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社會性物種,其基本渴望是有所隸屬。阿德勒將這種基本渴望稱為社會情懷,是一種社會共融的概念,一種人能與生命潮流相融合的感受,一種關懷他人福祉的意念。
本書從對自我的探索開始,了解自卑感與恐懼如何影響個人對平等的理解,進而造成人際間、親子間、兩性間的衝突,限制了社會情懷的發展。然而,唯有每個人都能自覺與人平等,才有建立民主架構的能力,形成真正的民主社會;因此,充分了解平等的真諦,正是今人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生於西元1897年,來自一個維也納的商人家庭,家境小康,自小開始學習音樂和其他外文(法文與英文),長大後仍一直維持著對音樂的喜愛。
第一次世界大戰間,十八歲的德瑞克斯入伍服役。青春期時的他,即已加入注重唯心主義的青年團體,涉及人道主義與自然、社會理想等相關議題,廣泛關注在道德與精神層面上,卻未限於單一種信仰或教派。戰爭期間遭受的恐怖經驗,更強化他的想法,認為人際間的衝突應以合作的方式而非透過破壞來化解。
退役後,進入醫學院,專攻在當時尚屬新穎的精神醫學領域。在私人機構行醫時,得識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Adler)。他加入以阿德勒為首的討論群與工作團隊,在維也納公立學校擔任兒童輔導中心的諮詢師。當阿德勒1937年過世時,更代替阿德勒遠赴巴西,完成阿德勒本要講授的課程。
巴西行之後,移居美國芝加哥,創立私人精神醫療診所,延續對大眾精神健康的關注,1972年辭世,享年75歲。
中譯本序
審閱序 民主、平等、和諧的想像和行動 楊瑞珠
謝辭
自序
前言
PART Ⅰ 自我探索
1內在枷鎖
2通往內在自由
PART Ⅱ 心智與情緒功能的運作原則
3情緒、心智與身體的交響曲
4互動與人際關係
PART Ⅲ 衝突的動力:從童年到成年
5世代間的戰爭
6家庭衝突的解決之道
7性別之間的戰爭
PART Ⅳ 人與宇宙
8人之生物性、社會性,以及宇宙性自卑
9人與自然
10科學革命
11人與社會
PART Ⅴ 衝突與解決
12極端化的過程
13宗教的功能
譯者後記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