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跳脫他者眼光的原住民視角,如何講述自己族群文化的故事?
從《麻必浩的土地到哪裡去了?》、《彩虹的故事》、《走過千年》到《霧社‧川中島》,
紀錄片導演比令‧亞布如何呈現「原住民自身的影像觀點」?
1990年代中葉後,愈來愈多本身為原住民的導演投入紀錄片拍攝工作,他們跳脫民族誌、人類學觀看他者的既定框架,讓原住民能以更具主動性的權力「述說自己」、「凝視自己」、「拍攝自己」的族群文化與歷史故事。
本書不在於討論艱澀的理論,而是聚焦於原住民紀錄片導演比令.亞布歷年作品中所呈現的「原住民自身的影像觀點」。從拍攝於1998年的《彩虹的故事》,2016年11月獲邀於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舉辦的「民族誌電影文化的觀點」上映,足見比令作品已然進入跨國文化的研究視野,並展現其在原住民影像敘事的地位與代表性。
詮釋人類學大師紀爾茲(Clifford Geertz)曾說:「如何理解所謂的土著觀點(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呢?其實只要能聽懂他們所說的一句笑話,而你也笑得出來,這樣就足夠了!」這段話一直是作者對於原住民歷史文化研究的初衷,也希望藉由本書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比令‧亞布紀錄片中那些真實而有溫度的原民生活。
本書特色
1.大量第一手資料,包括實地田野調查、影像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口述訪談。
2.以貼身觀察與影像拍攝專業,分析比令‧亞布導演歷年作品。
從《麻必浩的土地到哪裡去了?》、《彩虹的故事》、《走過千年》到《霧社‧川中島》,
紀錄片導演比令‧亞布如何呈現「原住民自身的影像觀點」?
1990年代中葉後,愈來愈多本身為原住民的導演投入紀錄片拍攝工作,他們跳脫民族誌、人類學觀看他者的既定框架,讓原住民能以更具主動性的權力「述說自己」、「凝視自己」、「拍攝自己」的族群文化與歷史故事。
本書不在於討論艱澀的理論,而是聚焦於原住民紀錄片導演比令.亞布歷年作品中所呈現的「原住民自身的影像觀點」。從拍攝於1998年的《彩虹的故事》,2016年11月獲邀於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舉辦的「民族誌電影文化的觀點」上映,足見比令作品已然進入跨國文化的研究視野,並展現其在原住民影像敘事的地位與代表性。
詮釋人類學大師紀爾茲(Clifford Geertz)曾說:「如何理解所謂的土著觀點(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呢?其實只要能聽懂他們所說的一句笑話,而你也笑得出來,這樣就足夠了!」這段話一直是作者對於原住民歷史文化研究的初衷,也希望藉由本書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比令‧亞布紀錄片中那些真實而有溫度的原民生活。
本書特色
1.大量第一手資料,包括實地田野調查、影像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口述訪談。
2.以貼身觀察與影像拍攝專業,分析比令‧亞布導演歷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