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他是負責搜捕非法移民的警官,
她是假結婚來台、歡場駐唱的大哥的女人。
無論醒著、睡著的時候,他們的人生都屬於別人;
然而他們相愛之後,卻是屬於媒體的醜聞……
龍蛇雜處的六條通上,有一間「後朝居酒屋」,黑白兩道通吃的老闆娘阿雪,座上的常客既有賣白粉兼販人口的黑道大哥,也有市警局裡大大小小的警官——其中特別得阿雪青睞的,就屬江滬生了。
在手下的替代役男警員因憂鬱症自戕之後,江滬生回了一趟加拿大,探望十年前便移民過去的妻與子;怎知三雙眼睛竟只能面面相覷,彼此都彷彿成了對方生命裡的陌生人。
回到台灣後,滬生轉調新成立的移民署。為了應付梅姬——這個假結婚來台、賣唱不賣身的越南女子——在拘留所中與另一名女犯大打出手的無聊新聞,調查過程裡,同為天涯淪落人的滬生與梅姬,竟情愫漸生……
當郎情妹意成了被惡意公開的醜聞,唯一明白箇中隱情的阿雪,決定好人做到底,為兩人補上「後朝之文」——古代日本的舊習,若男子與女子交好之後,第二天彼此送上一篇〈後朝之文〉,就表示雙方是真心的喜歡,前夜的交合不同於一夜苟合。
名人推薦
作家
《西夏旅館》駱以軍
《永別書》張亦絢
《染》葉佳怡
《準台北人》陳又津
《逆旅》郝譽翔
台灣國立師範大學退休教授 楊昌年
東吳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鍾正道
台灣紅樓夢研究學會會長 朱嘉雯
獨立記者、文史工作者 譚端
——感動推薦
或許因為出生成長於中國,後定居台灣,曉鹿看什麼都帶點身為過客的流離,及其延伸造就的奇幻。就連我以為熟悉的台北,也在她的描寫下被揭露出詭譎的灰敗……不過這魔幻跟所謂台灣新鄉土小說中的魔幻又不太相同。台灣的新鄉土小說作者大多在台灣出生成長,即便追溯流離,大多也是父母或祖輩的流離,但曉鹿的流離太切身,太親近,故事中有些經驗類似外省第二代,但面對的幾乎是第三代成長的台灣環境,於是故事更容易直接讓讀者對眼前此刻感到陌生。你知道這是台北,卻又是另一個台北。——《染》葉佳怡
小說最常出現的,是一些「被辜負的人」。這說的不只是個人際遇,還是在積非成是的偏見暴力中,逃竄求存的「新生者」側記:新媳婦、新住民;或兩者都是。在藍曉鹿凌厲又溫柔的字裡行間——這是又冷又爆笑的文學八點檔——峰迴路轉的親情爭霸戰底下,是家庭文明的深度病癥。看懂各式女人的苦,洞見不同男人的痛,還有結構層層的錯。人物非僅有愛有恨,也有色有性。在為德不卒的殘忍黑夜裡,小小的良心未泯恰如流星劃過。也許無人見證,然卻已是救贖。堪稱性別與離散書寫的燦爛新頁。——《永別書》張亦絢
人都有年輕的時候,夠幸運和不幸的話,也有老的時候──當男孩遇見女孩,問的如果是:「我可以買你嗎?」所謂家族,在這本書是一場殘酷的遊戲,人們張揚地鄙夷異族、女性、弱者、窮人,根本不認為自己哪裡錯了。藍曉鹿從地獄把故事帶了回來,而那地獄不在他方,就是我們自己的家庭。——《少女忽必烈》《準台北人》陳又津
就理性層面來說,我想寫的不單單是外省人(新移民或老一代的外省人),我想表達的其實是,當生命撥開了表面的包裝,巧克力的膚色還是石雕般的混血白,不管操著湖南的口音還是越南腔的國語,也不管生命的現狀,貴為移民署的官員,還是卑微如拘留中的不法移民,每一個生命的內在其實是共通的。——作者藍曉鹿
