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為什麼有電影令人「頭痛欲裂也推薦」?
是什麼讓我們「看得懂或看不懂」一部電影?
★既有漂亮的制高點,又能殺出偏斜的切入點,保留電影的「本事」,偏又顯出自己本事。──陳栢青
★五十篇別有洞天的電影文字。
★內含影片多元且多樣。
從韓國類型片《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到台灣藝術電影《聶隱娘》,從怪獸電影《正宗哥吉拉》到社會經濟史電影《新天堂樂園》,還可將《抓狂美術館》與《日常對話》同時盡收眼底,打開看電影的視界與胃口。
★熱愛推廣電影之文化小尖兵最親密的教戰手冊備忘錄。
輯一「內心戲」帶著有話就說的直接與某些不經控制的真情流露,既讓人一睹電影日記體的自由痛快,也留存了二○一四至二○一八,四年間電影大小事的吉光片羽。
輯二「影評事」收錄了發表於副刊或是與影展相關活動的正式影評,提供想了解電影史經典人物、性別文化或電影美學的讀者,扼要的分析與解說。
◎談《聖鹿之死》
劇本、導演與演員都無懈可擊,但是心臟太弱的人真的不太建議,想看傳統驚悚片與恐怖片的觀眾,也許就算了——除非你是想鑽研。這是大島渚的禁忌深度、大法師的身體調度、外加布紐爾的反家庭強度,互相加乘。
◎談《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簡單說,還是該去看。韓國類型電影或非類型電影成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這部電影大概也有指標作用,把類型的東西做到淋漓盡致,且這類型有奇幻成份,也非常成功。
◎談《聶隱娘》
「全新的感官經驗」,這通常是商業大片讓我一看就略過不信的東西,但看《聶隱娘》時,我卻不斷想到這個形容。
◎談《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這樣一個深具反殖民性格的導演,選擇去拍少女同志,這就像是寫〈蘋果的滋味〉的黃春明或寫〈菊花夜行軍〉的林生祥,寫出以少女同志為主題的小說與歌謠一般—這能不讓人驚奇與期待嗎?
◎談《日常對話》
......——以喜劇效果極佳的「親人(口頭)走避」同志議題的段落而言,那不只是滑稽的寫實,同時也是入骨的剖析——因為導演的不迴避,才能捕捉眾人的迴避——圍出一塊塊彩虹旗尚難飄揚的空白之處,這些空白,我認為它是影片極其燦爛之處,並不因為那些空白應該「天然白」,而是它以事半功倍的方式,呈現了各個頓挫點的雙面性,比如親人顧左右而言他彷彿熱鬧有勁,但正間接寫下同志在情愛之外的社會生活中,身處的(他人)認識荒蕪與寂然。
《看電影的慾望》 是張亦絢第一本電影私筆記,也是關於「愛與慾望如何說出來」的分享與練習。
各界推薦
★ 王君琦、神小風、孫梓評、張之維、陳栢青、686詹正德 慾望滾滾推薦
張亦絢以親暱如密友的語氣,分享高知識濃度的深刻影評,她筆觸所及的每一部片都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看,而且是一看再看,她彷彿是在邀請我們透過閱讀,跨時空地與她展開有關性別、作者、美學、與電影慾力的無窮對話。──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王君琦
張亦絢對電影是真愛,這點毫無疑問。而那愛裡有一種活蹦亂跳的脾氣,她愛電影、愛觀眾、愛導演,甚至愛「愛電影的人」,時常連那背後的國家和歷史也一起愛了——是了。她愛的是電影裡面與外頭的所有生命。我喜歡她的愛;喜歡她談電影的豐盛眼光,更有身為創作者的執著與細緻體貼之心;更喜歡她總嚷嚷著大家怎麼可以不看呢——於是就跟著去搶票了(如《怒祭戰友魂》)若她是幸福也瘋狂的影迷,我則是影迷的小影迷了。──小說家神小風
好的評論,有賴厚實累積的閱聽經驗,細膩史觀的兼備,見微知著的能力;再苛求一些的話,精準且能優美的文字,則使閱讀評論成為享受——這些,恰好都是張亦絢的擅場。然而,書中有幾篇卻把我讀哭了。不是我愛哭,我一向知道,屬於亦絢最珍貴的,不僅僅是她的聰穎,天才,自律(以上三項可進行混搭),還包括她別無分號的可愛與一顆別無分號的柔軟的心。──詩人 孫梓評
是手術刀的精準,剖開了每部電影的整副軀體,横的縱的交錯的肌理、內臟隱藏的病兆、連接骨骼的筋膜、血管裡源自的血脈,皆一一畢現。在張亦絢筆下,從短短數十分鐘,乃至數小時擷取的每一片段電影影像,都宛如被「深刻的特寫」,歷史的、文化的、性別的、家國政治的,在彷彿幻影裡剝露了血淋淋的真實。──瑯嬛書屋店長 張之維
既有漂亮的制高點,又能殺出偏斜的切入點,保留電影的「本事」,偏又顯出自己本事。所以,看別人談電影,最好看是進去。跟著被拉進去。看張亦絢談電影,還要提防出來,你會覺得他隨時會從黑暗中竄出。那時你的心跟著跳,在張亦絢看電影的慾望前,分不出是想看電影,還是想趕赴一場電影般去轟轟烈烈談個戀愛。──作家 陳栢青
張亦絢此書既展現了留法學電影的專業性,又呈現出小說家寫影評的文學性;視角相當獨特,論述的筆調也很有個性,可說是開啟了另一種影評書寫的風格。我不擔心少了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卻更欣喜多了一位有見地的影評家。──影評人 686詹正德
是什麼讓我們「看得懂或看不懂」一部電影?
