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臺語歌曲如何發展成今日面貌,
蘊含了什麼樣的記憶與心聲?
探尋臺語歌的身世,揭密臺灣人的記憶。
從「四月望雨」到〈港都夜雨〉和〈安平追想曲〉,
從〈媽媽請你也保重〉到〈為錢賭性命〉與〈苦海女神龍〉,
自一九二○年代後期到七○年代,臺語流行歌曲在臺灣生根、發展茁壯,
歷經連續的殖民統治、工業化、社會轉型,
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旋律,銘刻著時代變遷的痕跡,
也記錄了庶民大眾的共同情感。
刻板印象常認為:臺語流行歌曲帶有濃濃演歌味,是因為曾受到日本統治與文化的影響;實際答案卻並非「是」或「否」這麼單純。《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正以此為問題意識,重新檢視一九三○至七○年代間臺語流行歌曲發展、變遷的軌跡。作者陳培豐從歌唱技巧、歌詞等面向,剖析各斷代間膾炙人口的歌曲,指出我們所熟悉的臺語歌「傳統」究竟是如何「被發明」的,並且從中考掘出豐富的政治、社會與文化之歷史,以及族群記憶。
最早的臺語流行歌,多採取歌仔戲式的唱腔,字句清晰,每個音成顆粒狀,不特意轉音裝飾;在歌詞上,則有許多「閨怨」題材,反映了殖民地臺灣人之鬱悶。到了戰後,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造就「失語世代」,相關人才大量流失,但民眾對於流行音樂的情感及娛樂需求卻仍未減,於是才產生大量仿效、翻唱過往日本演歌的現象,並形塑了今日我們對「臺語歌」的認知――即描述歹命人、出外人、艱苦人、七逃(
蘊含了什麼樣的記憶與心聲?
探尋臺語歌的身世,揭密臺灣人的記憶。
從「四月望雨」到〈港都夜雨〉和〈安平追想曲〉,
從〈媽媽請你也保重〉到〈為錢賭性命〉與〈苦海女神龍〉,
自一九二○年代後期到七○年代,臺語流行歌曲在臺灣生根、發展茁壯,
歷經連續的殖民統治、工業化、社會轉型,
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旋律,銘刻著時代變遷的痕跡,
也記錄了庶民大眾的共同情感。
刻板印象常認為:臺語流行歌曲帶有濃濃演歌味,是因為曾受到日本統治與文化的影響;實際答案卻並非「是」或「否」這麼單純。《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正以此為問題意識,重新檢視一九三○至七○年代間臺語流行歌曲發展、變遷的軌跡。作者陳培豐從歌唱技巧、歌詞等面向,剖析各斷代間膾炙人口的歌曲,指出我們所熟悉的臺語歌「傳統」究竟是如何「被發明」的,並且從中考掘出豐富的政治、社會與文化之歷史,以及族群記憶。
最早的臺語流行歌,多採取歌仔戲式的唱腔,字句清晰,每個音成顆粒狀,不特意轉音裝飾;在歌詞上,則有許多「閨怨」題材,反映了殖民地臺灣人之鬱悶。到了戰後,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造就「失語世代」,相關人才大量流失,但民眾對於流行音樂的情感及娛樂需求卻仍未減,於是才產生大量仿效、翻唱過往日本演歌的現象,並形塑了今日我們對「臺語歌」的認知――即描述歹命人、出外人、艱苦人、七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