她是假結婚來台、歡場駐唱的大哥的女人。
無論醒著、睡著的時候,他們的人生都屬於別人;
然而他們相愛之後,卻是屬於媒體的醜聞……
龍蛇雜處的六條通上,有一間「後朝居酒屋」,黑白兩道通吃的老闆娘阿雪,座上的常客既有賣白粉兼販人口的黑道大哥,也有市警局裡大大小小的警官——其中特別得阿雪青睞的,就屬江滬生了。
在手下的替代役男警員因憂鬱症自戕之後,江滬生回了一趟加拿大,探望十年前便移民過去的妻與子;怎知三雙眼睛竟只能面面相覷,彼此都彷彿成了對方生命裡的陌生人。
回到台灣後,滬生轉調新成立的移民署。為了應付梅姬——這個假結婚來台、賣唱不賣身的越南女子——在拘留所中與另一名女犯大打出手的無聊新聞,調查過程裡,同為天涯淪落人的滬生與梅姬,竟情愫漸生……
當郎情妹意成了被惡意公開的醜聞,唯一明白箇中隱情的阿雪,決定好人做到底,為兩人補上「後朝之文」——古代日本的舊習,若男子與女子交好之後,第二天彼此送上一篇〈後朝之文〉,就表示雙方是真心的喜歡,前夜的交合不同於一夜苟合。
名人推薦
作家
《西夏旅館》駱以軍
《永別書》張亦絢
《染》葉佳怡
《準台北人》陳又津
《逆旅》郝譽翔
台灣國立師範大學退休教授 楊昌年
東吳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鍾正道
台灣紅樓夢研究學會會長 朱嘉雯
獨立記者、文史工作者 譚端
——感動推薦
或許因為出生成長於中國,後定居台灣,曉鹿看什麼都帶點身為過客的流離,及其延伸造就的奇幻。就連我以為熟悉的台北,也在她的描寫下被揭露出詭譎的灰敗……不過這魔幻跟所謂台灣新鄉土小說中的魔幻又不太相同。台灣的新鄉土小說作者大多在台灣出生成長,即便追溯流離,大多也是父母或祖輩的流離,但曉鹿的流離太切身,太親近,故事中有些經驗類似外省第二代,但面對的幾乎是第三代成長的台灣環境,於是故事更容易直接讓讀者對眼前此刻感到陌生。你知道這是台北,卻又是另一個台北。——《染》葉佳怡
小說最常出現的,是一些「被辜負的人」。這說的不只是個人際遇,還是在積非成是的偏見暴力中,逃竄求存的「新生者」側記:新媳婦、新住民;或兩者都是。在藍曉鹿凌厲又溫柔的字裡行間——這是又冷又爆笑的文學八點檔——峰迴路轉的親情爭霸戰底下,是家庭文明的深度病癥。看懂各式女人的苦,洞見不同男人的痛,還有結構層層的錯。人物非僅有愛有恨,也有色有性。在為德不卒的殘忍黑夜裡,小小的良心未泯恰如流星劃過。也許無人見證,然卻已是救贖。堪稱性別與離散書寫的燦爛新頁。——《永別書》張亦絢
人都有年輕的時候,夠幸運和不幸的話,也有老的時候──當男孩遇見女孩,問的如果是:「我可以買你嗎?」所謂家族,在這本書是一場殘酷的遊戲,人們張揚地鄙夷異族、女性、弱者、窮人,根本不認為自己哪裡錯了。藍曉鹿從地獄把故事帶了回來,而那地獄不在他方,就是我們自己的家庭。——《少女忽必烈》《準台北人》陳又津
就理性層面來說,我想寫的不單單是外省人(新移民或老一代的外省人),我想表達的其實是,當生命撥開了表面的包裝,巧克力的膚色還是石雕般的混血白,不管操著湖南的口音還是越南腔的國語,也不管生命的現狀,貴為移民署的官員,還是卑微如拘留中的不法移民,每一個生命的內在其實是共通的。——作者藍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