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與種族問題相關的歧視,一向是各種偏見的重中之重,
古今皆然,不分東西。
多數人自以為不在其中,少有人承認自己帶有偏見的眼光和態度,
但日常生活中,仍進行著各種歧視的行為,以及制度。

《種族、偏見與歧視》從三個面向切入,輔以當今的視角,全面性地探究相關議題。

古代篇由蒲慕州教授執筆,列舉古代埃及、西亞、中國三支主要上古文明對其周圍異族之心態、誤解、偏見與歧視。

日常篇由艾斐然(Philomena Essed)教授執筆,分析當今社會裡的種族主義,並以其在加州與荷蘭口述訪談的二十五位蘇利南與非裔女性為例證,記錄其平日所經歷的差別性待遇。日常的種族主義,日復一日,永遠重複,已是全球的挑戰。

超越篇由高德維 (David Theo Goldberg)教授執筆,希望後種族主義的時代,能預見我們的社會透過積極擁抱,使種族差異越變越小,而不是在勉强接受的同時,卻又壓迫、排斥或邊緣化那些被認爲不同的人們。

陳秀熙教授提出,全球因新冠疫情而採取的封鎖與隔離等措施,造成各種種族歧視、健康不平等、貧窮與飢餓、失業等問題,這些弱勢者在疫情中更被歧視和邊緣化。

石富元醫師以臺灣傭工與醫院沉默辛勞的外籍看護為例,點明偏見與歧視絕非歐美白種人的專利,只有發自內心對歧視與偏見的深刻自覺,才是所有救贖行動的開始。
作者:蒲慕州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埃及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兼副系主任、人文學科研究所比較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曾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及美國加州大學、哥侖比亞哥倫比亞大學、葛林耐學院等地工作教學。研究領域包含埃及學、中國古代宗教及社會史、比較古代史。專著有《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尼羅河畔的文采:古埃及文選》、《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Wine and Wine Offering in the Religion of Ancient Egypt、In Search of Personal Welfare: A View of Ancient Chinese Religion、《西洋上古文化》、Enemies of Civilization: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ers in Ancient Mesopotamia, Egypt and China、Daily Life in Ancient China(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等。

作者:艾斐然(Philomena Essed)
美國安提阿(Antioch University)大學教授,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附屬研究員。阿姆斯特丹大學博士,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Pretoria)榮譽博士、瑞典于默奧大學(Umeå University)榮譽博士。她的研究跨文化、跨國家與跨領域,作品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芬蘭、瑞典、俄羅斯、南非等國採用;她在許多國家教學及演講,用英語和荷蘭語寫作。經典作品包含荷蘭語 Alledaags Racisme (英文版 Everyday Racism: Reports from Women of Two Culture及 Understanding Everyday Racism: An interdisciplinary Theory等等。她擔任國際與國內政府機關及非政府機關顧問、致力於實踐社會公義,2011年獲得荷蘭女王頒布爵士(Knighthood)。

作者:高德維(David Theo Goldberg)
美國加州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umanities Research Institute)所長。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博士。曾任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專作有Racist Culture: Philosophy and the Politics of Meaning、Ethical Theory and Social Issues、The Racial State、The Threat of Race 等等。研究領域包含:種族與種族主義,社會學與政治學理論、社會法治研究,法律與社會、南非。研究計畫的贊助單位包含:麥克阿瑟基金會(MacArthur Foundation)、博物館和圖書館服務研究所(IMLS)、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安德魯·W·梅隆基金會(Mellon Foundation Hearst Foundation)、美國國家人文學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洛杉磯猶太社區基金會(Los Angeles Jewish Community Foundation)、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Gates Foundation)。

作者:陳秀熙
臺北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陽明大學碩士,劍橋大學博士及碩士。現任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曾任臺灣大學公衛學院副院長以及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主任。研究領域包含生物統計、流行病學、預防醫學。曾獲科技部傑出科學獎、芬蘭科學院芬蘭國家科學院傑出教授獎、財團法人青杏醫學文教基金會「青杏醫學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作者:石富元
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兼任助理教授,臺大癌醫中心醫院總務室主任,曾任台大醫院安全衛生室主任。台大醫學院醫學士,台大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在急症醫學、內科學、災難醫學、重症醫學、生物統計。榮獲台大醫院109年教學付出獎。

譯者:黃咨玄
人文領域教育家,大陸廣州市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研究員,國際埃及學家協會會員,美國埃及研究中心會員。臺灣藝術大學畢業,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碩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埃及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是埃及古王國藝術、中國漢代藝術、比較美術史、藝術與認知心理學等。著作為《古埃及文明實錄》(The footsteps of ancient Egyptian)。譯作〈早期中國藝術中的精靈與載體〉(Martin J. Powers論文“spirits and identity in early Chinese art”,收錄於蒲慕州主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

編者:熊秉真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博士及碩士,哈佛大學理學碩士。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學術機構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CIPSH)秘書長、亞洲新人文聯網(Asian New Humanities Net)主席、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國際哲學及人文科學委員會新人文講座。研究領域包括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近世兒童史、中西性別研究、中國醫療文化史。曾於美國康乃爾大學歷史系、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歷史與文化研究系、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等地工作教學。專著有A Tender Voyage: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史丹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安恙:中國近世兒童的疾病與健康》等。
序言 種族、偏見與歧視:因何來,怎麼去?/熊秉真

古代篇/蒲慕州
導言 文明之勁敵
追索古代的他者
觀察他者,反照自我

日常篇及跨越篇/艾斐然(Philomena Essed)、高德維(David Theo Goldberg)
導言

日常篇/艾斐然(Philomena Essed)
當今社會裡的種族主義
日常生活中的種族主義:一個全球的挑戰

跨越篇/高德維(David Theo Goldberg)
種族比較,關聯式種族主義:方法論上的一些思考
現在已經是後種族主義時代了嗎?
後種族主義的歷史

新冠肺炎:種族偏見及歧視問題/陳秀熙

理解歧視與偏見是人類救贖的起點/石富元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