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兼治中國近現代史、後殖民研究、全球化理論
當代重要學者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第一本在臺出版著作
土耳其裔美國學者阿里夫.德里克,二○一六年五月應成大臺文系之邀,來臺發表系列講座。本書主要內容,即為相關的五篇講稿,以及一篇專訪,從中不僅可見德里克快人快語的一面,也能看到他學思歷程的幾番轉折:從六○學運狂飆年代的親身參與者,到七○、八○年代的中國共產革命研究者,九○年代轉而投入後殖民與全球化理論,並據此進一步析論「後革命」時代的中國。
事實上這位學者與臺灣頗有淵源,一九六九年曾來臺學習中文,九○年代又多次造訪。但臺灣卻從未出版過他的著作,本書《殖民之後?》是第一本,大致涵蓋了他學術生涯後半場的核心關懷。
面對一個後殖民與全球化的世界,他思索並追問,殖民真的結束了嗎?全球化帶來的是共生還是毀滅?德里克的答案並不樂觀。帝國殖民體制雖然崩潰,隨後的國族建構浪潮,卻往往同樣使用殖民手段在內部壓迫少數、消滅差異。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不但沒有消融隔閡,反倒強化了民族國家之間的競爭與自我意識;況且當資本主義全球化,造就資本可到處流動的跨國企業,深刻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何嘗不是一種殖民形式?
我們以為殖民已是歷史,但德里克殷殷提醒,殖民處境仍無所不在,在全球化的今日,更徹底的殖民正在發生。
戮力批判全球資本主義結構的德里克,自然也把批判眼光投向這個結構餵養出來的巨獸──已成資本主義脊梁骨的當代中國。他憂心地指出中共挾其經濟成就高唱「中國夢」,鼓吹振興「中華」民族、追剿各種獨立言行(疆獨、藏獨、臺獨)之餘,更在西方廣設孔子學院,仿效美國發展文化軟實力,積極往世界霸權之路邁進。當外界指責中共侵犯人權、箝制言論自由、蔑視民主,它動輒用中國文化特殊性為自身辯護,認為那些批評不過是「西方價值」。德里克疾呼知識分子此時更要審慎分辨,不該輕易接受以文化差異、反西方中心為託辭的主張。
德里克已在二○一七年十二月一日過世,因此本書也是他的最後遺作,一份給臺灣的臨別贈言。他形容臺灣是「殖民主義製造的土地」,而他對殖民主義的深入探究,特別是殖民主義、民族主義、歷史認同之間糾葛的關係,尤其值得我們省思。
本書特色
◎德里克是擅長以抽象理論剖析複雜現實的庖丁,而在二○一六年五月由成大臺文系主辦的「阿里夫‧德里克教授Arif Dirlik系列講座」中,這位歷史學出身、學術研究範圍卻不拘於歷史學領域的「異數」學者,除了旁徵各種理論,也博引近例時事,印證他的觀察。這些可親媒介,不僅有助引導讀者踏入德里克的思辨世界,也可能使讀者如醍醐灌頂般恍然大悟──原來今日全球各地發生的許多事件與現象,背後其實都有共通的邏輯和結構。
◎德里克也是一位有強烈現實關懷而且敢言的學者,經常對當代中國的各種問題直言不諱(可參考:www.inmediahk.net/arif-dirlik,這是他為紀念六四事件二十五週年而寫)。他的在臺演講內容,當然也觸及當前臺灣面對中國崛起威脅的困境,但絕不僅止於義正詞嚴的譴責,而是具體指出中國崛起與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以新自由主義和發展主義為主導)之間的共謀關係,並扼要梳理中、港、臺三地在民族建構、殖民主義與歷史認同上的纏結。
◎在本書最後的長篇訪談中,德里克娓娓道來自己為何由學運轉投入學術、放棄電機系改投向歷史學領域、他的研究關懷及轉折等心路歷程,並直率表達他對當前西方學界向中共金錢攻勢低頭的憤怒、對第三世界知識分子占據道德高度的不滿,毫不保留地展現真性情,德里克其人彷彿躍然紙上。
