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200張照片與文字記錄的細膩場景
三十年來的珍貴影像,趕在消散之前留下美好記憶
追尋活著的鐵道系統,日常運轉的真摯記錄
內灣、平溪、大肚、南澳、布袋、金門、阿里山、
阜新、牙克石、三道嶺、蒙古、莫斯科、斯德哥爾摩……
蒸汽火車、輕便鐵道、路面電車……一同串聯世界的平行線
*人、鐵道、車輛,相互交織,一起走出的歷史
*歷史可能被遺忘,記憶可能與景物一同消散,記錄是抵抗消散的方式。
個人與時代的交會
黃威勝的大學時光,是本土熱風行的年代,也是BBS盛行的日子,BBS站「內灣小月台」成為鐵道研究者的基地,快速大量地交換著情報與成果。解嚴後開放的風氣,和對自身土地的關注,台灣研究日漸受到重視。
一九九五年十月,全台幾個文化協會聯合舉辦了「行過鐵枝路,相逢火車頭」老火車站保存運動。黃威勝意識到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也認識到從小親近的新竹火車站,在許多人眼中如此地重要,。原來火車除了可以順利抵達目的地外,還有這麼多可以「玩」,可以研究的領域。
在交通大學鐵道研究社社辦裡,黃威勝發現了一本奇書《已遺忘之台灣鐵道》,是一位美國人踏查七〇年代末的台灣輕便鐵道的成果記錄,內容翔實,照片之外,並繪製路線圖,說明運行方式。這本書大大震撼了黃威勝,讓他背起相機與時間賽跑,記錄即將消逝的鐵道。
自我的追尋
以攝影記錄鐵道,是黃威勝拍照的原動力,依照地緣關係,再評估景物消散的可能性,來決定拍攝的順序,特別熱愛產業輕便鐵道:礦業鐵路、林業鐵路、鹽業鐵路、糖業鐵路……。隨著產業的衰竭或是運輸條件的改變,輕便鐵道逐漸走入黃昏。趕在停止運行,鐵軌變成廢鐵之前所拍下的每一張照片,都有可能成為歷史的註記。其中,位於平溪的新平溪煤礦,是黃威勝進行完整測繪、踏查的場域。拍照以外,輔以訪談,實地丈量,繪製出了場區完整的路線圖。
蒸汽消散
儘管火車動能已歷經幾次變革,蒸汽火車憑藉著它原始的機械結構特色,和富有生命力的運行風采,在活動、慶典中,成為各國鐵道迷爭相追逐的焦點列車。然而,世界上,依然有日常商業運轉的蒸汽火車。在中國北方,從大興安嶺到內蒙到新疆擁有巨大的露天煤礦場,礦場裡使用著大型蒸汽火車負責每天的運輸。特別是新疆三道嶺,被譽為蒸汽火車的最後聖地,為了拍到最震撼的影像,每年冬天,全世界的「追煙者」紛紛前往。他們強忍著低溫,就為了拍下在空中凝結的蒸汽,感受蒸汽機車運轉的魅力。這些車輛隨著司機們日漸衰老,近年來,各個礦區陸續終止使用蒸汽機車,二〇二二年七月,三道嶺也正式終止蒸機任務。從此,蒸汽消散。
人,鐵路與車輛
「鐵道迷不是喜歡拍火車而已」,人、鐵路與車輛三者之間的連結,發生動人的故事,才是鐵道迷感興趣的地方。鐵道上,如果沒有車輛運行,也不過是兩條暗淡的平行線而已。透過鐵道,去追尋平行線上(曾經)發生的故事,分享給大家,才是鐵道迷最津津樂道的事。《追火車的日子》除了精采的攝影作品之外,也收錄了作者關於「人與鐵道」的記憶。第一次搭火車的經驗,高中搭乘內灣線通勤的青春歲月,追煙行動時身體遭受低溫重創,如何坐進三道嶺蒸機的駕駛室了解鐵道員投入礦業的心路歷程……還有曾經在旅途上與鐵道的短暫交會情景。
本書特色
●作者黃威勝成長正值台灣經濟起飛、產業轉型時代,產生大量的工業遺址。黃威勝選擇以影像記錄,留下它們最後的身影,不僅是遭人遺棄的器械,還包含了工作者的姿態,如今看來,都屬於珍貴的文化財產。
●從小就與火車結緣,黃威勝的相機記錄下過往的日常,看似平實的影像中經過歲月的淘洗,反而是原汁原味的美好。
●受到台、日鐵道研究前輩的薰陶,學習到札實的踏查方式。每每從人、鐵路、車輛,三者之間的關係找尋動人的故事。
●以新疆三道嶺煤礦為代表的「追煙」系列作品,除了在攝影美學上的表現,也重新賦予鐵道攝影探討人與鐵道共同走出的歷史,和緊密連結的情感。