★既有漂亮的制高點,又能殺出偏斜的切入點,保留電影的「本事」,偏又顯出自己本事。──陳栢青
★五十篇別有洞天的電影文字。
★內含影片多元且多樣。
從韓國類型片《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到台灣藝術電影《聶隱娘》,從怪獸電影《正宗哥吉拉》到社會經濟史電影《新天堂樂園》,還可將《抓狂美術館》與《日常對話》同時盡收眼底,打開看電影的視界與胃口。
★熱愛推廣電影之文化小尖兵最親密的教戰手冊備忘錄。
輯一「內心戲」帶著有話就說的直接與某些不經控制的真情流露,既讓人一睹電影日記體的自由痛快,也留存了二○一四至二○一八,四年間電影大小事的吉光片羽。
輯二「影評事」收錄了發表於副刊或是與影展相關活動的正式影評,提供想了解電影史經典人物、性別文化或電影美學的讀者,扼要的分析與解說。
◎談《聖鹿之死》
劇本、導演與演員都無懈可擊,但是心臟太弱的人真的不太建議,想看傳統驚悚片與恐怖片的觀眾,也許就算了——除非你是想鑽研。這是大島渚的禁忌深度、大法師的身體調度、外加布紐爾的反家庭強度,互相加乘。
◎談《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簡單說,還是該去看。韓國類型電影或非類型電影成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這部電影大概也有指標作用,把類型的東西做到淋漓盡致,且這類型有奇幻成份,也非常成功。
◎談《聶隱娘》
「全新的感官經驗」,這通常是商業大片讓我一看就略過不信的東西,但看《聶隱娘》時,我卻不斷想到這個形容。
◎談《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這樣一個深具反殖民性格的導演,選擇去拍少女同志,這就像是寫〈蘋果的滋味〉的黃春明或寫〈菊花夜行軍〉的林生祥,寫出以少女同志為主題的小說與歌謠一般—這能不讓人驚奇與期待嗎?
◎談《日常對話》
......——以喜劇效果極佳的「親人(口頭)走避」同志議題的段落而言,那不只是滑稽的寫實,同時也是入骨的剖析——因為導演的不迴避,才能捕捉眾人的迴避——圍出一塊塊彩虹旗尚難飄揚的空白之處,這些空白,我認為它是影片極其燦爛之處,並不因為那些空白應該「天然白」,而是它以事半功倍的方式,呈現了各個頓挫點的雙面性,比如親人顧左右而言他彷彿熱鬧有勁,但正間接寫下同志在情愛之外的社會生活中,身處的(他人)認識荒蕪與寂然。
《看電影的慾望》 是張亦絢第一本電影私筆記,也是關於「愛與慾望如何說出來」的分享與練習。
各界推薦
★ 王君琦、神小風、孫梓評、張之維、陳栢青、686詹正德 慾望滾滾推薦
張亦絢以親暱如密友的語氣,分享高知識濃度的深刻影評,她筆觸所及的每一部片都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看,而且是一看再看,她彷彿是在邀請我們透過閱讀,跨時空地與她展開有關性別、作者、美學、與電影慾力的無窮對話。──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王君琦
張亦絢對電影是真愛,這點毫無疑問。而那愛裡有一種活蹦亂跳的脾氣,她愛電影、愛觀眾、愛導演,甚至愛「愛電影的人」,時常連那背後的國家和歷史也一起愛了——是了。她愛的是電影裡面與外頭的所有生命。我喜歡她的愛;喜歡她談電影的豐盛眼光,更有身為創作者的執著與細緻體貼之心;更喜歡她總嚷嚷著大家怎麼可以不看呢——於是就跟著去搶票了(如《怒祭戰友魂》)若她是幸福也瘋狂的影迷,我則是影迷的小影迷了。──小說家神小風
好的評論,有賴厚實累積的閱聽經驗,細膩史觀的兼備,見微知著的能力;再苛求一些的話,精準且能優美的文字,則使閱讀評論成為享受——這些,恰好都是張亦絢的擅場。然而,書中有幾篇卻把我讀哭了。不是我愛哭,我一向知道,屬於亦絢最珍貴的,不僅僅是她的聰穎,天才,自律(以上三項可進行混搭),還包括她別無分號的可愛與一顆別無分號的柔軟的心。──詩人 孫梓評
是手術刀的精準,剖開了每部電影的整副軀體,横的縱的交錯的肌理、內臟隱藏的病兆、連接骨骼的筋膜、血管裡源自的血脈,皆一一畢現。在張亦絢筆下,從短短數十分鐘,乃至數小時擷取的每一片段電影影像,都宛如被「深刻的特寫」,歷史的、文化的、性別的、家國政治的,在彷彿幻影裡剝露了血淋淋的真實。──瑯嬛書屋店長 張之維
既有漂亮的制高點,又能殺出偏斜的切入點,保留電影的「本事」,偏又顯出自己本事。所以,看別人談電影,最好看是進去。跟著被拉進去。看張亦絢談電影,還要提防出來,你會覺得他隨時會從黑暗中竄出。那時你的心跟著跳,在張亦絢看電影的慾望前,分不出是想看電影,還是想趕赴一場電影般去轟轟烈烈談個戀愛。──作家 陳栢青
張亦絢此書既展現了留法學電影的專業性,又呈現出小說家寫影評的文學性;視角相當獨特,論述的筆調也很有個性,可說是開啟了另一種影評書寫的風格。我不擔心少了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卻更欣喜多了一位有見地的影評家。──影評人 686詹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