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可傳承的日常:從葛羅培斯到Philipp Mainzer,一條始於包浩斯的建築路徑

點閱數

作者
徐明松, 倪安宇

出版社
讀書共和國/木馬文化

格式
EPUB

經典的住宅建築=理想生活的容器
足以為未來的宜居日常奠定範式

一部以建築為跳點的旅行散記,
也是一場關於住宅美學的思辨之旅

從包浩斯創辦人葛羅培斯,
到新法蘭克福計畫的恩斯特‧梅與斐迪南‧克萊默,
再到德國當代頂尖全才設計師Philipp Mainzer,
本書開啟一趟建築漫遊,看見百年以來德國設計思維的承繼。

◆好設計,能成為百年後的日常
說走就走、想停就停的旅行,有時是偶遇精彩建築的最佳方式。本書以德紹之旅為始,作者重訪包浩斯校長葛羅培斯設計的教師宿舍,感佩其歷久彌新的經典魅力;當年包浩斯的大膽思辨與嘗試,如今已成現代的日常,且正因是日常,而有了傳承的能量,推動至今。

◆宜居的思索,新法蘭克福的啟示
由此,作者回顧自身居處的台灣,尋覓起宜居空間的答案;偶然地,在德國當代全才設計師Philipp Mainzer的第一件台灣建築作品中,探見解答的可能。
為了探求Mainzer作品的設計原理,作者前往法蘭克福近郊拜訪,並循其指引,重溯1920年代的「新法蘭克福公共住宅開發計畫」,看見這座城市如何以社會住宅完成建築形式的變革,成功成為現代住居的絕佳典範;也看見當時德國建築師與設計師如何以住居為起點,並精心規劃日常生活用品,修補工藝與藝術之間的裂縫,賦予住宅空間更多人性化。

◆建築與家具的共鳴
所謂的好建築,不只是一張皮或一座殼,建築空間裡的一切,都是建築的延續。就空間設計而言,建築和家具互為表裡,而透過Mainzer極簡的家具設計,居住空間有了「向自然靠攏」的韻致。因著Mainzer的經典代表作大腳長桌與臼齒凳,我們看見將一株株原木的歲月搬進住居的可能,這也呼應著Mainzer所投注與實踐的建築精神。

◆住宅建築是生活的容器
本書從建築出發,進入更大的城市輪廓,再由城市回歸建築、聚焦家具,帶我們領會:生活容器的設計不只關乎「容器」本身,更關乎容器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連結。而這一路漫遊思索的眼光,最終仍隨作者的深切關懷落回台灣:什麼樣的家居空間可讓人感到安全自在?自我與家庭的關係,如何透過空間設計進行溝通與重組?想望台灣住宅建築的未來,我們或許能有一個新起點。

好設計,是一種對日常的溫柔改革;
文化的成形,則源自生活中的點滴積累。
當好設計成為日常,傳承的文化便有深蘊──
‧如何理解住宅建築的價值與美學?
‧什麼是簡潔形式和實用機能的美妙契合?
‧「新法蘭克福計畫」何以成為理想的公共住宅與都市規劃典範?
徐明松

  建築史學者,建築、都市評論者,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威尼斯建築學院碩士、義大利國家建築師。

  著作有《柯比意: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古典‧違逆與嘲諷:從布魯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歐的文藝復興建築師》、《愛讀本01‧建築:打開建築的第一道門》、《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國父紀念館建館始末:王大閎的妥協與磨難》、《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蔡柏鋒:不帶偏見的形式實驗者》、《走向現代: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

倪安宇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現專職筆譯。

  主要譯作有《馬可瓦多》、《巴黎隱士》、《在美洲虎太陽下》、《困難的愛》、《收藏沙子的人》、《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卡爾維諾);《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玫瑰的名字》、《傅科擺》、《試刊號》(安伯托.艾可)等。

  與徐明松合著《靜默的光,低吟的風:王大閎先生》,獲第三十七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
第一章 迷途德紹
我來,我見,我觀察
閱讀葛羅培斯的建築
中式建築的「空」與「遊」
嘗試自由的校園設計
可傳承的建築日常

第二章 尋覓宜居
在林中呼吸的城市一隅
等待蛻變的城市風貌
「類社會住宅」的可能
當人文積蓄被淹沒
所謂「形隨機能」
以小化大的空間遊戲
反映靈魂的建築立面
翻轉慣性思維

第三章 一堂建築與設計課
Mainzer開啟的建築與設計課
法蘭克福今與昔
喚回靈魂的現代新工藝
最壞的年代,最好的改革契機
從裡到外找回居住秩序
設計金童的家具秀
從家具延伸到建築的美學
公共建築的社會意涵
新法蘭克福的啟示

第四章 家具的歲月故事
以小見大
新時代的抽象重組
因極簡而生的自由
在自然與文明中洄游
樹墩「再生」的故事

第五章 我們的「未來」
FUTURA字型的結構美學
「THE」ONE
所謂「未來」空間
Mainzer的台北團隊
不能說的祕密:關於業主

後記
註釋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