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修訂版)

點閱數

作者
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Thorwald Dethlefsen)、呂迪格.達爾可(Rudiger Dahlke)

出版社
心靈工坊

格式
PDF、EPUB

疾病和健康一樣,都是人的本質
它唯一的目的,是要我們超越對立、趨向完整

  疾病,是內心世界的象徵。身體所表現出的事實,正是病人不願承認的部分。

  疾病與健康,宛如太極圖的黑與白。兩者既對立又共存,同時存在於體內。

  我們無法只要「健康」,不要「疾病」。身體的病,是心理的暗喻,潛意識透過它提醒我們內心的不完整,可以說是最忠實的朋友。

  本書兩位作者為德國心理學家,一位接受靈性傳統的訓練,另一位則專精於自然療法及心理治療。1983年他們合著本書,石破天驚地提出「身心一體」的醫療概念,旋即席捲歐美,揭開身心整合醫學的風潮。

  疾病象徵著內心的陰影、恐懼、不成熟,當我們透過症狀,覺察到潛意識裡未被滿足的需求時,藉由承認、處理、教育、整合這些需求,療癒將會加速。

  因此,疾病是通往完整的道路,我們不能逃避、忽視、厭棄它。

  尊重疾病,調整自己的內在,療癒就會從完整與合一之中泉源般地湧出。

  書中詳列各種身體系統與器官症狀所指涉的心理意義:氣喘患者是否抗拒生命的黑暗面,而心臟不適者可能未讓理智與感情得到平衡?作者提醒,在解讀症狀時,要注意以下原則:忽略功能層面所有明顯的因果關係、找出症狀出現時生活中不尋常之事、自問「症狀阻止我做什麼?」和「症狀使我做什麼?」等等。

  書中對疾病的解讀,並不是診斷標準,但讀者可以按照書中教導,問問疾病這位好友向自己提供了什麼誠實的建言,進而掌握療癒與整合的契機。

  疾病與健康是對立的兩面,而療癒,是超越這份對立。

  我們必須從這個二元對立的世界醒來,才可能得到真正的療癒。

共同推薦

  呂旭亞(諮商心理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許瑞云(《哈佛心醫師》作者、唐娜‧伊頓能量醫療高階能量治療師)
  崔玖(國家醫學與科學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劉美珠(國立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教授)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
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Thorwald Dethlefsen)

  1946年生,是超個人心理學和再生療法的代表人物之一。1973-93年間負責「特別心理學工作室」;1993年在德國慕尼黑成立「儀式療法修道院」,99年關閉,另成立「新永世教會」。使用催眠治療、前世回溯及轉世療法治療患者。著有:《再生的經驗》、《命運即機會》、《病即道》、《再生》、《善與惡》、《解謎者:埃迪帕斯》,2010年逝世。

呂迪格.達爾可(Rudiger Dahlke)

  1951年生,專門從事再生療法和斷食療法等方面的醫療,並以著作、演講、課程指導成為身心醫學和健康運動領域的知名人物。曾和德特雷福仁一起工作了十二年,自1990年起在德國巴伐利亞州和奧地利的格拉茲主持兩家醫療中心。達爾可醫師在德國、奧地利、瑞士及義大利等地定期針對疾病模式的靈性意義、刻意禁食、連續呼吸、冥想、發展靈性意識等主題進行演講,也針對企業開設訓練講座。他的目標是幫助個人成長,更有決心、為自己負責,並往最健康的方向前進。著有《疾病:靈魂的語言》(Illness As a Language of the Soul)、《疾病的隱喻》(Disease as a Symbol)、《女性藝術療癒》(The Female Healing Arts)、《憂鬱:靈魂的暗夜之旅》(Depression: Ways Out of 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靈魂的崩解》(Breakdown of the Soul)。

 他建立了一套身心醫學的全人治療方法,包括了神話的和靈性的領域。作者網站:www.dahlke.at、www.mymedworld.cc/。

譯者簡介

易之新

  神經內科醫師,費登奎斯老師、身心靈書籍譯者,譯有《生命的禮物》、《超越自我之道》、《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超凡之夢》、《超個人心理治療》、《叔本華的眼淚》、《費解的顯然》(心靈工坊),《存在心理治療》、《愛與自由》、《聖徒與瘋子》、《刺蝟的愛情》(張老師文化)等三十餘本書籍。
推薦序一 整合新論說 崔玖
推薦序二 意義、象徵與精神轉化:疾病篇 蔡昌雄
推薦序三 以病痛為師:從身心學(Somatics)觀點看待身體的疾病 劉美珠
譯者序 與身體對話 易之新

前言
第一篇:認識疾病與療癒
1.疾病與症狀
2.對立與合一
3.陰影
4.善與惡
5.疾病是我們的本質
6.尋找原因
7.深入探究的技巧
第二篇:症狀及其意義
8.感染
9.防禦系統
10.呼吸
11.消化
12.感覺器官
13.頭痛
14.皮膚
15.腎臟
16.性欲與懷孕
17.心臟和循環
18.運動系統和神經
19.意外事故
20.精神症狀
21.癌症
22.愛滋病
23.怎麼辦

{附錄}身體部位和器官的心理意義
{延伸閱讀}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