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她的世界只是一個小菜攤,卻讓全世界都知道!
一個將捐款助人當作一生志業的小菜攤阿嬤!
2010美國《時代》雜誌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
2010《富比世》雜誌亞洲慈善英雄!
《讀者文摘》亞洲英雄!
「生命最好的方式,就是完成我想要完成的事,然後在工作中倒下來。」
今年60歲的陳樹菊說,她會一直賣菜捐款,直到活的最後一天。
各界重量級人物推薦!
王建煊(監察院院長)、李安(於《時代》雜誌上推薦)、李家同(榮譽教授)、吳清基(教育部部長)、星雲大師(佛光山開山宗長)、馬英九(總統)、孫越(終身義工)、陳長文(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陳菊(高雄市市長)、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黃健庭(台東縣縣長)、楊進添(外交部部長)──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陳樹菊女士是台東縣中央市場的菜販。五十九歲的陳女士儘管生活稱不上富裕,仍然陸續捐贈了將近一千萬台幣幫助數個不同的單位……
陳女士的善行之所以能夠溫暖人心,並不在於捐款是否令人讚嘆,而在於善舉本身樸實且踏實的本質。陳女士曾經對媒體表示:「錢,對於有需要的人來說才有用。」
陳女士並沒有陶醉在盛名當中,反而是揮揮手一笑置之……
陳女士目前計畫籌措基金,來協助貧苦家庭面對教育、衣食和醫療等問題。陳女士的確了不起,而在她所有的奉獻當中,「樹立典範」尤其是最寶貴的餽贈。
──節錄李安於《時代》雜誌上的推薦
她的世界很小,付出的愛卻好大
她一天工作19小時,只吃一餐,生活費100元。
唯一的娛樂是聽佛經。
長期操勞,她的手指沒有指紋,一雙腳也嚴重變形,讓人看了想哭。
她對自己如此的刻苦,但對幫助別人卻那麼的慷慨。
從13歲在台東擺攤賣菜,她捐款近千萬。
她的過往是首悲傷的歌,她卻轉化成助人的最大力量
47年前,因繳不出5000元保證金,媽媽在醫院難產過世。
她從此女代母職,放棄學業、婚姻,但兩個弟弟驟逝,卻讓她萬分錐心。
自己走過貧窮的痛,她希望沒有人會再嚐到。
這是她捐款助人的初衷,也是她48年來賣菜的最大動力。
她的世界仍只是一個小菜攤,她卻已改寫我們對助人的看法
2010美國《時代》雜誌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2010《富比世》雜誌亞洲慈善英雄、《讀者文摘》亞洲英雄,這些光環與殊榮,未曾改變陳樹菊絲毫,即使遠赴紐約領獎,她一如以往質樸。
「即使是小錢,也能幫到人」、「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積德不積財」,從陳樹菊身上發酵的效應,正打破我們「等到有錢,再捐錢」的習慣。每個人都有能力,也有機會助人,即使只是小小一塊錢。
陳樹菊,為台灣上了最寶貴的一堂課。
一個將捐款助人當作一生志業的小菜攤阿嬤!
2010美國《時代》雜誌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
2010《富比世》雜誌亞洲慈善英雄!
《讀者文摘》亞洲英雄!
「生命最好的方式,就是完成我想要完成的事,然後在工作中倒下來。」
今年60歲的陳樹菊說,她會一直賣菜捐款,直到活的最後一天。
各界重量級人物推薦!
王建煊(監察院院長)、李安(於《時代》雜誌上推薦)、李家同(榮譽教授)、吳清基(教育部部長)、星雲大師(佛光山開山宗長)、馬英九(總統)、孫越(終身義工)、陳長文(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陳菊(高雄市市長)、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黃健庭(台東縣縣長)、楊進添(外交部部長)──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陳樹菊女士是台東縣中央市場的菜販。五十九歲的陳女士儘管生活稱不上富裕,仍然陸續捐贈了將近一千萬台幣幫助數個不同的單位……
陳女士的善行之所以能夠溫暖人心,並不在於捐款是否令人讚嘆,而在於善舉本身樸實且踏實的本質。陳女士曾經對媒體表示:「錢,對於有需要的人來說才有用。」
陳女士並沒有陶醉在盛名當中,反而是揮揮手一笑置之……
陳女士目前計畫籌措基金,來協助貧苦家庭面對教育、衣食和醫療等問題。陳女士的確了不起,而在她所有的奉獻當中,「樹立典範」尤其是最寶貴的餽贈。
──節錄李安於《時代》雜誌上的推薦
她的世界很小,付出的愛卻好大
她一天工作19小時,只吃一餐,生活費100元。
唯一的娛樂是聽佛經。
長期操勞,她的手指沒有指紋,一雙腳也嚴重變形,讓人看了想哭。
她對自己如此的刻苦,但對幫助別人卻那麼的慷慨。
從13歲在台東擺攤賣菜,她捐款近千萬。
她的過往是首悲傷的歌,她卻轉化成助人的最大力量
47年前,因繳不出5000元保證金,媽媽在醫院難產過世。
她從此女代母職,放棄學業、婚姻,但兩個弟弟驟逝,卻讓她萬分錐心。
自己走過貧窮的痛,她希望沒有人會再嚐到。
這是她捐款助人的初衷,也是她48年來賣菜的最大動力。
她的世界仍只是一個小菜攤,她卻已改寫我們對助人的看法
2010美國《時代》雜誌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2010《富比世》雜誌亞洲慈善英雄、《讀者文摘》亞洲英雄,這些光環與殊榮,未曾改變陳樹菊絲毫,即使遠赴紐約領獎,她一如以往質樸。
「即使是小錢,也能幫到人」、「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積德不積財」,從陳樹菊身上發酵的效應,正打破我們「等到有錢,再捐錢」的習慣。每個人都有能力,也有機會助人,即使只是小小一塊錢。
陳樹菊,為台灣上了最寶貴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