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壓抑不住地想飛起來: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的文化信仰

點閱數

作者
張毅

出版社
天下文化

格式
EPUB

琉璃工房創辦人、金馬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
張毅 寫給文化的最後情書

  我的心裡不自在,所以,我做自在。
  一身不拘,無聲,無光,無色,
  又隱隱有聲音有光自裡傳出,
  自在不自在?

  生命,有些事,是一目了然的,有些並不。
  每個人就一步一步地朝前走,
  一路上,多少恐慌,多少疑惑,
  很少事情是明明白白的。

  而他,透過文學,透過電影,透過琉璃,透過藝術,
  一點一點地知道了生命。

  電影十一年,琉璃工房三十多年。

  對電影,張毅曾在一種馬不停蹄的情況朝前行,他自問:「這個虛幻如夢的世界,我是不是一直都清醒著?」

  對琉璃,他說:「我們說我們賣房子、抵押房子,如何壯烈地研究開發這個玻璃粉的脫蠟鑄造法,但是,我們終究對於傳統,是無知的。」所以他不斷追尋,去到所有跟玻璃有關的城市,總想把一切做到極致。

  對人生,他說:「我第一次知道我有高血壓的問題,還完全不知道高血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很快了解,「原來,跟死亡有關。我那年十九歲。」但問他一生最關心的事:「生,能愛,死,無懼。」

  所以他感到迫切,每一件他努力做的工作、他致力投入的文化傳承,是希望能夠讓這個社會的態度改變,讓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念提升,讓我們有信仰。

  本書精選張毅三十二篇文章,有他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信念,有他沉浸文學與戲劇的世界,有他透過藝術看人生,以及他對生命的思索。

  我們從中看到一個精采的藝術家,在電影裡、在琉璃裡追尋掙扎,而換來自在的前行。

  我們相信藝術,是因為藝術跟人有關,
  無論是一種思想,或是一種情感,
  終究是一個人對於宇宙、對於生命的表述。──張毅

感動推薦

  余秋雨、高希均、胡志強、如常法師、宋秩銘、童子賢、楊惠姍

  你們即將讀到的,是一個極為精采的男子的行跡和心跡。他是一位著名的電影導演和琉璃大師,也是一位佛學家、作家和詩人。他的整個生命都是美的構思,他又善於把這種構思變成一個個宏大的事業而感染千家萬戶。──余秋雨

  他的電影,每部都展現了他的才氣與思想,值得一看再看。他對琉璃藝術的推動,透過這本書的敘述,更讓人了解他的起心動念、創意與前後經歷的辛苦和挫折。──胡志強 臺中市前市長

  他以近乎對宗教的虔敬,來看待文化工作,即便在上海經營琉璃藝術博物館或餐館,我們都可以從所有細節中發現他對文化是多麼的在意與堅持!──如常法師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 

  我跟張毅成長過程像極了,看了他的文章非常感慨。⋯⋯除了感慨,還是佩服張毅的勇氣及執著。──宋秩銘 奧美大中華區董事長

  射手座的你,對生命充滿了好奇,愛探索的特質,讓你就像那隻大鵬鳥,永遠想飛得高高的去看這個世界!也許你這一趟人間行的任務,就是要透過你的眼睛,觀察別人,去探究生命的諸多面相,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及價值!──楊惠姍 琉璃工房創辦人、藝術家
張毅(一九五一~二○二○)

  亞洲Studio Glass運動之父──《紐約時報》
  現代華人琉璃藝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LIULI CHINA MUSEUM 創辦人
  曾任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玻璃藝術學系顧問教授
  亞太影展最佳導演及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
  臺灣新銳電影導演的重要代表
  著名短篇小說家

  十九歲即成為當代備受矚目的短篇小說家,其作品兩度評為年度最佳著作。世界新聞學院畢業後,開始了他的導演生涯,其所執導的「我這樣過了一生」,為他贏得金馬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而他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我的愛」,被《綜藝雜誌》年鑑選為臺灣電影百年(一八九五~一九九五)十大傑出電影之一。

  一九八七年,張毅決定放下如日中天的電影事業,與楊惠姍共同創立華人第一個琉璃藝術工作室「琉璃工房」,投入現代琉璃藝術創作。做為品牌執行長,張毅帶領楊惠姍,以獨特的華人文化風格創作走向世界,取得國際玻璃藝術界極高的讚譽,並獲國際重要博物館永久典藏,達到華人琉璃藝術家從未有的高度。他為琉璃工房品牌擘畫的發展藍圖,在創意與產業的成功,成為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先鋒,並帶動兩岸三地華人的傳統玻璃工藝蓬勃發展,開啟新的方向與格局。《紐約時報》曾評論張毅在華人玻璃藝術界等同於美國玻璃藝術工作室之父哈維.利特頓(Harvey Littleton)的地位。

