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馬克思‧韋伯(Max Weber, 1864-1920)的學說在西方近百年來和馬克思學派一樣,蔚為學術領域的一大流派,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後更掀起所謂「韋伯復興」的熱潮,韋伯的方法論與歷史研究的關係更是跨越文化藩籬的國際歷史學術討論的主題。韋伯有關中國的主要著作《儒教與道教》(Konfuzianismus und Taoisums)是他以「世界諸宗教之經濟倫理」為題所發表的一系列比較宗教學著作,是其著名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文的後續研究論著。《儒教與道教》寫於1913年,對於漢學的貢獻無可置疑,但韋伯難以掌握的行文方式與無章法提出理念的方式,不僅使讀者難以吸收理解,研究者也因此莫衷一是,本文的目的即在於瞭解在韋伯的巨視觀點下所呈現出來的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朱面貌是什麼?參照韋伯自己以及諸位研究韋伯學者所提出的方法,來探查書中所呈現的中國傳統社會,如何在「形式與理念的互相親和」下形成其所必要的內在與外在的統一性,並且在現實利益與理念各自在其自身發展法則下,因而造就出「基本的社會型制」。在此型制下,支配性理念與利益的擔負者(即社會主導階層正統的菁英份子)及其對手(即異端主導者),連同二者影響下的庶民大眾,各有怎樣不同的精神意態及何種的生活格式,這些與社會行為(尤其是經濟)又有怎樣的關聯等。希望打破原書的行文結構,逕以韋伯著述主旨來加以重新安排且作一初步詮釋的工作,避免掉前人在方法上所犯的僵硬且化約的弊病,呈現出韋伯此書內在的通貫性,以及對吾人而言真正切身的傳統性整體國家、人民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