三十年來的珍貴影像,趕在消散之前留下美好記憶
追尋活著的鐵道系統,日常運轉的真摯記錄
內灣、平溪、大肚、南澳、布袋、金門、阿里山、
阜新、牙克石、三道嶺、蒙古、莫斯科、斯德哥爾摩……
蒸汽火車、輕便鐵道、路面電車……一同串聯世界的平行線
*人、鐵道、車輛,相互交織,一起走出的歷史
*歷史可能被遺忘,記憶可能與景物一同消散,記錄是抵抗消散的方式。
個人與時代的交會
黃威勝的大學時光,是本土熱風行的年代,也是BBS盛行的日子,BBS站「內灣小月台」成為鐵道研究者的基地,快速大量地交換著情報與成果。解嚴後開放的風氣,和對自身土地的關注,台灣研究日漸受到重視。
一九九五年十月,全台幾個文化協會聯合舉辦了「行過鐵枝路,相逢火車頭」老火車站保存運動。黃威勝意識到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也認識到從小親近的新竹火車站,在許多人眼中如此地重要,。原來火車除了可以順利抵達目的地外,還有這麼多可以「玩」,可以研究的領域。
在交通大學鐵道研究社社辦裡,黃威勝發現了一本奇書《已遺忘之台灣鐵道》,是一位美國人踏查七〇年代末的台灣輕便鐵道的成果記錄,內容翔實,照片之外,並繪製路線圖,說明運行方式。這本書大大震撼了黃威勝,讓他背起相機與時間賽跑,記錄即將消逝的鐵道。
自我的追尋
以攝影記錄鐵道,是黃威勝拍照的原動力,依照地緣關係,再評估景物消散的可能性,來決定拍攝的順序,特別熱愛產業輕便鐵道:礦業鐵路、林業鐵路、鹽業鐵路、糖業鐵路……。隨著產業的衰竭或是運輸條件的改變,輕便鐵道逐漸走入黃昏。趕在停止運行,鐵軌變成廢鐵之前所拍下的每一張照片,都有可能成為歷史的註記。其中,位於平溪的新平溪煤礦,是黃威勝進行完整測繪、踏查的場域。拍照以外,輔以訪談,實地丈量,繪製出了場區完整的路線圖。
蒸汽消散
儘管火車動能已歷經幾次變革,蒸汽火車憑藉著它原始的機械結構特色,和富有生命力的運行風采,在活動、慶典中,成為各國鐵道迷爭相追逐的焦點列車。然而,世界上,依然有日常商業運轉的蒸汽火車。在中國北方,從大興安嶺到內蒙到新疆擁有巨大的露天煤礦場,礦場裡使用著大型蒸汽火車負責每天的運輸。特別是新疆三道嶺,被譽為蒸汽火車的最後聖地,為了拍到最震撼的影像,每年冬天,全世界的「追煙者」紛紛前往。他們強忍著低溫,就為了拍下在空中凝結的蒸汽,感受蒸汽機車運轉的魅力。這些車輛隨著司機們日漸衰老,近年來,各個礦區陸續終止使用蒸汽機車,二〇二二年七月,三道嶺也正式終止蒸機任務。從此,蒸汽消散。
人,鐵路與車輛
「鐵道迷不是喜歡拍火車而已」,人、鐵路與車輛三者之間的連結,發生動人的故事,才是鐵道迷感興趣的地方。鐵道上,如果沒有車輛運行,也不過是兩條暗淡的平行線而已。透過鐵道,去追尋平行線上(曾經)發生的故事,分享給大家,才是鐵道迷最津津樂道的事。《追火車的日子》除了精采的攝影作品之外,也收錄了作者關於「人與鐵道」的記憶。第一次搭火車的經驗,高中搭乘內灣線通勤的青春歲月,追煙行動時身體遭受低溫重創,如何坐進三道嶺蒸機的駕駛室了解鐵道員投入礦業的心路歷程……還有曾經在旅途上與鐵道的短暫交會情景。
本書特色
●作者黃威勝成長正值台灣經濟起飛、產業轉型時代,產生大量的工業遺址。黃威勝選擇以影像記錄,留下它們最後的身影,不僅是遭人遺棄的器械,還包含了工作者的姿態,如今看來,都屬於珍貴的文化財產。
●從小就與火車結緣,黃威勝的相機記錄下過往的日常,看似平實的影像中經過歲月的淘洗,反而是原汁原味的美好。
●受到台、日鐵道研究前輩的薰陶,學習到札實的踏查方式。每每從人、鐵路、車輛,三者之間的關係找尋動人的故事。
●以新疆三道嶺煤礦為代表的「追煙」系列作品,除了在攝影美學上的表現,也重新賦予鐵道攝影探討人與鐵道共同走出的歷史,和緊密連結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