  年輕時如影隨形的原發性血管病變,讓張毅對生命有獨特的領悟。一九九八年因心肌梗塞重臨死亡召喚而奇跡回轉,開始從事個人的琉璃創作。對他而言,琉璃材質,充滿「愛和死亡」的意象;他想用作品與自己對話,與生命對話。張毅的琉璃藝術,深見文學與電影的深遠影響,不僅具當代藝術創作思維,也富含強烈的傳統民族文化蘊藏的倫理、宇宙觀、佛教哲學概念,對人的關懷、對生命和文化,有細膩的觀察與主張。創作風格,隨心而為,揮灑不拘;他讓琉璃在焰火的淬鍊中肆意流動,讓光與色彩發揮更大的自由度,賦予作品無限的延展與探索空間,引領觀眾內在深思與迴響。

  琉璃作品
  《太湖石》系列
  一九九八年發表,文人的詩意,濃縮在一方奇絕的石頭裡。琉璃太湖石,對張毅而言,是對自然的歌頌,也是對自然的惆悵,矛盾的交織情感,讓這文人生活裡最具代表性的造型──太湖石,從色彩與光影掩映裡再生。

  《自在》系列
  二○○二年發表,對於「自在」的出現,張毅只肯說:「我的心裡不自在,所以,我做自在。」以無所不佛的創作語言,展現無入而不自得的作品,於二○一二年在中國美術館中展出。「不可說自在」為該館五十年第一次收藏的現代琉璃作品。

  《焰火禪心》系列
  二○一三年發表,張毅的創作向來隨意,自在,卻充滿人的情感,他希望不要讓作品拘束,琉璃想發展成什麼,就讓它走到那裡。歐洲資深藝評家阿蘭.阿維拉(Alin Avila),評論此系列:「把我們帶到一個真實的地表,強大的風暴裡感受著狂烈的火被塑形到了玻璃中,而在這一團煉獄的表面卻有一朵花正在綻放。是另一種對立的結合,更是另一種壯麗的形式。」

  二○一五年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首席策展人尚.盧克.歐利維(Jean-Luc Olivie)首次見到張毅的作品,肯定他在創作概念以及技巧表現,為玻璃藝術帶來前所未見的新境界。該年度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收藏張毅的作品,是一九○四年開館以來第一件華人作品。

  《一抺紅》系列
  「人生如夢幻泡影,心中仍有一抹紅」。二○一四年《一抹紅》系列,不僅是張毅對生命的反思,更是多年來思考哲學與琉璃藝術的答案。他從民族情感、從東方詩意裡,發展出水墨筆韻與琉璃氣泡的協奏曲,是琉璃藝術裡未曾有過的創新表現。

  張毅說:「一抹紅」是無限的歲月的累積,是仍然存在的希望、嚮往,是最後的堅持。
序  隆重的吿別,隆重的出發 余秋雨
序  兩個後悔 胡志強
序  張毅──一位我所認識的文化人 如常法師
序  張毅走了太早了 宋秩銘
代序 我將帶著這本書到天涯海角 楊惠姍

序曲 一身不拘

第一部 把一切做到極致,就成為一種道
相信,之重要
三百五十年的漬物
更寬廣的生命
沒有人,就沒有藝術
奈良藥師寺的白檀香
因為喜歡,因為愛
寧願和羚羊一起到另一個世界
我還能不能回到慕拉諾?
伊斯坦堡街頭的貓

第二部 他心底的眼睛,仍然看著他相信的生命……
瑞蒙.錢德勒的陽光
文學的透明思考
飛行的眼睛
六百年崑曲,是誰家的鄉愁?
油與石圍牆的故事
我為什麼看韓國電影?

第三部 這樣淡淡的若有似無,承荷了一切,也放下了一切
另一個角度看佛教,以及佛教藝術
眉宇之間的光──我看北齊佛立像
擁抱深沉的淡然──我看北齊佛立像
飛起來,微笑地飛起來──我看北魏飛天頭像

第四部 在這個虛幻如夢的世界,我是不是一直都清醒著?
寂靜,在戰火之後
存命之喜
生活的本來面貌
我很小之後,才能夠看見別人
多麼多麼地需要音樂
一點一點地知道什麼叫生命
智慧只能苦中來
養生主的「主」
我十六歲的回憶裡全是怨懟
曾經滄海難為水

尾聲 有一天,我將永遠離開臺北

附錄 我竭盡所能燒柴,即使柴是濕的,仍盡力燃起星火
附錄一 文學是我唯一相信的價值
附錄二 慈光安瀾──楊惠姍為媽祖造像側記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