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大人的外衣下,
我們只是內心千瘡百孔的孩子。
◆◆◆
我終於明白了,
我是我,爸爸是爸爸,媽媽是媽媽,
我們手中有屬於自己的關係線,擁有各自的命運,
沒有人該背負其他任何人的生命而活著。
未曾消化的童年傷害,被我們不自覺地內化、複製,甚至傳下去;
但現在你看見了,你知道自己的選擇,可以和父母選擇的不一樣。
◆◆◆
▌「以後我一定不要像爸/媽那樣!」小時候的我們如此立誓。長大後卻驚覺:「自己為何也在這麼做?!」
從事心理輔導多年來,馮以量每每陪伴著承擔了家庭失落的傾訴者,就像陪伴兒時遭父親遺棄、少年時母親病逝,而曾痛苦到想了結一切的那個自己。
●接受輔導的大男孩劈頭就問:「你會放棄我嗎?」父母離婚,都不要他,而他相依為命的外婆過世了。
●年輕的癌末病人吶喊:「我很想死啊!」爸媽關係冰凍,妹妹置身事外,是他,多年來努力撐著整個家。
●她說:「我要長大!」從小受父親家暴,多年後才知道父親是因患了思覺失調,家人鬆一口氣。但她心裡那個哭泣的小女孩,誰來解救?
小小的我們不自覺地吸收了爸媽的情緒,背負著爸媽的生命而活,不分好壞,即使遠超過負荷。而隨著成長,它們非但未消失,更變形為被遺棄的焦慮、我不夠好的質疑、無限的自我苛責……
我們不由自主地如此對待自己,甚至不知不覺,重複在對待我們的孩子。
探索過去不是揭瘡疤,而是放下背負,尊重並信任家人對他們生命的作為,同時由此再出發,重新牽回屬於自己的家庭關係線,也能讓下一代不再受苦。
▌這本書不是企圖要改變父母,也不是要重塑我們的原生家庭。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如何從代際傷害裡,再一次看見自己、療癒自己、重塑自己。
◆◆◆
【擁抱自己的五句話】
●告訴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不安全感,是如此真實。你這個沒有安全感的小小○○(自己的名字),我沒有說我要遺棄你。不管你是多麼不好、不開心,我都會陪著你。」
●告訴自己:「我是我,我爸爸是我爸爸,我媽媽是我媽媽。我們三個人各自擁有各自的命運,誰也不欠誰的,誰也不該背負著誰。」
●告訴自己:「我需要先多愛自己一些,才有能力去愛身邊的人。愛自己的其中一個做法就是我要懂得如何拒絕別人,還有,懂得要求別人為我做事情。」
●告訴自己:「○○(自己的名字),你真棒!儘管生命不順遂,甚至幾度很想放棄,到最後你還是撐過去了。我為你感到無比驕傲!任何人都有權利放棄我們,但我們自己別放棄自己。」
●告訴自己:「○○(自己的名字),我要感謝你。因為這一次你沒有選擇逃避。你勇敢地面對。你要給自己鼓勵,即便沒有人給你肯定。」
本書特色:
●從原生家庭三角圖出發,穿透家庭結構,去「發現」使你一輩子受苦、受困的源頭──並且由此出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再選擇」、「再調整」、「再創造」的機會。
●凡是不在你手上的關係線,你都無法左右,你愈想掌控這些關係線,會愈感覺挫敗。因為每個人有各自的命運,誰也不欠誰的,誰也不該背負著誰。
●馮以量:「這本書,你可以當成一本簡單的故事書來閱讀,純粹讀著別人的故事。你也可以讀得很深,透過別人的故事,試著去讀懂你自己的內心。要是你能因閱讀此書,而連結到那個把傷痛藏起來的自己,我恭喜你,你終於找到躲在角落獨自傷痛的自己了。我祝福你。」(摘自本書自序〈躲藏的傷痛被看見,療癒可以開始了〉)
●吳就君老師(台灣心理治療先驅)特別推薦:「以量出書了,《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我迫不及待地想讀,再度體會他覺知生命的幽微、細膩的轉折處,享受他表達經驗的熱情、果斷和勇敢。他的生命故事會溫暖徬徨中的青少年、成年人及父母,從錯綜糾纏的家庭關係中,整理每個人自己的處境,繼續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
●李儀婷老師(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推薦:「這是一本找回自己的『療癒之書』。被以量陪伴的不是眼前故事中的角色,而是過往那個曾經孤單、憤怒與寂寞的『我自己』。」(摘自本書推薦序〈別把自己弄丟了〉)
●張輝誠老師(學思達創辦人)推薦:「每一則故事裡面,都有一個以量。他知道,最終能幫助自己的,無非是自己本身。他所做所為,就是讓大家覺察到這一點,就像他一路走來一樣。」(摘自本書推薦序〈因為在愛中,刀痕和吻痕,你都可以重新看待與選擇〉)
●書中主角們的基本資料已更改,作者只保留彼此的真實互動及對談。
專家推薦:
●特別推薦:吳就君老師(台灣心理治療先驅.華無式家族治療師.退休教授)
●專文推薦:李儀婷(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張輝誠(學思達創辦人)
●療心推薦:李崇建(台灣薩提爾推手.作家).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羅志仲(教育工作者)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我們只是內心千瘡百孔的孩子。
◆◆◆
我終於明白了,
我是我,爸爸是爸爸,媽媽是媽媽,
我們手中有屬於自己的關係線,擁有各自的命運,
沒有人該背負其他任何人的生命而活著。
未曾消化的童年傷害,被我們不自覺地內化、複製,甚至傳下去;
但現在你看見了,你知道自己的選擇,可以和父母選擇的不一樣。
◆◆◆
▌「以後我一定不要像爸/媽那樣!」小時候的我們如此立誓。長大後卻驚覺:「自己為何也在這麼做?!」
從事心理輔導多年來,馮以量每每陪伴著承擔了家庭失落的傾訴者,就像陪伴兒時遭父親遺棄、少年時母親病逝,而曾痛苦到想了結一切的那個自己。
●接受輔導的大男孩劈頭就問:「你會放棄我嗎?」父母離婚,都不要他,而他相依為命的外婆過世了。
●年輕的癌末病人吶喊:「我很想死啊!」爸媽關係冰凍,妹妹置身事外,是他,多年來努力撐著整個家。
●她說:「我要長大!」從小受父親家暴,多年後才知道父親是因患了思覺失調,家人鬆一口氣。但她心裡那個哭泣的小女孩,誰來解救?
