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以認知譬喻語言學為研究視角,選取中國傳統思想文獻為研究材料,聚焦「視如見」、「思想是食物」與「修學是旅行」等三組「概念譬喻」(conceptual metaphor),觀察其運作模式與語言表現。首先分析各組概念譬喻的提出、其運作方式與建構過程,接著溯源古漢語語料,討論其詞彙類聚、詞義延伸或雙音組合等現象,可以發現漢語詞彙在特定概念譬喻上的表現。最後,擇選部分中國傳統思想文獻之文本,進行較深入的語句、篇章乃至注疏的分析。本書所得之結論,一方面證明譬喻實具普遍共同性,為吾人思想的重要認知活動;一方面證明概念譬喻的特殊表現來自於文化殊異性。生理共性與文化殊性的交織,也證明譬喻是體驗性的,是人與環境或世界互動下的語言思維表現。中國思想中感悟的、實踐的,具有轉化意義的文化特色,也可由此彰顯。
《易傳》的「仰觀俯察」、道家的「玄覽」與佛教的「觀念」之語,為各家具有思想意涵的詞彙。借由譬喻語言學理論的視角,皆歸納為「理解是見」的概念譬喻。作為譬喻的語例,他們一方面表現源於生理的共同性,一方面也展現文化的特殊性,這個方法提供一種重讀思想文獻的新管道。本書以三組「概念譬喻」為方法,先後從詞彙、語句與篇章層次,探討中國思想文獻中源於生理、別於文化的特殊譬喻,及其背後的思想義涵。
周玟觀
一九七三年生,臺灣彰化市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學術領域為中國思想史、六朝儒佛交涉、思想與隱喻。
自序 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 譬喻語言學者別具隻眼的解讀 1
二 義理之學考察的可能性 4
第二節 前人研究 8
一 譬喻語言學的理論研究 8
二 譬喻語言學的應用研究 13
三 思想的譬喻研究 16
第三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18
一 問題意識—思想與行動的譬喻概念 18
二 研究方法 23
第四節 本書的架構與章節大要 27
第二章 「知如見」的概念譬喻與思想旨趣 33
第一節 「知如見」的概念譬喻 35
一 「知如見」溯源 35
二 運作方式與建構過程 38
三 視覺譬喻研究現況 44
第二節 古漢語詞彙的「知如見」 47
一 譬喻的文化基因與溯源必要 47
二 視覺詞彙類聚與詞義延伸 51
三 視覺詞彙的雙音組合 55
第三節 思想文獻中「知如見」的詮釋 56
一 儒家的視覺文化義 57
二 道家的視覺文化義 59
三 佛家的視覺文化義 61
第四節 漢語文化的視覺體驗 64
第三章 法界難睹,依觀修之
—《華嚴經》「法界觀」的譬喻解讀 69
第一節 《華嚴》名句的譬喻分析 69
第二節 《華嚴》「法界」的譬喻分析 73
一 海印喻、海波喻、因陀羅網喻 74
二 「法界」的實體譬喻思維 76
第三節 法界「觀」的見如思譬喻 78
第四節 小結 81
第四章 凡見浮虛,聖睹真寂
—蕭統「凡聖異見」的譬喻解讀 83
第一節 「二諦」義的佛教詮釋 86
第二節 文學詮釋脈絡下的觀看 89
第三節 「理解是見」的譬喻探義 92
一 觀看,作為一種體知世界的譬喻 92
二 蕭統的「知如見」譬喻 95
第四節 小結 101
第五章 「思想是食物」與「修學是旅行」的
概念譬喻與思想旨趣 107
第一節 競爭的隱喻 107
第二節 概念譬喻的解讀 113
一 「思想是食物」釋義 114
二 「修學是旅行」釋義 118
第三節 詞彙層面的考察 120
一 詞彙與知識系統 120
二 詞彙層面的概念隱喻 122
第六章 雖復飲食,禪悅為味
—《維摩詰所說經.香積佛品》的
譬喻解讀 133
第一節 從禁食到饗宴 133
第二節 文本的義理、解讀 136
一 經文兩重禁食之義 139
二 香積佛國神變之義 146
三 回入娑婆之義 151
第三節 味「道」的譬喻解讀 156
一 飲食詞彙的二域映射 157
二 篇章中交映的心理空間 158
三 隱喻框架的新體驗 166
第四節 小結 170
第七章 朝聖、參訪、修道
—《華嚴經.入法界品》的譬喻解讀 173
第一節 語句層次的旅行譬喻解讀 175
一 語句蘊含的旅行譬喻 175
二 旅行譬喻的三個層級映射關係 177
第二節 篇章層次的旅行譬喻解讀 180
一 善財童子的朝聖者心理空間 181
二 文殊菩薩展示的心理空間 187
第三節 注疏層次的旅行譬喻詮釋 191
一 整體旅程的詮釋 192
二 局部的表法釋義 193
第四節 小結 195
第八章 結論 197
一 概念譬喻的普遍共同性 199
二 概念譬喻的文化特殊性 201
三 從感覺到感悟的古典人文體驗論 202
參考文獻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