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中醫基礎理論學(二版)

點閱數

作者
朱忠春、范玉櫻、彭美鳳、楊光正

出版社
東大圖書/三民書局

格式
EPUB

中醫基礎理論為中醫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學專業基礎和入門課程。本書主要介紹中醫學基礎理論和知識,內容包括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中醫學的基本特點、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以及中醫的防治原則。本書編寫力求概念明確、說理透徹、重點突出、通俗易懂,既可供中醫院校學生和中醫自修者學習所用,也可供從事中醫教學、臨床、科研人員參考。
編者簡介

季紹良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余明哲

  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陳國樹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所博士

李家屏

  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朱忠春

  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范玉櫻

  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彭美鳳

  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

楊光正

  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
改版說明
編寫說明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第二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辨證思想
第三節 中醫學的特點
一、整體觀
二、辨證論治
第四節 中醫基礎理論學的內容
第二章 陰陽五行學說
第一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概念
二、陰陽學說的內容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
第二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學說的內容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
第三章 藏 象
第一節 五 臟
一、心(附:心包絡)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腎(附:命門)
第二節 六 腑
一、膽
二、胃
三、小 腸
四、大 腸
五、膀 胱
六、三 焦
第三節 奇恆之腑
一、腦
二、女子胞
第四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一、臟與臟的關係
二、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三、臟與腑的關係
第四章 氣血津液
第一節 氣
一、氣的基本概念
二、氣的生成
三、氣的功能
四、氣的運動和運動形式
五、氣的分類
第二節 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生理功能
四、血的循行
第三節 津 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輸佈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第四節 氣血津液的關係
一、氣和血的關係
二、氣與津液的關係
三、血和津液的關係
第五章 經 絡
第一節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的組成
一、經絡的概念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第二節 十二經脈
一、名 稱
二、循行部位
三、十二經脈的走向與交接規律
四、十二經脈的分佈和表裡關係
五、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第三節 奇經八脈
一、督 脈
二、任 脈
三、衝 脈
四、帶 脈
五、陰蹺脈、陽蹺脈
六、陰維脈、陽維脈
第四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及經絡學說的應用
一、經絡的生理功能
二、經絡學說的應用
第六章 病因與發病
第一節 病 因
一、六 淫
二、癘 氣
三、寄生蟲
四、外 傷
五、七 情
六、飲 食
七、勞 逸
八、水濕痰飲
九、瘀 血
第二節 發病原理
一、邪正鬥爭與發病
二、內外環境與發病
第七章 病 機
第一節 基本病機
一、邪正盛衰
二、陰陽失調
三、氣血失調
四、津液代謝失常
第二節 內生五氣病機
一、風氣內動
二、寒從中生
三、濕濁內生
四、津傷化燥
五、火熱內生
第三節 經絡病機
一、經絡的氣血偏盛偏衰
二、經絡的氣血逆亂
三、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
四、經絡的氣血衰竭
第四節 臟腑病機
一、五臟的陰陽、氣血失調
二、六腑的功能失調
三、奇恆之腑的功能失調
第八章 防治原則
第一節 預 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變
第二節 治 則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調整陰陽
四、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版權宣告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