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大海深處放飛的翅膀:北島與《今天》的文學流變

點閱數

作者
亞思明

出版社
秀威出版

格式
EPUB

本書講述中國詩人北島與其創辦的《今天》文學雜誌,自創刊至今的一段漢語文學史。以北島的風格流變為主線,《今天》雜誌的迴旋起落為副線,將個人與群體的創作活動互引為鑑。從雜誌的創刊到復刊,一代又一代的寫作者集結於《今天》旗下,不僅考察北島與《今天》於過去40年間的詩歌創作,同時也關注散文、小說等其他文體的突出成就。

  內容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以北島和《今天》同人於70、80年代在中國國內的「崛起」為背景,「崛起」是一種社會效應,其創作試圖在封閉的政治高壓環境下尋求向外的突破口;下篇則以90年代以後,北島於海外的「流散」為語境,「流散」是一個語言事件,亦以渴望精進自身美學的意念為驅動力。如落葉要幾度飄零才能歸根,北島與《今天》同人,通過搜尋以及朝向陌生領域的對話,逐漸發現並皈依傳統──非指狹義的民族本位主義傳統,而是一種屬於全人類、世界性的人文美學資源。

本書特色

  ▲「歸程/總是比迷途長/長於一生」──從對北島、《今天》雜誌的追蹤入手,由點及線、由線及面地去探討文學史問題
  ▲「讓語言和精神的種子在風暴中四海為家」──自詩的「崛起」到詞的「流散」,展現北島作品自中國國內擴展至海外的影響
亞思明(本名:崔春)


中國山東青島人,曾旅居德國12載。德國基爾大學社會經濟學院本科和碩士畢業,2003年獲德國商學碩士學位(計量經濟學方向)。2003-2009年任「德國之聲」中文部編輯兼撰稿人,主要負責經濟、文化主題,發表訪談、評論、通訊稿及廣播劇百餘篇。2014年取得中國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文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任職山東大學威海校區,2016年評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導師,2017年晉升為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漢語新詩和國際華文文學研究。迄今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和《文史哲》等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全球性影響的焦慮還是傳統與現代的對接?──關於漢語新詩的「去中國化」誤讀〉(《文學評論》2015年第1期)獲中國山東省第三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7);〈「崛起」與「流散」──論北島及《今天》的文學流變〉獲中國山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15);〈北島及《今天》研究〉獲中國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2012)。
序/黃萬華
摘 要
緒 論 全球化語境中的一位作家、一份刊物和一段漢語文學史
第一節 歷史歧義與遮蔽
第二節 度過與回憶中的「青春」
第三節 回歸傳統與重建「家園」
第四節 成果綜述與研究路徑

上篇 詩的「崛起」
第一章「等待上升的黎明」──《今天》(1978-1980)以前的北島與「白洋淀」詩群
第一節 北島與遇羅克:從「結局或開始」說起
第二節 黎明銅鏡裡的「今天」:「白洋淀詩群」的「新語言」探索

第二章「朦朧」之論與「崛起」之爭──《今天》(1978-1980)詩歌的歷史辨歧
第一節 「朦朧詩」:歷史的偽概念
第二節 「崛起」:思想解放的關鍵字

第三章「傷痕」深處的存在主義──以《今天》(1978-1980)小說為例
第一節 存在主義視域下的《今天》的文學介入
第二節 《波動》:「生活示波器裡創巨痛深的一閃」
第三節 北島:勇於直面無法治癒的「傷痕」
第四節 萬之:存在主義的心理分析
第五節 史鐵生等:回歸本真的人文關懷
結語

第四章「難以想像的早晨」──《今天》(1978-1980)開啟的北島去國前創作
第一節 彼岸有界、詩意無聲:論轉折時期的北島的詩(1979-1986)
第二節 詩意棲居的中間地帶:北島去國前創作與翻譯文學關係探析

下篇 詞的「流散」
第五章「重建星空的可能」──全球化時代的《今天》語境及文學特質考辨
第一節 「流散文學」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流散」是一個語言事件
第三節 詞的「流散」與「元詩」趨向
第四節 「流散」語境中的「對位」整合

第六章「全球性影響的焦慮」──《今天》詩人的身分危機和創新機遇
第一節 宇文所安的評論:北島與「世界詩歌」
第二節 「今天派」與中國新詩的現代更新
第三節 北島去國之後的詩路轉換及傳統承接

第七章「無人失敗的黃昏」──北島散文藝術的「世界性」探索
第一節 「漂泊流散」中的全球視域
第二節 歷史記憶的「去革命話語」
第三節 文化全球化的「世界詩歌」
結語

第八章「長於一生的歸程」──海外《今天》與中國文學史的交疊
第一節 《昨天的故事》:「重寫文學史」的越界流轉
第二節 《持燈的使者》:「今天舊話」燭照新詩史
第三節 《七十年代》與《暴風雨的記憶》:匯入歷史之河的個人回溯
結語

附錄一:參考文獻
附錄二:相關學術論文一覽表

後記/亞思明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