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自由:在歷史盡頭長大成人

點閱數

作者
蕾雅.烏琵(Lea Ypi)

出版社
時報出版

格式
EPUB

翁達傑文學獎、柯斯達年度最佳傳記處女作獎得主


柯斯達傳記獎、吉福德(Baillie Gifford)非虛構寫作獎、伯恩(Gordon Burn)文學獎決選


紐約客、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衛報、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外交事務、星期日泰晤士報、美國書評網年度最佳小說


描繪歷史如何形塑人的生命與政治的罕見作品,


充滿深刻感人的力量,在人性的甜美氣味裡聞得到血肉與希望,


在作者巧妙的鋪陳中,她的故事成了我們的故事。


在這本「時而辛辣詼諧,偶爾陰鬱悲傷……時而深刻動人」(紐約時報,史特拉舍)的回憶錄中,烏琵一邊回顧自己在巴爾幹半島共產世界的生活經歷,一邊反思「自由」的意義。「這本書讓歷史栩栩如生,充滿力道,令人難忘」(《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作者薇斯奧芙)。


蕾雅.烏琵在地球上最孤立的國家長大。那裡,共產主義理想正式取代了宗教。阿爾巴尼亞是歐洲最後的史達林主義根據地,幾乎無法造訪,幾乎無法離開。那是個排隊和匱乏之地,充滿了政治處決和祕密警察。但對烏琵來說,那裡就是家。那裡人人平等,鄰居互相幫忙,孩子未來都應該立志建立更美好的世界。那裡有團結與希望。


然而,一九九〇年十二月,柏林圍牆倒塌一年以後,一切都變了。史達林和霍查的雕像被推倒;幾乎一夜之間,人們開始可以自由投票,穿自己喜歡的衣服,照自己的意思信仰宗教,再也不用擔心說話有人偷聽。可是工廠關閉了,工作消失了,成千上萬的百姓擠上船逃往義大利……。掠奪式的多層次傳銷最終讓國家破產,引發了暴力衝突。當一代人的願望成了另一代人的幻滅,當家人的祕密被揭發,烏琵發現自己開始質疑自由到底是什麼……


烏琵的出色文筆,讓她譜出一則生動熱鬧又成熟的故事,用思想深刻、新穎又有活力的眼光直視社會動盪,關照個人與政治的關係,思索有關自由的深刻問題:自由是什麼?為誰而存在?需要什麼條件?我們當中誰真正自由?


烏琵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機智,探索進步的極限與過去的重負,闡明了理想與現實間的距離,以及被歷史洪流阻擋的人們的希望與恐懼。


★齊聲推薦


沐羽|作家,《煙街》作者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洪世謙|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胡芷嫣|專欄作家


哲學新媒體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蔡適任|撒哈拉旅居作家、人類學博士


從那東方陣營崩毀重組的一九九○年開始,一個政治、經濟、自由的二手時代就席捲而來了。有一大群人需要急速解凍,狼呑虎嚥地學習,究竟西方乃至世界是什麼概念?東方陣營的自由和西方陣營的自由差異在哪?在那無數龐大的理論與歷史之間,個人體驗的重要性始終被文學所注目。《自由》從一九九○年代一個小女孩的眼眸中看出去,她在示威遊行群眾之間抱著一個無頭的史達林雕像,共產陣營的世界精神已被砍頭了,其後世界何去何從?蕾雅.烏琵以敏感細膩的批判角度,刻劃那段動盪日子的序曲。──沐羽|作家

蕾雅.烏琵(Lea Ypi)

倫敦政經學院政治理論教授及澳洲國立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專長領域為馬克思主義與批判理論,目前在倫敦生活和工作。

譯者簡介

賴盈滿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科學哲學碩士,曾就讀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哲學研究所,現專事翻譯。譯有《天才的責任》、《成功的反思》與《跳舞骷髏》等書。
第一部
1. 史達林
2. 那個烏琵
3. 四七一小傳
4. 恩維爾叔叔永遠離開了
5. 可口可樂罐
6. 馬穆阿策爾同志
7. 他們身上是防曬乳的味道
8. 赤軍旅
9. 阿梅特拿到學位了
10. 歷史盡頭

第二部
11. 灰襪子
12. 雅典來的一封信
13. 所有人都想走
14. 競爭遊戲
15. 我向來刀不離身
16. 這就是公民社會的一部分
17. 鱷魚
18. 結構改革
19. 別哭
20. 跟歐洲一樣
21. 一九九七
22. 哲學家只顧解釋世界,重點是改變世界
後記
致謝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