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譯者再現:台灣作家在東亞跨語越境的翻譯實踐

點閱數

作者
王惠珍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PDF、EPUB

以採行實證的研究方法,
聚焦於「譯者」的翻譯實踐與媒體的關係。
藉由釐清譯作的原文出處與版次的差異性等,
建立文本比較的基礎研究。
同時關注譯本生成的歷史條件與文化環境,
並參閱西方翻譯理論,
深化議題性的討論。

全書共分七章,研究對象主要選擇吳坤煌、楊逵、龍瑛宗、鍾肇政、葉石濤、陳千武等台籍「翻譯者」,進行他們翻譯路徑的分析,發現戰前的譯者在日本左翼的報章媒體上,藉由翻譯「代表╱再現」殖民地台灣。政權更迭的戰後初期,本土知識分子利用翻譯進行文化傳播,並將中國知識再脈絡化。戰後的譯者則將台灣戰前的日語文學翻譯「重置」(re-place)到戰後當代中文語境的脈絡中,並扮演著再脈絡化的角色(contextualizer)。從台灣新文學史的發展歷程來看,他們譯作生產的社會脈絡(context),以及在翻譯實踐過程中如何轉換個人的文學能量,均展現出高度的各自文化能動性。
作者:王惠珍
台灣台南人,日本關西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長,曾任教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專長為龍瑛宗文學研究、台灣殖民地文學、東亞殖民地文學比較研究等。著有《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2014),編有專書《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其同時代東亞作家論文集》(2011)。學術論文有〈譯寫之間:論戰後第二代省籍作家鄭清文的翻譯閱讀與實踐〉、〈記憶所繫之處:戰後初期在臺日僑的文化活動與記憶政治〉、〈一緘書簡藏何事:論戰後龍瑛宗的生活日常與文壇復出〉等。
導論

第一章 吳坤煌在日的文化翻譯活動:以1930年代日本左翼雜誌為考察對象
前言 
一、旅日福爾摩沙青年吳坤煌 
二、日本左翼同人詩刊中的台灣詩人 
三、在日本戲劇雜誌的台灣評論家 
四、左翼雜誌中殖民地資訊的報導翻譯 
結語 
附錄:〈現在的台灣詩壇〉與〈台湾詩壇の現状〉的增刪情況 

第二章 1930年代日本雜誌媒體與殖民地文學的關係:以台灣/普羅作家楊逵為例
前言 
一、東亞作家的文化交流 
二、與日本媒體建立的合作模式 
三、日本文壇文學議題的參與 
四、殖民地台灣社會的報導與批判 
結語 
附錄:1930年代楊逵在日刊物發表目錄 

第三章 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場域中日譯本的出版與知識生產活動
前言 
一、政治性的翻譯:官方日語書籍的譯介與出版活動 
二、翻譯的政治性和社會需求 
三、日語通俗文學的出版與譯介 
四、左翼文化人的譯介活動 
結語 
附錄一:戰後初期「台灣藝術社」出版品(社址:台北市太平町二段八十五號) 
附錄二:中華日報日文版「家庭欄」與婦女議題相關的文章 

第四章 1960年代台灣文學的日譯活動:《今日之中國》的文學翻譯與文化政治
前言 
一、《今日之中國》的發刊背景及其編譯者 
二、戰後省籍作家的創作與翻譯實踐 
三、選譯外省籍作家的作品類型 
結語 
附錄一:省籍作家刊於《今日之中國》的小說作品目錄 
附錄二:外省籍作家刊於《今日之中國》的小說作品目錄 

第五章 析論1970年代末台灣日語文學的翻譯與出版活動
前言 
一、再發現台灣文學的歷史條件 
二、報紙副刊作為譯介傳播的載體 
三、遠景出版社的「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 
結語 
附錄:《民眾日報.副刊》(1979.01-1979.12)的日治時期台灣文學譯作 

第六章 1980年代葉石濤跨語越境的翻譯實踐
前言 
一、翻譯的政治性:日本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的改譯 
二、翻譯的大眾商業性:日本推理小說的譯介 
三、翻譯的自主性:韓國短篇小說選集的擇譯 
結語 
附錄:葉石濤譯作《地下村》相關之刊出資料表 

第七章 後解嚴時期西川滿文學翻譯的文化政治
前言 
一、日本遣返者文學中的台灣書寫 
二、戰後西川滿的文學活動 
三、戰後西川滿文學在台的翻譯接受史 
結語 
附錄:戰後西川滿文學在台翻譯年表 
結論  

參考書目  
論文出處一覽  
後記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