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中國不是China,日本不是Japan,從歷史角度重新探討「東亞」與「現代」的關係。
我們熟悉的東亞近代大歷史,是否建立在東方閉關鎖國、西方開化進步的刻板印象上?
讀懂歷史,反轉鏡像,發現真實的東亞!
「亞洲」(Asia)即亞細亞,意思是東方;這個詞彙本身就帶著歐洲的視角,當作西方的「鏡像」而被對照與詮釋。證諸歷史,今天習以為常的「中國」和「東亞」概念是相當晚近的產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漸定型,後者則是在近130年來才為人熟知。
我們自以為熟悉的東亞世界,其實充滿了神話與偏見,有待重新發現和認識。宋念申的《發現東亞:現代東亞如何成形?全球視野下的關鍵大歷史》以全球性、連續性的眼光,探討了從16世紀以來東亞變遷、動盪、碰撞、發展、互相塑造的歷史。透過宋念申流暢通俗的書寫方式,可以發現朝鮮半島70多年的南北對抗、中日朝韓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其實都是東亞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遺產」。
《發現東亞:現代東亞如何成形?全球視野下的關鍵大歷史》講述的東亞遭遇,有助於撥開現實的迷霧以重建常識,在大歷史的風雲變幻中,穿透現象、看見本質。
名家推薦
本書把以時間與事件為主的各國歷史,轉變為從東亞空間關係的變化來分析、反思東亞歷史。著者引證歷史上的「主角」,並構想把他們重新投入當代國際政治的脈絡中。如〈林則徐在紐約〉一節,代表了對東亞的新發現,即從美國視野或全球視野表現東亞的新現代性。著者在重新反思東亞歷史的過程中,展示了冷戰後歷史爭論的範式。
──濱下武志(日本歷史學家、漢學家)
這是一部有新意、有根據、有趣味的「三有」之書,為大眾了解我們身處的東亞世界之過去提供了很好的知識。
──李伯重(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東亞不僅是實體的地理空間,也是流動變化著的人間世界。發現,因此成為進入東亞的入口:本書向我們展示了「發現」的重要意義。
──孫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歷史是斷裂與延續、發明與揚棄、記憶與遺忘的持續過程,宋念申把我們自以為熟悉的「東亞」展示在歷史過程中,先使它陌生,再讓它重回我們的思想,帶著嶄新的意義。
──羅新(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我們熟悉的東亞近代大歷史,是否建立在東方閉關鎖國、西方開化進步的刻板印象上?
讀懂歷史,反轉鏡像,發現真實的東亞!
「亞洲」(Asia)即亞細亞,意思是東方;這個詞彙本身就帶著歐洲的視角,當作西方的「鏡像」而被對照與詮釋。證諸歷史,今天習以為常的「中國」和「東亞」概念是相當晚近的產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漸定型,後者則是在近130年來才為人熟知。
我們自以為熟悉的東亞世界,其實充滿了神話與偏見,有待重新發現和認識。宋念申的《發現東亞:現代東亞如何成形?全球視野下的關鍵大歷史》以全球性、連續性的眼光,探討了從16世紀以來東亞變遷、動盪、碰撞、發展、互相塑造的歷史。透過宋念申流暢通俗的書寫方式,可以發現朝鮮半島70多年的南北對抗、中日朝韓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其實都是東亞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遺產」。
《發現東亞:現代東亞如何成形?全球視野下的關鍵大歷史》講述的東亞遭遇,有助於撥開現實的迷霧以重建常識,在大歷史的風雲變幻中,穿透現象、看見本質。
名家推薦
本書把以時間與事件為主的各國歷史,轉變為從東亞空間關係的變化來分析、反思東亞歷史。著者引證歷史上的「主角」,並構想把他們重新投入當代國際政治的脈絡中。如〈林則徐在紐約〉一節,代表了對東亞的新發現,即從美國視野或全球視野表現東亞的新現代性。著者在重新反思東亞歷史的過程中,展示了冷戰後歷史爭論的範式。
──濱下武志(日本歷史學家、漢學家)
這是一部有新意、有根據、有趣味的「三有」之書,為大眾了解我們身處的東亞世界之過去提供了很好的知識。
──李伯重(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東亞不僅是實體的地理空間,也是流動變化著的人間世界。發現,因此成為進入東亞的入口:本書向我們展示了「發現」的重要意義。
──孫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歷史是斷裂與延續、發明與揚棄、記憶與遺忘的持續過程,宋念申把我們自以為熟悉的「東亞」展示在歷史過程中,先使它陌生,再讓它重回我們的思想,帶著嶄新的意義。
──羅新(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