小小的我們不自覺地吸收了爸媽的情緒,背負著爸媽的生命而活,不分好壞,即使遠超過負荷。而隨著成長,它們非但未消失,更變形為被遺棄的焦慮、我不夠好的質疑、無限的自我苛責……
我們不由自主地如此對待自己,甚至不知不覺,重複在對待我們的孩子。
探索過去不是揭瘡疤,而是放下背負,尊重並信任家人對他們生命的作為,同時由此再出發,重新牽回屬於自己的家庭關係線,也能讓下一代不再受苦。
▌這本書不是企圖要改變父母,也不是要重塑我們的原生家庭。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如何從代際傷害裡,再一次看見自己、療癒自己、重塑自己。
◆◆◆
【擁抱自己的五句話】
●告訴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不安全感,是如此真實。你這個沒有安全感的小小○○(自己的名字),我沒有說我要遺棄你。不管你是多麼不好、不開心,我都會陪著你。」
●告訴自己:「我是我,我爸爸是我爸爸,我媽媽是我媽媽。我們三個人各自擁有各自的命運,誰也不欠誰的,誰也不該背負著誰。」
●告訴自己:「我需要先多愛自己一些,才有能力去愛身邊的人。愛自己的其中一個做法就是我要懂得如何拒絕別人,還有,懂得要求別人為我做事情。」
●告訴自己:「○○(自己的名字),你真棒!儘管生命不順遂,甚至幾度很想放棄,到最後你還是撐過去了。我為你感到無比驕傲!任何人都有權利放棄我們,但我們自己別放棄自己。」
●告訴自己:「○○(自己的名字),我要感謝你。因為這一次你沒有選擇逃避。你勇敢地面對。你要給自己鼓勵,即便沒有人給你肯定。」
本書特色:
●從原生家庭三角圖出發,穿透家庭結構,去「發現」使你一輩子受苦、受困的源頭──並且由此出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再選擇」、「再調整」、「再創造」的機會。
●凡是不在你手上的關係線,你都無法左右,你愈想掌控這些關係線,會愈感覺挫敗。因為每個人有各自的命運,誰也不欠誰的,誰也不該背負著誰。
●馮以量:「這本書,你可以當成一本簡單的故事書來閱讀,純粹讀著別人的故事。你也可以讀得很深,透過別人的故事,試著去讀懂你自己的內心。要是你能因閱讀此書,而連結到那個把傷痛藏起來的自己,我恭喜你,你終於找到躲在角落獨自傷痛的自己了。我祝福你。」(摘自本書自序〈躲藏的傷痛被看見,療癒可以開始了〉)
●吳就君老師(台灣心理治療先驅)特別推薦:「以量出書了,《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我迫不及待地想讀,再度體會他覺知生命的幽微、細膩的轉折處,享受他表達經驗的熱情、果斷和勇敢。他的生命故事會溫暖徬徨中的青少年、成年人及父母,從錯綜糾纏的家庭關係中,整理每個人自己的處境,繼續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
●李儀婷老師(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推薦:「這是一本找回自己的『療癒之書』。被以量陪伴的不是眼前故事中的角色,而是過往那個曾經孤單、憤怒與寂寞的『我自己』。」(摘自本書推薦序〈別把自己弄丟了〉)
●張輝誠老師(學思達創辦人)推薦:「每一則故事裡面,都有一個以量。他知道,最終能幫助自己的,無非是自己本身。他所做所為,就是讓大家覺察到這一點,就像他一路走來一樣。」(摘自本書推薦序〈因為在愛中,刀痕和吻痕,你都可以重新看待與選擇〉)
●書中主角們的基本資料已更改,作者只保留彼此的真實互動及對談。
專家推薦:
●特別推薦:吳就君老師(台灣心理治療先驅.華無式家族治療師.退休教授)
●專文推薦:李儀婷(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張輝誠(學思達創辦人)
●療心推薦:李崇建(台灣薩提爾推手.作家).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羅志仲(教育工作者)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