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身為弱勢者,究竟會對你的一生造成多大的影響?
為了理解他者,你願意付出多大代價?
為了克服歧視,你願意冒多大的危險?
1959年,美國民權運動前夕,
一位白人作家,為了瞭解黑人的真實處境,
做了一個至今都難以被超越的社會實驗……
儘管美國南方的白人堅稱他們與黑人相處和諧,當時全美知名的小說家約翰.格里芬讀著一份指出南方黑人自殺傾向飆高的報告思索著:究竟是什麼樣的生活遭遇與條件,讓黑人對生命失去渴望?
格里芬為了尋求真相,與專門報導黑人議題的雜誌《深褐》合作,並在家人的支持與醫師的協助之下,透過藥物、日光燈曝曬及染色劑將皮膚染黑,剃了光頭,走入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喬治亞等種族隔離的南方州,展開為期七週的旅行。
然而,穿著合宜且受過良好教育的格里芬,為了找工作整日奔走,卻被白人毫不掩飾地告知,他們打算趕走所有的黑人,只要他是黑人,就不可能被雇用。他遭到白人瞪視、惡意驅趕甚至尾隨,讓他搭便車的白人露骨地表現出對黑人性生活的獵奇心理……每件事情乍看之下都是可以隱忍的小事,但種種小事重複發生,逐日累加、堆疊,使格里芬不得不承認:在重視個人人格特質的美國,膚色才是人們用以評斷他人價值的首要依據,而黑色的皮膚所標誌的,是生命的次等。
「他們總是小心翼翼地指引我去最近的黑人餐館。
如果我主動要杯水喝,他們也許會給。
但我從來沒問過。黑人很害怕遭到拒絕。」
格里芬並未隱瞞自己的白人姓名或作家身分,但遊走在黑白之間使他深刻體悟,被歧視的經驗會全然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及思維。這趟旅程讓格里芬的內在與外在都脫去了一層皮。化身黑人後,他日常生活的重心都花在解決對白人不成問題的生理需求之上,無暇做更多精神上的思考。他變得成天在擔心是否找得到有色人種專用的廁所,以及服務黑人的餐廳和旅館。他變得神經緊張,常常面露沮喪,甚至夢見白人帶著仇恨的目光,朝他步步逼近,直至尖叫驚醒。無論是現實還是夢境,格里芬都毫無喘息的空間。但格里芬可以返回白人世界,真正的黑人卻無法逃離,也永遠不可能習慣被偏見灼傷的日常。
因為恐懼如此深刻,連陽光都變得黯淡。
因為仇恨如此赤裸,連安慰的言詞都顯得空洞。
《像我一樣黑》是格里芬在南方旅行一個半月的生活省思,呈現出膚色如何成為剝奪人的權利與自由的理由,以及種族主義的思維如何殘酷地區別、隔離你我。此外,他更細膩地指出,若遭到歧視是黑人共同的生命經驗,灌輸給黑人父母、認定黑人先天有所缺陷的自我厭惡便會代代相傳,使黑人孩子的人生從一開始就渺無希望。旅程結束之後,格里芬寫下他的遭遇,並走上全國舞台,疾聲呼籲黑白雙方必須直接展開對話。因為即便民權法案已在1964年通過,這個國家所頌揚的價值與黑人的實際經驗之間仍有著巨大鴻溝。
這是一本承載膚色歧視所引發的絕望與無助的真實日記。格里芬以一己肉身進行換位思考,揭露國家內部的矛盾、焦慮與暴力,期許終有一天,人們能屏棄外在的差異,攜手走向種族和解的未來。
專文導讀
盧令北|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專文推薦
張惠菁|作家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聯合推薦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吳曉樂|作家
林立青|工人作家
房慧真|記者
顏擇雅|出版人
各界讚譽
「世界的各個角落聯繫已是越來越密切,人類仍然在學習『他者不是他者』的智慧。感謝生活在半世紀之前的格里芬,以成為他者的勇氣,穿越人我的邊界。他留下的不只是一本書,是人類更好的可能。」──張惠菁(作家)
「當我們看見社群網路上另一段黑人被誤殺的影片或者新聞,我們必須想起格里芬筆下的細節,這些跨越時空的姓名與身體,都在指向同一個故事。」──劉文(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這是一本必讀之書……作為第一手社會觀察報告,提供了前所未見的真實紀錄。」──《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本書是對恣意妄行、無中生有的殘暴最尖銳的控訴。讀來令人糾結難受。」──《達拉斯晨報》(Dallas Morning News)
「由一名傑出小說家所著,《像我一樣黑》是一本震撼人心、也讓人深感不安之書,對我們的社會提出了嚴厲的質問。」──《週六書評》(Saturday Review)
「迄今為止,對種族問題最深刻、一針見血的記述。」──《亞特蘭大憲法報》(Atlanta Journal & Constitution)
「卓越的成就往往來自正確且再平凡不過的行動。《像我一樣黑》就是因此而誕生的傑出之作。」──《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of London)
「《像我一樣黑》的道德影響力並未隨著時間消逝,其中有些元素仍能教導我們鑑往知來。」──《德州月刊》(Texas Monthly)
「一部不可或缺且經典的著作,絕對值得重版出來。」──《選擇》月刊(Choice)
為了理解他者,你願意付出多大代價?
