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必須為香港留下這一頁歷史
面對香港百年來的重大變局,《端傳媒》來自前線的圖文報導
細細密密地記下這場運動的一筆一畫,既是身為記者的責任,也是《端傳媒》反饋香港這個成長、立足之地的義之所在。
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家翹(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系講師)╳吳介民(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鄭煒(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鄧鍵一(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講師) 港台齊心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二〇一九年二月,因一起港人在台灣的殺人案而著手的逃犯條例修訂,使香港政府陷入管治危機。民意在經過數月醞釀後,至六月全面爆發成近半世紀香港最大、歷時最長的反抗運動。有兩百萬人上街遊行、未成年學生成為游擊的勇武派、機場停擺、大學彷如戰地,至二○二○年一月中,警方已逮捕逾七千名市民並發射超過一萬六千枚催淚彈。這場「無大台」、如流水般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影響輻射全香港,反映主權移交中國二十二年後,港中矛盾的激化,使香港正在發生社會質變。
本書是《端傳媒》關於反修例運動超過三百篇報導的新聞精選,並經過系統性的重新架構,深入呈現此一從本地延燒到國際,微妙牽動美中關係、台灣大選的「時代革命」。
從抗爭初起及對雨傘運動後香港民主運動的耙梳;六月十二日,香港市民試圖阻止立法會二讀、七月一日年輕人衝進立法會;七月二十一日白衣人港鐵元朗站暴力事件;八月五日全港大罷工;八月三十一日港鐵太子站警察攻擊市民事件……一直到十一月十二日的香港中文大學戰記;十一月十三日起超過十天的理工大學圍城之戰……每個關鍵時刻,皆有《端傳媒》記者群進入最前線,深刻記錄了一個又一個瞬間,一張又一張不同的面孔,勾勒出世代、暴力使用、警方執法爭議、一國兩制的僵局等問題,以及成熟公民社會撐運動的每一幕令人動容的場景。
除了運動本身與人物報導,本書也收錄多篇關於政治、社會、大陸、性別、警務與文化的評論,關鍵人物長訪談,以及不同時期的民調結果與分析,立體且多面向呈現反修例運動的前因、過程與發酵,為紛亂不安的香港及始終奮戰不懈的香港市民,留下這一頁為自由而奮鬥、尚在進行中的歷史。
【學者推薦】
經歷炎夏和寒冬,香港人對社運的記憶和想像,變得很公共,也很私密。受記憶和運動邏輯牽引,慎思明辨還有市場嗎?這本合輯以多元和公允的報導、訪問、數據和圖像,深入分析了反修例運動的起承轉合,記錄了不一樣的香港。《端傳媒》的專業和堅持,說明為何總有那麼些人珍惜這片「化外之地」。
──鄭煒(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社運年代》編者)
《端傳媒》對今次運動的報導和評論文章精選,有緊貼在地形勢發展和事件現場的深度報導,有內容札實和專業的數據分析,有高瞻遠矚的評論,結合起來視角多元,可被視為這段歷史的初稿。
──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二〇一九香港風暴》這本合輯為這段歷史留下紀錄。《端傳媒》在華語世界,是比較特別的組合,它集合了港、台、中的記者與編輯,是個「跨界媒體」。這本書,不僅展示端的新聞品質,更因為它的跨界特色,使得讀者能夠閱讀到在目前的中港關係中,如總編輯李志德所說的「夾在中間的大陸人的痛苦」。如同我認識的一些中國自由派的朋友,這些年中國急遽法西斯化,在收買與監控下,要爭取發言空間格外辛苦,因此,這三邊公民社會的自由對話也就更為珍貴。
──吳介民(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無論這場反修例運動最後以什麼方式結束,可以肯定,這場運動為香港社群注入了強大的正面意義。二百萬人遊行、占領立法會、流水式抗爭、和勇不割、區選大勝。一次又一次,我們曾經以為不可能的事情,都在半年內一一做到。很感謝《端傳媒》的編採團隊,過去半年費盡心思現場採訪、整理資料,並邀請不同人士撰寫評論,才讓本書得以出版,全面回顧過去半年的歷程。往後的日子,要檢討這場運動,要思考下一步行動,這本書都肯定是其中一個重要材料。
──鄧鍵一(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講師)
這本合輯收錄的報導和評論,以文字和圖片立體、多元地呈現出香港反修例運動不同階段中社會上的矛盾、張力、思辨和情感。在這是非難分、真假難辨,甚至黑白顛倒的時代裡,《端傳媒》的獨立精神尤其難能可貴。
──李家翹(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系講師,政治地理學者)
本書特色
#香港在地媒體,擁有優異的文字與攝影記者,同時亦能兼顧臺灣觀點與中國視角,是近年來最受矚目的新創網路新聞媒體。
#製作地圖式大事紀,使讀者一目瞭然反修例運動如何從示威遊行延燒到全香港各地。
