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從現在起,我決定要「快樂老」。
◎研究顯示,對老年的負面看法是一種慢性壓力,
可能會間接引發心血管疾病。
劉秀枝醫師◎著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變老,並不一定是負面詞彙,
重要的是你用什麼心態面對「老後」,
消極或樂觀,年老卻不衰老,
只在你的一念之間。
父母和二姊皆失智,她是失智症的高風險群。
作為醫師,她也得過乳癌,動了白內障手術,頸椎、腰椎開刀,
銀髮獨居的七十三歲,面對「老」的狀況一樣也沒少。
不一樣的是,她從不哀嘆,她選擇樂觀。
她要活出一個閃亮的鎏金歲月!
.怕「失智」?多閱讀、多動腦、多遊山玩水、歡聚共餐,就能防失智。
.怕「生病」?老年人的健康不是沒病痛,而是跟疾病「們」和平相處。
.怕「癌症」?如果生病,別問「為什麼是我」,好好治療就是了。
.怕「獨居」?有老本和老友,能自立又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愈怕變成怎樣,反而愈容易變成那樣。
面對年老,你愈是從容看待,愈能活出精采。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最後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
──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
◎六個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主張:
1.獨居而不孤獨:接受變老的事實,往好的方向看,做好自我心理建設。
2.求助,也能自助:老而能自立、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3.年老卻不衰老:旅行能增加認知存款,運動能帶來健康長壽。
4.一起預防失智:多動腦、多活動、多做家事、多與人互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
5.積極照顧健康: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健康的生活型態。
6.持續學習新知: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
本書特色:
◎劉秀枝醫師的「每日必做清單」,退休十四年,從來沒間斷。她寫道:如此,身心、人際都顧到,大腦、腸胃都滿足,相信失智會遠離我(詳見內文第72頁)。
.運動(如至少走路四十分鐘)和心智(如看書):可強身、健腦。
.愛己(如吃美食)和利他(如讚美人):是人際潤滑劑。
.應做(如參加醫學討論會):貢獻所長,且覺得自己有用。
.感恩(如被讓座):提醒自己有多幸福。
◎劉秀枝醫師:「臺灣目前的平均壽命是八十一歲,再以自己的基因、身體狀況加減年數──七十三歲的我,大概還可再活十八年吧。自己算好了期限,『心態』和『行動力』就會不一樣,就會更珍惜現在,且好好規劃,讓老年走得平穩、順遂。再說,意外隨時會造訪,不知什麼時候就劃上句點了,所以想做的事,還得有優先次序哪。」(摘自本書自序〈真希望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
◎.有讀者問劉醫師,「為何你得了癌症,還能如此樂觀?」也有病人問她:「為什麼是我?」她回答:就想著是剛好抽籤抽到了。
.許多人自認:「老了還打扮什麼?」「這年紀沒辦法了。」「體力不行了。」她卻說:別被自己對年齡的刻板印象拖累了。
.獨居老人,失智症遺傳高風險群,得過癌症,動了白內障、頸椎和腰椎手術……年老可能有的狀況,她已遇上不少。但她總想:既然這些是人生的過程之一,與其哀嘆,她選擇樂觀以對!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王署君(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汪詠黛(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聯合推薦]
王培寧(臺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夏韻芬(知名作家、主持人).蔡佳芬(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
(以上皆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研究顯示,對老年的負面看法是一種慢性壓力,
可能會間接引發心血管疾病。
劉秀枝醫師◎著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變老,並不一定是負面詞彙,
重要的是你用什麼心態面對「老後」,
消極或樂觀,年老卻不衰老,
只在你的一念之間。
父母和二姊皆失智,她是失智症的高風險群。
作為醫師,她也得過乳癌,動了白內障手術,頸椎、腰椎開刀,
銀髮獨居的七十三歲,面對「老」的狀況一樣也沒少。
不一樣的是,她從不哀嘆,她選擇樂觀。
她要活出一個閃亮的鎏金歲月!
.怕「失智」?多閱讀、多動腦、多遊山玩水、歡聚共餐,就能防失智。
.怕「生病」?老年人的健康不是沒病痛,而是跟疾病「們」和平相處。
.怕「癌症」?如果生病,別問「為什麼是我」,好好治療就是了。
.怕「獨居」?有老本和老友,能自立又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愈怕變成怎樣,反而愈容易變成那樣。
面對年老,你愈是從容看待,愈能活出精采。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最後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
──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
◎六個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主張:
1.獨居而不孤獨:接受變老的事實,往好的方向看,做好自我心理建設。
2.求助,也能自助:老而能自立、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3.年老卻不衰老:旅行能增加認知存款,運動能帶來健康長壽。
4.一起預防失智:多動腦、多活動、多做家事、多與人互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
5.積極照顧健康: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健康的生活型態。
6.持續學習新知: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
本書特色:
◎劉秀枝醫師的「每日必做清單」,退休十四年,從來沒間斷。她寫道:如此,身心、人際都顧到,大腦、腸胃都滿足,相信失智會遠離我(詳見內文第72頁)。
.運動(如至少走路四十分鐘)和心智(如看書):可強身、健腦。
.愛己(如吃美食)和利他(如讚美人):是人際潤滑劑。
.應做(如參加醫學討論會):貢獻所長,且覺得自己有用。
.感恩(如被讓座):提醒自己有多幸福。
◎劉秀枝醫師:「臺灣目前的平均壽命是八十一歲,再以自己的基因、身體狀況加減年數──七十三歲的我,大概還可再活十八年吧。自己算好了期限,『心態』和『行動力』就會不一樣,就會更珍惜現在,且好好規劃,讓老年走得平穩、順遂。再說,意外隨時會造訪,不知什麼時候就劃上句點了,所以想做的事,還得有優先次序哪。」(摘自本書自序〈真希望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
◎.有讀者問劉醫師,「為何你得了癌症,還能如此樂觀?」也有病人問她:「為什麼是我?」她回答:就想著是剛好抽籤抽到了。
.許多人自認:「老了還打扮什麼?」「這年紀沒辦法了。」「體力不行了。」她卻說:別被自己對年齡的刻板印象拖累了。
.獨居老人,失智症遺傳高風險群,得過癌症,動了白內障、頸椎和腰椎手術……年老可能有的狀況,她已遇上不少。但她總想:既然這些是人生的過程之一,與其哀嘆,她選擇樂觀以對!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王署君(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汪詠黛(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聯合推薦]
王培寧(臺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夏韻芬(知名作家、主持人).蔡佳芬(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
(以上皆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