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點閱數

作者
李雪莉, 簡永達, 余志偉

出版社
春山出版

格式
PDF、EPUB

報導者深度專題「廢墟裡的少年」,完整深入圖文集結
收錄2018臺灣新聞攝影大獎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
2018 OPENBOOK中文創作年度好書獎


一張張年輕的臉,一個個殘破卻奮力掙扎的生命畫面:在田壟噴灑農藥的未成年少年,抵押健康,只為換來自身溫飽;為了幫家裡減輕負擔而被詐騙集團控制的少年;在安置機構中被性掠奪的少年少女……這些生活在艱困人生中的廢墟少年,是家庭失能的犧牲品。即使學校,社福單位看見了孩子的需求,也因一直以來的人力與資源匱乏,幾乎無力回應,孩子們往往還是得獨自面對殘酷現實。

《報導者》記者群透過影像與文字,深入全國採訪了多位高風險家庭少年,希望從少年們的視角,讓讀者看見他們在困頓中如何努力求生;也試圖去解析臺灣的結構困境,為什麼現今的法令、社福與教育體系會漏接這些孩子? 除了臺灣自身的狀況,本書也透過香港南韓等案例,找尋可能的出路。
文字——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臺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與影視中心總製作人。加拿大McGill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臺灣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卓越新聞(SOPA)獎、香港人權新聞獎得主。《血淚漁場》作者、《烈火黑潮》主編。以記者為志業。

簡永達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曾任《報導者》記者。二○一七年曾以《無國籍的移工小孩》獲得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人權報導二獎、《第一廣場,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入圍新聞特寫決選名單;二○一八年以《遮掩的傷口:安置機構裡被性侵的少年們》獲得國際特赦組織人權新聞特寫優異獎。期望自己在報導中能做到如社會學家的思考,以及人類學家的田野能力。

攝影——
余志偉
「跟攝影一起死去。」
投身新聞攝影工作十八餘年,拿下二○一五及二○一八年度最佳攝影記者,現任《報導者》攝影主任,嘗試建立新時代影像敘事的論述和實踐,進而改變產業生態和運作模式。
【前言】看見被拋入廢墟的少年

PART 1 家庭的流轉與階級的禁棝
1.1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少年們
【圖文輯】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
1.2後來的土豆呢——難解的臺灣童工困境
1.3一封燒毀的爸爸遺書——沉默的藍領單爸與下一代


PART 2 體制的背叛與救贖
2.1在孩子墜落前——掙扎中的補救教學與中介教育
2.2遮掩的傷口——安置機構裡被性侵的少年們
2.3社工與他的脆弱家庭們——如何合力送孩子回安全的家
2.4 過度傾斜的機構安置——為什麼幫失家兒找家這麼難?
2.5【個案】原來我也可以想像未來——育幼院童陳旺德的成長之路

PART 3 推命運的大石
3.1 江湖裡的少年兄——哪裡可棲身,就在哪裡生根
3.2離院之後,一個人的戰鬥
3.3【個案】為了賺錢,我到多明尼加做詐騙

PART 4衝出創新之路
4.1社工要比黑社會更有吸引力——香港外展服務,主動在街頭接回每個少年
4.2讓中輟生自己決定學什麼——南韓Haja Center為年輕人開創出專屬的自治區
4.3給脫隊生家的溫暖——結合教育與社福系統的臺灣飛夢林

【結語】看見廢墟少年之後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