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建築思話

點閱數

作者
香港建築師學會

出版社
青森文化/紅投資出版

格式
PDF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而建築是文化的載體。

建築師的角色對於城市建設可謂舉足輕重,他們堅信在構思城市和建築設計的過程中,除了要讓人和自然共存,還應達至協同效應,令環境和人的生活更上一層樓。是以他們將文化、時間及空間有機結合,再透過自身的專業知識,根據大眾的需求,建設以人為本、優質的居住環境,呈現當代文化魅力和生活美學。

每位建築師對於城市規劃、建築保育、建築美學,乃至建築政策等,都有其獨特的見解和經驗。適逢香港建築師學會成立65周年,特以集結65篇文章,讓社會大眾能從更廣泛的視野解讀社會和文化,並藉此讓讀者認識本土建築師的各種面向,一窺他們對於城市規劃的所思所想,當中更談及近年備受關注的城市發展的議題。

此書所收錄的文章,是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自2012年起,在《信報》所刊登的「建築思話」專欄撰稿。適逢香港建築師學會成立65周年,學會團隊經編纂和整理後,從四百多篇挑選出六十五篇結集成書,其主題確立為「人人建築」,涵蓋建築、城市設計和規劃議題;透過建築師學會會員對城市及建築的所思所想,論及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為香港近年發展留下一個註記。

全書分五大章,合共65篇文章,從生活、建築和城市發展範疇上捕捉了香港自治發展二十年後的點點滴滴:

第一章 開創.未來

主要談論策略性規劃、土地與房屋供應、舊區更新和生態環境問題。

第二章 躍動.都市

主要透過世界各地的建築設計,體現現代城市設計多元化的重要性。

第三章 設計.幸福

主要論及建築設計受社會制度所限制,如何影響整個城市。

第四章 建構.永續

主要談論環保綠色建築和可持續發展的議題,關注城市發展與生態平衡。

第五章 遺下.美好

主要探討建築保育所需的制度、培訓、政策基礎,乃至活化建築所面對的挑戰,並記載香港建築師如何以不同角度欣賞我城的建築環境。
香港建築師學會 (編者)

學會歷史

在1956年9月3日,27名建築師聯袂組成香港建築師公會。自此以後,會員人數持續增長,其專業團體的地位更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認可。公會於1972年正式易名為香港建築師學會,並開啟了會務的新里程。

隨著香港建築師學會法團條例於1990年的頒佈及生效,為學會的組織及管理提供明確的規管依據。

目前,香港建築師學會已有超過4,700名個人會員及200多間公司會員。

學會的宗旨

學會成立的首要目的,是為了:

推廣建築學的一般發展並促進及幫助各界人士獲取與建築學有關的各類藝術及科技知識。
提高香港建築學及學會會員所提供的專業建築服務的水平。

服務社群

運用會員集體的專業知識,學會積極向政府和建造業提供專業意見。目前,香港建築師學會在多個官方及非官方機構及組織的諮詢顧問委員會內均有代表參與。此外學會亦不時就社會及業界關心的議題進行研究,從專業角度提供意見及建議。

參與國際活動

學會積極參與國際建築師協會(UIA)、英聯邦建築師協會(CAA)、亞洲建築師協會(ARCASIA)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PEC)等國際専業組織的活動,以促進交流有關建築學各方面及建築専業有關連的事宜的資訊和觀念。
自序(一) 蔡宏興 建築師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2021-2022
自序(二) 程玉宇 建築師 香港建築師學會規劃及城市設計委員會主席2021-2022
自序(三) 編輯團隊 張凱科 建築師、郭永禧 建築師、陳俊傑 建築師、蕭鈞揚 建築師
第一章 開創.未來
引文
誰來拯救香港市容? 馮永基
為我城發展消毒 張量童
城市規劃應有的視野 解端泰
從西九超支看指鹿為馬 麥喬恩
我們活在時間 而非空間…… 陳健鏘
香港有限未來與大嶼山發展 麥喬恩
以天橋建造立體都市 梁以華
立體使用土地以解決不足 陳頌義
重新釐定本港長遠房屋策略 解端泰
活化工廈2.0 陳皓忠
「欽點招聘」與「公開招標」 許允恆
重塑生態海岸線 陳雅妍
Brick Lane 一代人的故事 何建威
第二章 躍動.都市
引文
沒有建築學位的建築達人 張凱科
清水混凝土的魅力 馮永基
石牆樹的天地 建築師的空間 陳澤斌
山城上的新橋 梁喜蓮
如何復活街頭文化? 張文政
Flaneur 城市浪遊者的觀察 梁樂堯
有一種建築叫出走 張凱科
建築與攝影 陳俊傑
巴黎炎夏 香江聯想 何文堯
建築雜談 陳紹璋
樹木人格分裂症 解端泰
建新機場棄三跑 香港飛出一片天 張量童
以都市設計改善生活環境 林禮信
設計社區營 蕭鈞揚
圖書館轉型 黃朝龍
從疫症到後巷 胡漢傑
人工智能將取代建築師? 郭永禧
第三章 設計.幸福
引文
黑色創意歪風不可長 解端泰
劏房催生城市貧民窟 鄭炳鴻
自由空間.開放城市 鄭炳鴻
漂流奇想 李欣欣
有無好「橋」? 區紹文
媽媽請開窗 關紹怡
老年咁大 解端泰
公共空間 同喜同悲 鄭炳鴻
要長者屋 不要發水 麥喬恩
建築物條例的公理性與數據性 梁以華
建築條例第23 條的限制 陳頌義
中港不同社會制度 不同建築本質 鄭仲良
第四章 建構.永續
引文
這個城市發高燒 梁文傑
下一代生活的這個星球 何文堯
白做園記 枯土再生 鄭炳鴻
重塑自然、建築與人的關係 郭永禧
鄉郊就是未來 楊燕玲
客家美濃 天人共生 鄭炳鴻
城市走向多元 何建威
綠色建築三大要 伍灼宜
城市發展加入步行廣場 雷卓浩
環保 = 多建樓面面積 ? 陳祖聲
重新設計既有建築 伍灼宜
第五章 遺下.美好
引文
文物保育別走回頭路 吳永順
從主教山配水庫引發的保育反思 郭永禧
誰在磨滅殖民地印記? 馮永基
誰偷走我們的油麻地? 梁以華
十三街的日與夜 張凱科
鬧市中隱藏著的幾幢唐樓 黃家輝
再見冬菇亭 陳雅妍
埋沒了的不是古井 是機會 解端泰
文化.活化.建築 陳雅妍
美國的黃與白 香港的藍與灰 洪彬芬
百年價值觀 始於足下行 梁以華
悼建築師何弢 郭永禧
致謝
贊助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