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東亞文學場:台灣、朝鮮、滿洲的殖民主義與文化交涉

點閱數

作者
《東亞文學場》作者群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格式
PDF

討日本殖民時期東亞文學與文化的跨境交流
為深陷歐洲中心主義的西方人文學提供靈感,並建構批判性的亞際史觀

自甲午戰後到冷戰體系形成之前,殖民主義在東亞掀起大規模的人群流動與文化混雜,迫使我們至今猶須不斷回溯東亞現代文化生成的種種假設,挖掘東亞內部的文化傳承與變異形態,探討戰爭與變局、體制與資本、中心與邊陲、主體與他者、族群與帝國、語言與翻譯、藝術與互文,如何影響文藝的表現與傳播,又如何形成多維的文學史競合。
《東亞文學場:台灣、朝鮮、滿洲的殖民主義與文化交涉》一書,聚焦於20世紀前半期東亞變局中活躍一時的跨文化流動現象,探討「滿洲國」、台灣、朝鮮、中國淪陷區的文藝生產經驗。此時期的跨文化流動過去分屬各國的文學史範疇,不易被置於一個視野下關注。然而,剛脫離污名化階段的滿洲國文學、淪陷區文學,或者隸屬殖民地文學的台、韓文學,十分有必要置於同一個視野下進行後殖民省思。透過複數文學史的交叉觀察,重新解釋文化殖民現象,尋覓其中的思想資源,有其當代意義。
作者:《東亞文學場》作者群
岡田英樹╱日本立命館大學名譽教授
金在湧╱韓國圓光大學國語國文學部教授
張泉╱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劉曉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大久保明男╱日本首都大學東京人文科學研究院教授
蔣蕾╱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金昌鎬╱韓國江原大學中文系教授
劉恆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王惠珍╱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崔末順╱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柳書琴╱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李海英╱中國海洋大學朝鮮語系教授
代珂╱日本首都大學東京人文科學研究院助教
簡中昊╱國立屏東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助理教授
郭誌光╱國立台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蔡佩均╱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徐淑賢╱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編者:柳書琴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京都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曾任清大台灣文學所所長、台灣研究教師在職專班主任、清華圖書館副館長,現任清大台灣文學所教授。專著有《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聯經,2009)、《殖民地文學的生態系:雙語體制下台灣文學》(首爾:亦樂,2012);個人編著有《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1);共同編著有《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北:聯經,2006)、《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7)、《帝國裡的「地方文化」》(台北:播種者,2006)、《作為「門檻」的戰爭:殖民地總力戰與韓國台灣的文化構造》(首爾:Greenbee)、《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張文環》(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等,及單篇論文數十篇。曾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清華大學新進人員研究獎、巫永福文學評論獎、中山學術著作獎、行政院新聞局第34屆金鼎獎入圍等。
序一 東亞殖民地文學跨國研究的基石/陳萬益
序二 正確歷史認識的共享/岡田英樹
序三 東亞殖民場文學研究的跨度思維/張泉
序四 滿洲國的研究新視野/施淑
序五 前進的台灣文學/林瑞明

導言 東亞文學場的跨境交流與研究動能

反帝國主義國際主義與解殖文學
全球非殖民化論與東亞殖民地文學研究展望/金在湧
中國淪陷區文藝研究的方法問題──以杜贊奇的「滿洲國」想像為中心/張泉
解殖性內在於殖民地文學──以偽滿洲國文壇為中心的考察/劉曉麗
偽滿洲國抵抗文學的地下書寫/蔣蕾

話語與抵抗
從鄉土文學到殖民地文學──本格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的文化轉向與文藝創新主軸/郭誌光
超越意識與新京文壇──以《大同報》副刊為中心的考察/劉恆興
何謂「滿洲國語」?──考察雜誌《滿洲國語》的創刊及其言說/大久保明男
聲與光的短暫交匯──「滿洲國」的電影廣播劇/代珂

原住民、少數者與帝國
「蕃婦」形象中的二元對立與殖民地問題──以真杉靜枝的台灣原住民族關係作品為主/簡中昊
沉默之境──佐藤春夫未竟之行與王家祥小說中的布農族傳統領域/柳書琴
「發現」滿洲──拜闊夫小說中的密林與虎王意象/蔡佩均
撫順煤礦與韓中小說──以韓雪野的〈合宿所的夜〉和王秋螢的〈礦坑〉為中心/金昌鎬

世變、文化媒介與記憶
台灣古典文人的文化經營──新竹北門鄭氏家族與一九二九年全島書畫展覽會/徐淑賢
三○年代日本雜誌媒體與殖民地作家的關係──以台灣/普羅作家楊逵為例/王惠珍
歷史記憶與成長敘事──論馬尋的《風雨關東》/岡田英樹
心的戰爭──蕭金堆〈命運的洋娃娃〉中的戰爭記憶與台韓友誼/崔末順
安壽吉解放前後「滿洲」敘事中的民族認識──以與其他民族的關係為中心/李海英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