面對香港百年來的重大變局,《端傳媒》來自前線的圖文報導
細細密密地記下這場運動的一筆一畫,既是身為記者的責任,也是《端傳媒》反饋香港這個成長、立足之地的義之所在。
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家翹(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系講師)╳吳介民(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鄭煒(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鄧鍵一(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講師) 港台齊心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二〇一九年二月,因一起港人在台灣的殺人案而著手的逃犯條例修訂,使香港政府陷入管治危機。民意在經過數月醞釀後,至六月全面爆發成近半世紀香港最大、歷時最長的反抗運動。有兩百萬人上街遊行、未成年學生成為游擊的勇武派、機場停擺、大學彷如戰地,至二○二○年一月中,警方已逮捕逾七千名市民並發射超過一萬六千枚催淚彈。這場「無大台」、如流水般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影響輻射全香港,反映主權移交中國二十二年後,港中矛盾的激化,使香港正在發生社會質變。
本書是《端傳媒》關於反修例運動超過三百篇報導的新聞精選,並經過系統性的重新架構,深入呈現此一從本地延燒到國際,微妙牽動美中關係、台灣大選的「時代革命」。
從抗爭初起及對雨傘運動後香港民主運動的耙梳;六月十二日,香港市民試圖阻止立法會二讀、七月一日年輕人衝進立法會;七月二十一日白衣人港鐵元朗站暴力事件;八月五日全港大罷工;八月三十一日港鐵太子站警察攻擊市民事件……一直到十一月十二日的香港中文大學戰記;十一月十三日起超過十天的理工大學圍城之戰……每個關鍵時刻,皆有《端傳媒》記者群進入最前線,深刻記錄了一個又一個瞬間,一張又一張不同的面孔,勾勒出世代、暴力使用、警方執法爭議、一國兩制的僵局等問題,以及成熟公民社會撐運動的每一幕令人動容的場景。
除了運動本身與人物報導,本書也收錄多篇關於政治、社會、大陸、性別、警務與文化的評論,關鍵人物長訪談,以及不同時期的民調結果與分析,立體且多面向呈現反修例運動的前因、過程與發酵,為紛亂不安的香港及始終奮戰不懈的香港市民,留下這一頁為自由而奮鬥、尚在進行中的歷史。
【學者推薦】
經歷炎夏和寒冬,香港人對社運的記憶和想像,變得很公共,也很私密。受記憶和運動邏輯牽引,慎思明辨還有市場嗎?這本合輯以多元和公允的報導、訪問、數據和圖像,深入分析了反修例運動的起承轉合,記錄了不一樣的香港。《端傳媒》的專業和堅持,說明為何總有那麼些人珍惜這片「化外之地」。
──鄭煒(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社運年代》編者)
《端傳媒》對今次運動的報導和評論文章精選,有緊貼在地形勢發展和事件現場的深度報導,有內容札實和專業的數據分析,有高瞻遠矚的評論,結合起來視角多元,可被視為這段歷史的初稿。
──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二〇一九香港風暴》這本合輯為這段歷史留下紀錄。《端傳媒》在華語世界,是比較特別的組合,它集合了港、台、中的記者與編輯,是個「跨界媒體」。這本書,不僅展示端的新聞品質,更因為它的跨界特色,使得讀者能夠閱讀到在目前的中港關係中,如總編輯李志德所說的「夾在中間的大陸人的痛苦」。如同我認識的一些中國自由派的朋友,這些年中國急遽法西斯化,在收買與監控下,要爭取發言空間格外辛苦,因此,這三邊公民社會的自由對話也就更為珍貴。
──吳介民(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無論這場反修例運動最後以什麼方式結束,可以肯定,這場運動為香港社群注入了強大的正面意義。二百萬人遊行、占領立法會、流水式抗爭、和勇不割、區選大勝。一次又一次,我們曾經以為不可能的事情,都在半年內一一做到。很感謝《端傳媒》的編採團隊,過去半年費盡心思現場採訪、整理資料,並邀請不同人士撰寫評論,才讓本書得以出版,全面回顧過去半年的歷程。往後的日子,要檢討這場運動,要思考下一步行動,這本書都肯定是其中一個重要材料。
──鄧鍵一(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講師)
這本合輯收錄的報導和評論,以文字和圖片立體、多元地呈現出香港反修例運動不同階段中社會上的矛盾、張力、思辨和情感。在這是非難分、真假難辨,甚至黑白顛倒的時代裡,《端傳媒》的獨立精神尤其難能可貴。
──李家翹(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系講師,政治地理學者)
本書特色
#香港在地媒體,擁有優異的文字與攝影記者,同時亦能兼顧臺灣觀點與中國視角,是近年來最受矚目的新創網路新聞媒體。
#製作地圖式大事紀,使讀者一目瞭然反修例運動如何從示威遊行延燒到全香港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