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衝動效應:衝動社會的誘人商機與潛藏危機

點閱數

作者
保羅.羅伯茲

出版社
天下文化

格式
PDF、EPUB

  衝動,不再只是個人的事,
  首部橫跨腦科學、心理學、社會學分析的經濟新經典,
  以全新眼光洞悉人心、人性,
  扭轉失靈的經濟力、社會力與政治力!

  ★2015年美國筆會文學獎入圍作品
  ★《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富比士》、《今日心理》熱烈報導

  以我為先的衝動型社會是怎麼形成的?療癒式的消費主義又是怎麼興起?做自己、擁有自己想要的,有什麼不對?

  我們以為自己活在一個自由意志的社會,但事實正好相反,我們都被自己和眾人的衝動給綁架了。現代市場非常善於滿足我們的衝動,使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我們想要的,不一定是我們需要的。當衝動不再只是個人的事,而成為消費選擇、企業經營與政府政策的驅動力,我們的欲望會把我們帶到哪裡去?

  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的衝動效應
  貧富差距拉大:生產力提升,但整體經濟分配已把勞工排除在外
  能買就是幸福:上班族薪資水準下滑,消費能力反而持續上升
  集體一起孤獨:愈即時溝通卻愈孤獨,焦慮症與憂鬱症者史上最多
  療癒商機爆發:自我更擴張卻更脆弱,創造瞬間快樂的能力成為企業獲利主力
  工作機會消失:企業以利潤為王,無領取代藍領,新下層社會階級產生
  大腦認知危機:研究認知偏誤成了新顯學,行銷關鍵在心理層面
  自戀主義文化:以我為尊的世代,對整合不同意見或關心他人利益,感到既耗費心力又冒險,這些欠缺效率的事他們根本不想做
  小就是大:激化對立、鎖定微目標,政治人物反而更容易擄獲人心
  不合作主義:政黨之間不合作,全力阻撓對方,就可確保下次選舉勝出
  政治化新聞成主流:觀眾已習慣義憤填膺,媒體也樂於發揮創意,讓民眾激情不斷加溫

  人之初,性短視?!

  效率是文明進展的動力,但我們一切力求以最低成本達到最大產出的信念,此刻,正在摧毀我們的社會。在效率大旗下,追求公平正義、尋求共識、培訓員工、謀求全民福祉等耗時費力又花費資源的長遠價值,一一成為衝動型社會下必須削減的成本負擔!

  在我們把一切交給靈魂的野性之前,本書來得正是時候,幫助我們用全新思考,解讀並解除種種衝動效應,這場仗,我們一定要打贏。

  強力推薦
  總統府資政 陳冲
  作家、詩人及評論家 南方朔
  《浮華世界》主筆墨菲(Cullen Murphy)
  《第六次大滅絕》作者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
  「彭博觀點」經濟專欄作家索塔斯(Evan Soltas)
保羅.羅伯茲 Paul Roberts

  資深記者暨社經問題評論家,對於經濟人文和當代社會的關係有深刻的觀察,文章常刊載於《華盛頓郵報》、《新聞週刊》、《洛杉磯時報》、《衛報》等媒體,著有暢銷書《石油恐慌》(The End of Oil)、《食品恐慌》(The End of Food),作品曾入選美國國家雜誌獎和紐約公共圖書館海倫伯恩斯坦圖書獎(Helen Bernstein Book Award)。

譯者簡介

廖建容

  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畢業,曾在外商公司工作與大學任教,目前專職從事翻譯工作。譯有《心的靜修》、《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對手偷不走的優勢》、《你比自己想的更勇敢》、《發現天賦之旅》、《一直在路上》、《慈悲、覺醒、每一天》、《敲醒你的財富能量》等書。
推薦序 如何選擇巧克力? 陳冲
社會文化史的經濟新經典! 南方朔
前言 我們到底怎麼了?

第一部 以我為先的社會
第一章 愈多愈好
另一種生產力
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回報
新商品賣點,賦予個人力量
自動過時機制的驚人力量
如何解決公共財與私有財的失衡
藉消費找自我,能買就是幸福?
自我實現,不只是個人的事

第二章 欠缺信心
效率革命
為股東創造最高價值的企業
一次又一次的削減成本
貧富差距拉大
欠缺安全感的富裕
物美價廉沖淡憤怒
透過消費,獲得身分定位

第三章 權力使人腐化
信用卡讓大腦變糊塗
不知節制,也更沒有耐心
大腦中的戰爭
短視到荒謬的地步
社會控制失效,世界靠衝動運轉
人腦認知偏誤,成了業者獲利來源

第四章 不勞而獲
信用消費與政府舉債皆快速膨脹
政府也開始短視近利
市場修正機制失效
冥頑不靈的金融玩家

第二部 鏡中裂痕
第五章 一人當家
紅藍板塊涇渭分明
社會凝聚力式微
自我位居一切中心
物以類聚易趨極端
數位互動帶來焦慮
自戀的文化
渴望被人看見
無助於就業增長的創新
勞工分享不到成長果實

第六章 勞工難為
自動化的新境界
效率遭到誤用
工作機會消失
員工訓練減少
勞動生產力不升反降
失業與低薪的惡性循環
無領階級入侵

第七章 禍福與共
衝動型社會的縮影
制度設計鼓勵民眾做錯誤決定
既得利益者的自保心態
偏頗的利己心態
否認死亡的存在

第八章 無止境的戰爭
倚賴資金挹注
媒體推波助瀾
左、右鴻溝加大
選戰如同行銷戰
微目標鎖定
只求快速回報
資金需求的陰影
金融界的政治投資
盲目信仰自由市場
固守極端而無作為
第三部 我們的社會
第九章 騰出空間
我們有其他選擇
愈多仍然愈好⋯⋯ 對吧?
新的衡量方式
政府握有許多工具
善待勞工
終結品牌政治
在地意識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