為了克服歧視,你願意冒多大的危險?
1959年,美國民權運動前夕,
一位白人作家,為了瞭解黑人的真實處境,
做了一個至今都難以被超越的社會實驗……
儘管美國南方的白人堅稱他們與黑人相處和諧,當時全美知名的小說家約翰.格里芬讀著一份指出南方黑人自殺傾向飆高的報告思索著:究竟是什麼樣的生活遭遇與條件,讓黑人對生命失去渴望?
格里芬為了尋求真相,與專門報導黑人議題的雜誌《深褐》合作,並在家人的支持與醫師的協助之下,透過藥物、日光燈曝曬及染色劑將皮膚染黑,剃了光頭,走入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喬治亞等種族隔離的南方州,展開為期七週的旅行。
然而,穿著合宜且受過良好教育的格里芬,為了找工作整日奔走,卻被白人毫不掩飾地告知,他們打算趕走所有的黑人,只要他是黑人,就不可能被雇用。他遭到白人瞪視、惡意驅趕甚至尾隨,讓他搭便車的白人露骨地表現出對黑人性生活的獵奇心理……每件事情乍看之下都是可以隱忍的小事,但種種小事重複發生,逐日累加、堆疊,使格里芬不得不承認:在重視個人人格特質的美國,膚色才是人們用以評斷他人價值的首要依據,而黑色的皮膚所標誌的,是生命的次等。
「他們總是小心翼翼地指引我去最近的黑人餐館。
如果我主動要杯水喝,他們也許會給。
但我從來沒問過。黑人很害怕遭到拒絕。」
格里芬並未隱瞞自己的白人姓名或作家身分,但遊走在黑白之間使他深刻體悟,被歧視的經驗會全然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及思維。這趟旅程讓格里芬的內在與外在都脫去了一層皮。化身黑人後,他日常生活的重心都花在解決對白人不成問題的生理需求之上,無暇做更多精神上的思考。他變得成天在擔心是否找得到有色人種專用的廁所,以及服務黑人的餐廳和旅館。他變得神經緊張,常常面露沮喪,甚至夢見白人帶著仇恨的目光,朝他步步逼近,直至尖叫驚醒。無論是現實還是夢境,格里芬都毫無喘息的空間。但格里芬可以返回白人世界,真正的黑人卻無法逃離,也永遠不可能習慣被偏見灼傷的日常。
因為恐懼如此深刻,連陽光都變得黯淡。
因為仇恨如此赤裸,連安慰的言詞都顯得空洞。
《像我一樣黑》是格里芬在南方旅行一個半月的生活省思,呈現出膚色如何成為剝奪人的權利與自由的理由,以及種族主義的思維如何殘酷地區別、隔離你我。此外,他更細膩地指出,若遭到歧視是黑人共同的生命經驗,灌輸給黑人父母、認定黑人先天有所缺陷的自我厭惡便會代代相傳,使黑人孩子的人生從一開始就渺無希望。旅程結束之後,格里芬寫下他的遭遇,並走上全國舞台,疾聲呼籲黑白雙方必須直接展開對話。因為即便民權法案已在1964年通過,這個國家所頌揚的價值與黑人的實際經驗之間仍有著巨大鴻溝。
這是一本承載膚色歧視所引發的絕望與無助的真實日記。格里芬以一己肉身進行換位思考,揭露國家內部的矛盾、焦慮與暴力,期許終有一天,人們能屏棄外在的差異,攜手走向種族和解的未來。
專文導讀
盧令北|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專文推薦
張惠菁|作家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聯合推薦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吳曉樂|作家
林立青|工人作家
房慧真|記者
顏擇雅|出版人
各界讚譽
「世界的各個角落聯繫已是越來越密切,人類仍然在學習『他者不是他者』的智慧。感謝生活在半世紀之前的格里芬,以成為他者的勇氣,穿越人我的邊界。他留下的不只是一本書,是人類更好的可能。」──張惠菁(作家)
「當我們看見社群網路上另一段黑人被誤殺的影片或者新聞,我們必須想起格里芬筆下的細節,這些跨越時空的姓名與身體,都在指向同一個故事。」──劉文(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這是一本必讀之書……作為第一手社會觀察報告,提供了前所未見的真實紀錄。」──《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本書是對恣意妄行、無中生有的殘暴最尖銳的控訴。讀來令人糾結難受。」──《達拉斯晨報》(Dallas Morning News)
「由一名傑出小說家所著,《像我一樣黑》是一本震撼人心、也讓人深感不安之書,對我們的社會提出了嚴厲的質問。」──《週六書評》(Saturday Review)
「迄今為止,對種族問題最深刻、一針見血的記述。」──《亞特蘭大憲法報》(Atlanta Journal & Constitution)
「卓越的成就往往來自正確且再平凡不過的行動。《像我一樣黑》就是因此而誕生的傑出之作。」──《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of London)
「《像我一樣黑》的道德影響力並未隨著時間消逝,其中有些元素仍能教導我們鑑往知來。」──《德州月刊》(Texas Monthly)
「一部不可或缺且經典的著作,絕對值得重版出來。」──《選擇》月刊(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