當代重要學者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第一本在臺出版著作
土耳其裔美國學者阿里夫.德里克,二○一六年五月應成大臺文系之邀,來臺發表系列講座。本書主要內容,即為相關的五篇講稿,以及一篇專訪,從中不僅可見德里克快人快語的一面,也能看到他學思歷程的幾番轉折:從六○學運狂飆年代的親身參與者,到七○、八○年代的中國共產革命研究者,九○年代轉而投入後殖民與全球化理論,並據此進一步析論「後革命」時代的中國。
事實上這位學者與臺灣頗有淵源,一九六九年曾來臺學習中文,九○年代又多次造訪。但臺灣卻從未出版過他的著作,本書《殖民之後?》是第一本,大致涵蓋了他學術生涯後半場的核心關懷。
面對一個後殖民與全球化的世界,他思索並追問,殖民真的結束了嗎?全球化帶來的是共生還是毀滅?德里克的答案並不樂觀。帝國殖民體制雖然崩潰,隨後的國族建構浪潮,卻往往同樣使用殖民手段在內部壓迫少數、消滅差異。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不但沒有消融隔閡,反倒強化了民族國家之間的競爭與自我意識;況且當資本主義全球化,造就資本可到處流動的跨國企業,深刻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何嘗不是一種殖民形式?
我們以為殖民已是歷史,但德里克殷殷提醒,殖民處境仍無所不在,在全球化的今日,更徹底的殖民正在發生。
戮力批判全球資本主義結構的德里克,自然也把批判眼光投向這個結構餵養出來的巨獸──已成資本主義脊梁骨的當代中國。他憂心地指出中共挾其經濟成就高唱「中國夢」,鼓吹振興「中華」民族、追剿各種獨立言行(疆獨、藏獨、臺獨)之餘,更在西方廣設孔子學院,仿效美國發展文化軟實力,積極往世界霸權之路邁進。當外界指責中共侵犯人權、箝制言論自由、蔑視民主,它動輒用中國文化特殊性為自身辯護,認為那些批評不過是「西方價值」。德里克疾呼知識分子此時更要審慎分辨,不該輕易接受以文化差異、反西方中心為託辭的主張。
德里克已在二○一七年十二月一日過世,因此本書也是他的最後遺作,一份給臺灣的臨別贈言。他形容臺灣是「殖民主義製造的土地」,而他對殖民主義的深入探究,特別是殖民主義、民族主義、歷史認同之間糾葛的關係,尤其值得我們省思。
本書特色
◎德里克是擅長以抽象理論剖析複雜現實的庖丁,而在二○一六年五月由成大臺文系主辦的「阿里夫‧德里克教授Arif Dirlik系列講座」中,這位歷史學出身、學術研究範圍卻不拘於歷史學領域的「異數」學者,除了旁徵各種理論,也博引近例時事,印證他的觀察。這些可親媒介,不僅有助引導讀者踏入德里克的思辨世界,也可能使讀者如醍醐灌頂般恍然大悟──原來今日全球各地發生的許多事件與現象,背後其實都有共通的邏輯和結構。
◎德里克也是一位有強烈現實關懷而且敢言的學者,經常對當代中國的各種問題直言不諱(可參考:www.inmediahk.net/arif-dirlik,這是他為紀念六四事件二十五週年而寫)。他的在臺演講內容,當然也觸及當前臺灣面對中國崛起威脅的困境,但絕不僅止於義正詞嚴的譴責,而是具體指出中國崛起與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以新自由主義和發展主義為主導)之間的共謀關係,並扼要梳理中、港、臺三地在民族建構、殖民主義與歷史認同上的纏結。
◎在本書最後的長篇訪談中,德里克娓娓道來自己為何由學運轉投入學術、放棄電機系改投向歷史學領域、他的研究關懷及轉折等心路歷程,並直率表達他對當前西方學界向中共金錢攻勢低頭的憤怒、對第三世界知識分子占據道德高度的不滿,毫不保留地展現真性情,德里克其人彷彿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