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我們在馬來西亞當志工:台灣大學生走入多元文化、看見自己的服務旅程

點閱數

作者
王麗蘭

出版社
讀書共和國/真文化

格式
PDF

深入馬來西亞日常生活,感受多元文化的趣味,了解自身的文化
◎收錄超過一百五十張全彩馬來西亞漁港、小鎮照片◎

  ˙三太子和印度神一同上街遊行
  ˙華人背部穿過許多鐵鉤向印度神還願
  ˙台灣有雙十節,馬來西亞小鎮有雙九節
  ˙為了燕窩採收,屋子不住人而是住燕子
  ˙華人馬來人共同組成的流行樂團
  ˙不顧政府的反對,三位伯伯蓋了間華人文物博物館
  ˙用佛教的紅蠟燭和鮮花水果祭拜聖母像

  若要認識東南亞文化,馬來西亞是最好的一站!馬來西亞華人保留了傳統的文化,又受到馬來族、印度族、錫克族之間的文化相互影響,在馬來西亞可以體驗很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這群來自台灣各大學的志工,在馬來西亞三個純樸的小鎮裡,會遇到哪些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人、事、物呢?

  作者多年來帶領台灣各校大學生,深入馬來西亞小鎮當志工,蒐集當地文史資料和服務社區。這群學生志工必須深入在地生活、參與節慶、探索各種傳統產業,甚至採訪會說華語的印度人。這些都是課堂上無法體會到的多元文化衝擊和世界觀教育。

  這不只是一趟國際志工服務,更像一堂透過助人、喚醒自己文化嗅覺的課程。接觸不同的國家、種族文化,開展了這群學生志工的世界觀,同時在多元文化的經驗裡,他們也更有意識地了解到自身的文化,許多學生回到台灣後,更積極參與、觀察家鄉的在地活動,奉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各界推薦

  洪慧珠 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大使
  賴樹盛 Glocal Action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祕書長
  朱永祥 微客公益行動協會創辦人
  江明親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陳亞才 馬來西亞元生基金會執行長
  劉 嵩 金鐘獎紀錄片導演
  賴素燕 金鐘獎主持人
  藍白拖 背包旅人

  這一本書描述了台灣學生在服務的過程中,如何體會馬來西亞特殊的文化,也在過程中領悟自我的潛能。從他們服務的經歷,更看到了這群學生投入「國民外交」的熱情。——洪慧珠 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大使

  帶著青春「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過一種陌生的生活」……這是一本兼具歷史、文學與志工服務的好書,從後殖民社會、大馬華人的背景,到多元族裔文化的交融,不僅讓讀者從閱讀中收穫許多,更隨著青年志工的腳步,一起體會著文化衝擊和調適學習。——賴樹盛 Glocal Action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祕書長

  在本書中,透過一篇篇彷彿只是在講述著馬來西亞一處處偏鄉發生的小故事,卻巧妙地讓一群來自台灣的國際志工真實落地在連馬來西亞人都不知道的地方和事情……每一篇故事中都融合著一段國際志工如何成為在地服務當中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環。——朱永祥 微客公益行動協會創辦人

  台灣大學生志工服務團先後參訪馬來西亞三個城鎮,以另一個視角觀察,以學術專業參與在地社區,為馬台讀者再現務邊、實兆遠及十八丁的歷史掌故、風土人情、多元文化特色、華人社會的生活面貌,還有馬台合作的情誼。——陳亞才 馬來西亞元生基金會執行長

  常常看到有人跑去泰寮柬當志工,我第一次看到有人去馬來西亞。原來馬來西亞和我想的不一樣。——藍白拖 背包旅人

  過去我們對東南亞的認識所知甚少,而這一本書讓我們重新認識東南亞文化,也讓我們進一步去思考每一個人的角色和責任。——劉嵩 金鐘獎紀錄片導演

  他們在馬來西亞做的事情,有深刻的文化理解、尊重與學習。讓我們帶著好奇、放下偏見,隨著麗蘭及學生的眼與心,走訪這個文化豐盈的國度。——賴素燕 金鐘獎主持人

  這是一位有著人類學雙眼的教育者。透過兩個家鄉的相互照見,馬來西亞不再是所以為的馬來西亞,而是那歷史層疊間,艱韌磨合、滿溢香料滋味的、各個真實生命的痕跡。——江明親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王麗蘭

  第一個十八年在馬來西亞出生長大,第二個十八年在台灣唸書生活工作。先是在政大廣電系,後來對族群和文化感興趣,到政大民族所唸碩士,現為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生。

  作為外國人在台灣,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身份認同與社會角色。作為文化人類學的學徒,也兼具新住民的身份,對文化傳承的工作特別有興趣。在八年前開始投入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文化和語言教學,認為外語教學以能夠溝通為最主要目標,因此把語言和文化的教學帶到教室外。在學期中,帶著學生走進印尼街,實際與印尼移工交流、親身體驗美食和人情味。每年的暑假,則組隊到馬來西亞偏鄉去當志工,進行文化和歷史保存的服務。在台灣傳遞東南亞的文化,希望讓更多台灣學生走進東南亞,學習當地的智慧、體會當地的美好。作為一個離鄕的人,麗蘭找到了一個回鄕最好的方式。
推薦序一 體會馬來西亞特殊的文化,從中領悟自我的潛能 洪慧珠
推薦序二 生命中的出走,看見世界和自己 賴樹盛
推薦序三 誰說「國際志工」不能「很本土」? 朱永祥
作者序

第一站 務邊
一個連馬來西亞人都不知道的地方
三個臭皮匠,蓋了一間博物館
用手寫新聞稿攻占地方版面的安哥彭
建立第二間博物館的地方大佬以及他的榴槤
椰奶是哪裡來的?
開齋節的流水席
什麼是多元的馬來西亞?
五十年後的歷史:友誼樂團
有很多牛的鄉下
8697還是5478?馬華新村裡的達文西密碼
永遠的海南咖啡店:瓊美
我很喜歡台灣,但是台灣不喜歡我……
百年中藥行裡的媳婦:用美食掙脫自己命運的潔姊

第二站 實兆遠
實在很遠的實兆遠
實兆遠的那幾條路
在實兆遠偶遇多元文化
飲水要思源:實兆遠的水井和牧師樓
台灣有雙十節,實兆遠有雙九節
實兆遠最多的租客不是人,而是燕子
沒有門的棺材店
不只是一間廟:實兆遠的大伯公廟
實兆遠的小確幸:拜四街
茶餐室裡不只有茶,還有……
我要建一間童玩博物館:童玩伯伯
接手:福清餅就是要兩個人一起做
一場麵線的交響樂

第三站 十八丁
最美的漁村十八丁
與世隔絕的老港
向下扎根的紅樹林
社區營造最好的實驗地點:看見十八丁
空氣中的碳燒味:十八丁的炭窯業
玄天上帝過生日
印度神和三太子同台演出的遊街
在十八丁當一日漁夫
大海就是我的銀行
十八丁的海洋大學:蝦米場和血蚶場
留守在家鄉的十八丁人
越過南關:十八丁的越南世界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