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洪詠善(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隨著書中的時間細流,走進過去的生活與文化空間,喚起每個人心中難忘的小學時光,串起世代間共同的童年記憶與情感。親子共讀的好書,衷心推薦。
來!來!來!來學校!
去!去!去!去上學!
在阿公的年代,是怎麼上學的呢?
爸爸媽媽以前上學時,又在學校裡做什麼呢?
以最生動的對話、最精采的圖畫開啟三代間的交流
最適合三代共讀的繪本
原來時光的流變,悄悄藏在童年裡
《上學去》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認識自1950年代至今,臺灣不同世代兒童的校園生活,以及社會變遷帶來的環境改變,並讓孩子了解上學真正的意義。
臺灣在十九世紀末邁入近代西化的初等教育之路,由日治時期至今,社會政經嬗變,兒童在不同的年代裡,接受當時社會文化影響下的小學教育,不同的世代會有什麼樣的差異呢?
本書以一個家族三代都上同一所小學的上學歷程,呈現臺灣小學教育的變化,同時也反映出社會的狀況和民眾的生活,在時光的流變中,尋找恆定不變的教育核心理念,那就是藉教育打開孩子的視野,讓每個人有能力追尋更好的自己。
※ 系列簡介
初期出版的三本書,以「兒童的文化生活史」為主軸,推出《上學去》、《放學後》、《放假了》共一套3冊,時間軸從1950年到現在,呈現這些年來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孩子的日常生活情景。同時,也展現歷史與文化軌跡的改變、日常生活樣貌的更替、過去與現今學校生活的不同、每個時代孩子所熱衷的童玩遊戲、日常生活的飲食等,運用強而有力的圖像和故事,向當代的孩童介紹,不同時代的臺灣孩子不同的生活樣貌。
※ 專家推薦
臺史博館長 王長華
臺灣原創圖畫書推廣人 王怡鳳
電影《幸福路上》導演 宋欣穎
新北市社會科輔導團光華國小校長 林惠珍
國教院中心主任 洪詠善
臺北市社會科輔導團萬興國小校長 郭惠琳
繪本國寶 曹俊彥
臺東大學兒文所教授 游珮芸
臺師大講師暨臺灣閱讀協會理事 葉嘉青
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蔣竹山
(順序依姓氏筆畫排列)
※ 文字創作感想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小學」應該是人生中,讀得最久的一間學校。我很幸運,一直非常喜歡上學,尤其是小學時,真希望一年 365 天,天天都能上學去。學校裡有愛我的老師,最要好的朋友,還有圖書館裡有趣的書,「上學去」對我充滿了吸引力。
隨著年歲增長,我漸漸發現,上學這件事,並不是人人都喜歡,理由當然有千百種,而我真是幸運。直到我成為母親,我的孩子問我:「為什麼小孩要上學?」是啊!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孩子可以學習的管道何其多,為什麼孩子需要到學校去呢?
這個問題,成為一顆埋在我心底的種子,每當我四處去講故事,面對不同的小朋友時,問題就會從心底浮現,讓我一遍又一遍的思考,希望找到答案。
因為時代的變遷,不同世代的校園生活也不相同,因為環境殊異,每個孩子的求學之路,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我閱讀史料、進行訪談中,卻發現在時光的流變裡,仍有恆常不變的事物,牽引著孩子走向學校,這就是學校為什麼存在的原因。
※ 繪者創作感想
記得一開始,我們拜訪了有著一百二十二年歷史的老松國小,那天進到了校園裡,藉著保存良好的建物,很快的,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時光在其間流轉的氛圍,林校長熱情的陪著我們一行人,細心的解說著過往的種種,尤其是看到了操場旁的大象溜滑梯,霸氣的八個滑道,不難想像當時全世界最多小學生的光景。
創作的過程中,從一開始密集的開會討論,到資料的收集,然後進入草圖的繪製和最後衝刺的完稿。每個階段都讓人不自主的掉進回憶的漩渦,而且不只是自己的回憶,還包含了阿嬤那個時代的回憶,還有現在小姪子生活的紀錄。然而有趣的是,我發現雖然硬體上的改變很明顯,但又感覺到小學教育的某些功能,依舊延續著。
我喜歡這樣的創作,可以讓讀者去感受並觀察到,身處時間洪流的我們,也許無法改變時代巨輪的轉動,但藉由本書的梳理,或許能夠試著去思考,有什麼事物,是值得保留下來並永續傳承的。
當然,也可以拿著這本書,和家中的父母和阿公阿嬤聊聊他們那年代上學的模樣。一定很有趣!
