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無我:智慧的鑰匙——防止自殺熱線長期義工的背後

點閱數

作者
簡柏基博士

出版社
紅出版(青森文化)

格式
PDF

收錄十一位香港撒記長期服務義工的真實故事
美德的本質、自我的反思
透過探究,終能尋得人生的終極快樂與智慧

本書《無我:智慧的鑰匙》既是一本真人真事的紀錄,也是兼具學術與生命教育的著作。

本書收錄了十一名在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服務超過二十五年的熱線義工的真實故事。這些義工來自社會各階層,從工程師、商人、教師、護士到家庭主婦都有,因著各自的理由,在機構中一待就是待了十多年,持續不斷地無私貢獻社會。

這些義工所敘述的故事,有與求助者之間難忘深刻的對談,有義工如何成功化解電話另一端正準備上演的自殺事件。義工們談及他們遇到的各式求助者:抑鬱的、意圖自殺的、喜歡操控人的、滿懷羞恥的,甚至也有滿心感激的求助者。同時,義工們也談及自己的故事,包括他們的童年、重要的個人經歷,以及對未來的期望。而這些故事,其實都是能作為驗證的數據,去支持關於長期服務義工的特質的研究。

本書作者簡柏基,本身也是在撒記服務已久的資深義工,執筆準備寫這本書時,本意在於探究這些義工能長期服務下去的理由,卻在探訪、研究的過程中,意外領會了當中反映的更深層智慧,涉及同理心、無我 (selflessness)、美德、超越、智慧及古希臘先哲所談及的幸福 (Eudaimonia),最終推論出如何透過無我來達到終極智慧的方法。這本書提供了許多提倡無我於人類發展的重要性的學術文本 (附學術參考),帶領對此有興趣的讀者,檢視種種相關學術文本,並最終去追尋幸福。作者堅信,能理解所有書中洞見的人,不管老幼,都將會懂得如何活出更豐盛的人生,更茁壯地成長。

本書特色
十一位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長期服務義工,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例如加入機構的契機、新手時期的迷茫、印象深刻的求助人、人生轉變、透過幫助求助者獲得的人生體會等等。可當成故事輕鬆閱讀,也可作為人生參考細細反思。
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結晶,針對美德、智慧、頓悟、人性等生命知識有深刻的探究、反思及見解,看完令人用完全不同的目光看待人際關係、社會、世界。
文中參考了大量的中西哲學文本,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是相當不錯的入門簡介及資料線索。
既可作為獲得新智識的學術著作,也可當成輕鬆單純的故事分享。
簡柏基博士
作者簡柏基自1983年起便在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簡稱撒記或SBHK) 擔任熱線義工。在接下來的三十五年,作者除了在航空業界的正職外,同時還在撒記接聽電話,為有自殺念頭的案主提供服務。

其後,他決定學習更多輔導技巧,並於2009年取得相關科目的碩士學位。作者決心踏上學術之路,遂於2010年著手為撰寫博士論文而開展研究,研究題目為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長期服務義工的特質。這項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如何培養出願意長期服務的義工,從而幫助撒記制定培養義工的策略。

在2013年下旬,作者在研判上遇到瓶頸,在經過長時間進行艱辛又苦悶的研究工作後,仍然無法獲得任何洞見。與此同時作者因在人際關係中亦遇上重大挫折而陷入深深的情緒混亂,不過這卻促使他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在這人生低谷之中,他回想起自己在正向心理學課程「意義治療」(logo-therapy) 所學到的東西,以及維克多.弗蘭克 (Viktor Frankl) 在二戰時被困在集中營的故事。透過不斷自我謁問人生問題的意義,他最終克服了低潮,領悟到何謂無我及無我的重要性。

通過這一自我重生的經驗,以及學會欣賞生命中的無我的重要性,作者改變了研究方向,並找到許多學術文本來支持心理療法與智慧之間的關聯。最終他總結出,洞悉同理心、無我及智慧之間的關係,能使個人更全面地獲益,勝於單純地為與撒記同類的機構培養長期服務義工。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