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解讀歐陽竟無

點閱數

作者
楊照

出版社
三民書局

格式
EPUB

歐陽竟無──「悲而後有學,憤而後有學,無可奈何而後有學,救亡圖存而後有學」。

其會通儒佛,以學術形式讓佛法思考專業化,開拓民國佛學多元思潮,成為復興佛教文化的不世大師。



▍齊聲推薦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呂芳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廖彥博/歷史作家

蔡長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歐陽竟無本名歐陽漸,身處時局劇變的清末民初,各種學術蓬勃發展之時,投身佛學研究,開展關於會通儒佛的思考。其敘述的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而是「佛陀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歐陽竟無承繼其師楊仁山居士的刻經事業,他所成立的「支那內學院」開佛學教育專業化、學術化之先河,更是其一生事業的中心,為後世「居士道場」奠定了基礎,也對近代中國佛教有著重大的影響。



本書選錄二十餘篇歐陽竟無的重要論述、書信、講稿,可從中體會他對於佛法的思想。如佛法需要研究,使佛法不同於宗教;而佛法的研究不開放結論,使之異於哲學。在佛學研究上,歐陽竟無同時注重當代性,認為佛學本不離社會、不離民眾,而當時中國的現實混亂、社會充斥的迷信與虛無,則應由佛法對應處理、力挽狂瀾;而談及孔佛,歐陽竟無也堅定佛家本位,雖然無法完全比對兩大系統之根柢,會通儒佛終其一身也未能抵達成就終點,然其對於佛法思想帶入儒學的思想鋪成,仍值得參讀。



今日讀歐陽竟無的文章,或可從儒佛相爭的一頁歷史裡,多角度領會歐陽竟無的佛法演繹,洞見靈光。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叢書

「民國」無論是1949年在中國大陸時期,或是1949年搬遷來臺之後,都是變化與動盪的。混亂的時局打破了所有既定的秩序與答案,逼使人們沒有後路,只能往前去尋找、創造自己的道路,因此造就民國成為一個出人物的時代,尤其是出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

在時代劇變的千錘百鍊下,民國學者們在極端高壓的環境中冶煉出各式思想觀點,期望為人民、為國家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而這些思想觀點,至今仍存續於臺灣的文化脈絡中,「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便是希望重新發掘民國學思的精粹與價值,照亮現代社會蒙昧不明的暗處。



▍系列特色

★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精選十位民初重量級學者梁啟超、章太炎、陳垣、呂思勉、王國維、歐陽竟無、蔣夢麟、馬一浮、張君勱、熊十力的著作,內容涵蓋國學、史學、哲學等領域,使系列叢書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主編楊照撰寫「導讀」與「提要」

每冊前附有楊照老師撰寫的長篇「導讀」,說明作者的時代意義,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有助閱讀時能得到更深切的體會。每輯前則有「提要」,提供文章的出處背景,並連結「導讀」內容,進一步刻畫作者具體的思想面貌。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作品

解讀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

解讀章太炎(國學大師)

解讀陳垣(「國寶」史學家)

解讀呂思勉(寫作第一本白話通史)

解讀王國維(國學大師)

解讀歐陽竟無(佛學研究的先鋒)



即將出版

解讀蔣夢麟(代表作《西潮》)

解讀馬一浮(一代儒宗)

解讀張君勱(新儒學代表)

解讀熊十力(新儒學的奠基者)
楊照-策劃.主編

本名李明駿,臺大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廣播節目主持人,並長期於誠品講堂、趨勢講堂、敏隆講堂、藝集講堂開設課程。2021年以「楊照談書」榮獲第56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楊照勤於筆耕,著述豐碩,有《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您好,馬克思先生:資本論及其所創造的世界》、「日本文學名家十講」(十冊)、「不一樣的中國史」(十三冊)、《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等數十種。
近年積極推廣民國人文思想與學術,期望喚起人們重視中學與西學對接的這一批學人,在承襲傳統中求新之嘗試,以及在學術思想上之重大意義。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
導 讀
第一輯 佛法真義與研究
提 要
佛法非宗教非哲學
以俗說真佛之佛法談
佛法為今時所必需
今日之佛法研究
談內學研究
第二輯 修煉暨論證
提 要
心經讀
支那內學院院訓釋
辨虛妄分別
辨二諦三性
辨方便與僧制
與章行嚴書
覆魏斯逸先生書
答陳真如書
再答陳真如書
第三輯 儒學與佛學
提 要
孔 佛
孔佛概論之概論
夏聲說
緒 言
與陶闓士書
蜀儒陶闓士墓表
覆蒙文通書三十二年二月一日
第四輯 序文、傳略
提 要
詞品甲乙敘
心史敘
散原居士事略
版權宣告
封 底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