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遇見文明.人們如何觀看?:世界藝術史中的人與神

點閱數

作者
瑪莉.畢爾德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EPUB

《SPQR》作者、世界著名古典學權威教授瑪莉.畢爾德新作!
BBC藝術歷史系列紀錄片《遇見文明》集結成書。
若想了解文明,就必須知道從古至今人們怎麼觀看自己,如何塑造神祉。

「文明」這個概念在歷史上始終備受爭論,甚至為此引發戰爭。在這些爭議的核心存在著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人們──從史前到今天──怎樣描繪自己與他者(包括人與神)。著名歷史學家瑪莉.畢爾德在此探索創作者怎樣塑造藝術,而藝術又是怎樣塑造創作者。我們怎樣觀看這些圖像?為什麼它們有時如此充滿爭議?

▎第一章〈我們如何觀看〉
歷史上某些最早的藝術作品如何呈現人體?而過去某種呈現人體的特殊方式,又是如何在今天依舊影響西方人看待自己文化與其他文化的態度?除了製作圖像的藝術家,那些使用這些圖像、觀看並詮釋這些圖像的人們,他們是如何觀看?

古老奧梅克的石人頭、古希臘的人體雕像、埃及木乃伊棺木畫像、秦始皇的兵馬俑大軍、巨型法老王坐像、禁忌的裸體阿芙洛蒂雕像、《美景宮的阿波羅》、《垂死的高盧人》銅像……

▎第二章〈信仰之眼〉
宗教一直是藝術創作的題材來源,但要讓天國在人間現形絕非易事。所有的宗教都必須處理偶像崇拜和破除偶像的問題,既製作藝術又摧毀藝術,透過〈信仰之眼〉,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一切?

阿旃陀洞窟壁畫、聖維塔教堂馬賽克、亭托雷多的《耶穌被釘十字架》、塞維亞的流淚聖母像、藍色清真寺中的書法、「破除偶像」後的伊利主教座堂、帕德嫩神廟……


▎本書特色
BBC同名紀錄片《遇見文明》是2018年由BBC製作的藝術歷史系列電視紀錄片,由瑪麗.畢爾德、西蒙.夏瑪、大衛.歐盧索加共同主持,涵蓋六個大陸,三十一個國家,超過五百件藝術品。

▎專家力薦
尤芷薇 前華文媒體駐印度記者
吳宜蓉 Special教師獎得主/作家
邱建一 藝術史學者
林秋芳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教授兼校史室主任
林瑞昌 吉光旅遊總經理

▎媒體好評
「讀者會很高興由這位聰明、睿智的畢爾德帶領……她的每一本作品都精采有趣而發人深省。」——《舊金山紀事報》

「一本內容紮實的小書……畢爾德將焦點從西方歐洲往外推展,詳實地調查探討從埃及到中國、猶太教到基督教、古代到現代的藝術,強調觀者的角色勝過創作者的動機……推薦給所有想用全新觀點探討宗教、藝術與歷史的讀者。」——《Booklist》書評

「這位聲名卓著的作者瑪莉.畢爾德再次出手,這一次是關於藝術,以及人們的反應,跨越千百年的時間與千萬里的空間。」——《科克斯評論》
作者:瑪莉.畢爾德(Mary Beard)
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古典學教授,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LS)古典部編輯,擁有世界級的學術成就。她的著作包括獲得沃爾夫森獎(Wolfson Prize)的暢銷書《龐貝城》(Pompeii)、《帕德嫩神廟》(The Parthenon)、《面對古典學》(Confronting the Classics)、《SPQR》和《女力告白》(聯經出版)。

她活躍於媒體,參與多部享譽國際的BBC紀錄片,包括《相約古羅馬》(Meet the Romans)、《卡利古拉》(Caligula)、《瑪莉.畢爾德的終極羅馬》(Mary Beard’s Ultimate Rome)和2018年的《遇見文明》。

譯者:張毅瑄
臺灣大學化學系、歷史研究所畢業,譯有《哺乳動物們》、《地球毀滅記》、《古典洋裝全圖解》等書,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若以求知的觀點看待一切,所有的事都是好事」
▎我們如何觀看
頭與身體
會唱歌的雕像
希臘人像
觀看「失落」:從希臘到羅馬
中國皇帝與人像的力量
把法老變大
希臘藝術革命
大腿上的污跡
革命遺澤
奧梅克摔角選手

▎信仰之眼
吳哥窟的日出
阿旃陀「洞窟藝術」:誰在看?
耶穌是誰?耶穌是什麼?
虛榮這個問題
活雕像?
伊斯蘭教的藝術性
聖經故事
戰爭的傷痕
印度形象,伊斯蘭風格
文明中的信仰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