來!來!來!來學校!
去!去!去!去上學!
在阿公的年代,是怎麼上學的呢?
爸爸媽媽以前上學時,又在學校裡做什麼呢?
以最生動的對話、最精采的圖畫開啟三代間的交流
最適合三代共讀的繪本
原來時光的流變,悄悄藏在童年裡
《上學去》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認識自1950年代至今,臺灣不同世代兒童的校園生活,以及社會變遷帶來的環境改變,並讓孩子了解上學真正的意義。
臺灣在十九世紀末邁入近代西化的初等教育之路,由日治時期至今,社會政經嬗變,兒童在不同的年代裡,接受當時社會文化影響下的小學教育,不同的世代會有什麼樣的差異呢?
本書以一個家族三代都上同一所小學的上學歷程,呈現臺灣小學教育的變化,同時也反映出社會的狀況和民眾的生活,在時光的流變中,尋找恆定不變的教育核心理念,那就是藉教育打開孩子的視野,讓每個人有能力追尋更好的自己。
※ 系列簡介
初期出版的三本書,以「兒童的文化生活史」為主軸,推出《上學去》、《放學後》、《放假了》共一套3冊,時間軸從1950年到現在,呈現這些年來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孩子的日常生活情景。同時,也展現歷史與文化軌跡的改變、日常生活樣貌的更替、過去與現今學校生活的不同、每個時代孩子所熱衷的童玩遊戲、日常生活的飲食等,運用強而有力的圖像和故事,向當代的孩童介紹,不同時代的臺灣孩子不同的生活樣貌。
※ 專家推薦
臺史博館長 王長華
臺灣原創圖畫書推廣人 王怡鳳
電影《幸福路上》導演 宋欣穎
新北市社會科輔導團光華國小校長 林惠珍
國教院中心主任 洪詠善
臺北市社會科輔導團萬興國小校長 郭惠琳
繪本國寶 曹俊彥
臺東大學兒文所教授 游珮芸
臺師大講師暨臺灣閱讀協會理事 葉嘉青
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蔣竹山
(順序依姓氏筆畫排列)
※ 文字創作感想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小學」應該是人生中,讀得最久的一間學校。我很幸運,一直非常喜歡上學,尤其是小學時,真希望一年 365 天,天天都能上學去。學校裡有愛我的老師,最要好的朋友,還有圖書館裡有趣的書,「上學去」對我充滿了吸引力。
隨著年歲增長,我漸漸發現,上學這件事,並不是人人都喜歡,理由當然有千百種,而我真是幸運。直到我成為母親,我的孩子問我:「為什麼小孩要上學?」是啊!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孩子可以學習的管道何其多,為什麼孩子需要到學校去呢?
這個問題,成為一顆埋在我心底的種子,每當我四處去講故事,面對不同的小朋友時,問題就會從心底浮現,讓我一遍又一遍的思考,希望找到答案。
因為時代的變遷,不同世代的校園生活也不相同,因為環境殊異,每個孩子的求學之路,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我閱讀史料、進行訪談中,卻發現在時光的流變裡,仍有恆常不變的事物,牽引著孩子走向學校,這就是學校為什麼存在的原因。
※ 繪者創作感想
記得一開始,我們拜訪了有著一百二十二年歷史的老松國小,那天進到了校園裡,藉著保存良好的建物,很快的,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時光在其間流轉的氛圍,林校長熱情的陪著我們一行人,細心的解說著過往的種種,尤其是看到了操場旁的大象溜滑梯,霸氣的八個滑道,不難想像當時全世界最多小學生的光景。
創作的過程中,從一開始密集的開會討論,到資料的收集,然後進入草圖的繪製和最後衝刺的完稿。每個階段都讓人不自主的掉進回憶的漩渦,而且不只是自己的回憶,還包含了阿嬤那個時代的回憶,還有現在小姪子生活的紀錄。然而有趣的是,我發現雖然硬體上的改變很明顯,但又感覺到小學教育的某些功能,依舊延續著。
我喜歡這樣的創作,可以讓讀者去感受並觀察到,身處時間洪流的我們,也許無法改變時代巨輪的轉動,但藉由本書的梳理,或許能夠試著去思考,有什麼事物,是值得保留下來並永續傳承的。
當然,也可以拿著這本書,和家中的父母和阿公阿嬤聊聊他們那年代上學的模樣。一定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