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庫德的勇氣:庫德族人追求和平與獨立的故事,以及一段跨國界的台庫情緣

點閱數

作者
許善德, 陳鳳瑜

出版社
讀書共和國/八旗文化

格式
EPUB

擁有三千多年歷史、人口超過三千萬的庫德族人,
為何至今不能成立自己的國家?

許善德,來自伊拉克庫德自治區的台灣女婿,
以第一人稱寫下華文世界第一本專著,
述說庫德族人從被瓜分、屠殺,到獲得自治與和平的故事。

這一切始於,2007年他在網路上認識一位來自台灣的女孩……

  庫德族是中東第四大族群,人口僅次於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及波斯人。它也是中東最古老的族群之一,有著自己的文化傳統與語言體系。伊拉克的古城艾比爾擁有將近六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西元1187年,庫德族出身的薩拉丁率領穆斯林大軍擊潰基督教十字軍,奪回耶路撒冷,成為伊斯蘭世界家喻戶曉的大英雄。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庫德族在列強的操弄下被《洛桑條約》無情地瓜分,分別屈從於伊拉克、伊朗、敘利亞及土耳其四國之下,淪為世界上人數最多卻沒有國家的族群。在獨裁者海珊當政的時代,伊拉克的庫德族人更慘遭殘酷的迫害。1988年,海珊以化學毒氣屠殺哈拉布賈的庫德族人,三天之內,死亡人數高達5500人,其中大多數是沒有反抗能力的平民與小孩。

  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期間,海珊雖然無力對抗美軍,但仍能對試圖起義抗暴的庫德族民兵進行殘酷鎮壓。大量庫德族人開始徒步涉險,逃向伊朗邊境。本書作者許善德一家人也加入那次大逃亡,並在過程中失去了爺爺奶奶與大哥。當時九歲的他幸運地在母親的保護下生存下來,並平安返回家鄉。

  「台灣與庫德族的命運驚人地類似。
  我們都是民主國家,卻都受制於鄰近的大國。」

  2007年,善德為了尋找學習英文的同伴,在網路上遇見來自台灣的家華。兩人克服了語言、文化、時差上的障礙,透過Skype上的交談不僅認識了彼此的國家,更找到了終身的伴侶。2008年,家華從台灣出發,轉了9次飛機,飛了2萬2841公里,經過30多天之後,才成功在伊拉克見到焦急等待的善德。2010年,兩人對彼此許下一生的承諾,落腳台灣、展開新生活。

  在《庫德的勇氣中》,許善德將向台灣讀者介紹庫德族人悠久的文化與歷史,以及過去30年來伊拉克庫德自治區追求獨立自主的奮鬥過程,特別是海珊政權對庫德族的迫害、庫德族人不屈不撓的反抗運動、美國的介入調停、中東周邊各國反應,以及2017年獨立公投的過程與後續效應。其中特別關鍵的是,當ISIS肆虐中東,世界各國都束手無策時,只有庫德族人挺身而出英勇作戰,不僅維持了伊拉克北方的安定,也收復了大片庫德族的傳統領地,鞏固了庫德族人在伊拉克內部取得自治地位的基礎。

  許善德除了譴責伊拉克政府的殘暴無能、國際強權的冷漠無情之外,亦對庫德族自治運動與政府提出了客觀的反思。許善德尖銳地批評,2017年的獨立公投是罔顧國際現實、只是滿足特定政治人物虛榮的政治操弄,雖然得到92%庫德族人的支持,但卻反而導致庫德族自治區重大的經濟與政治損失。此外,兩黨鬥爭、政客貪腐、選舉不透明、軍隊尚未國家化、經濟上過分依賴石油等問題,都是庫德族邁向真正獨立與繁榮的隱憂。

  「身為庫德族人,我一直很佩服台灣政府不因中國無時無刻的打壓,做出任何退讓,反而是更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而台灣的政治發展更是朝向更公開、公平的方向演進。」巧妙的命運讓善德來到台灣,見證了另一個沒有國家的族群爭取平等自由、對抗強權的努力。而善德的《庫德的勇氣》,不僅是台灣讀者了解庫德族文化與政治的第一手報導,也是思考台灣未來的重要借鏡。

專業推薦

  專文推薦──蕭美琴(駐美代表)、陳牧民(駐印度公使、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簡嘉宏(鏡新聞國際中心主任)

  聯合推薦──劉長政(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管碧玲(立法委員)

學者專家好評

  蕭美琴(駐美代表):「善德是一個庫德族有為的青年……他期許有一天能用中文說出庫德族人努力的故事,讓華人世界認識庫德族,進而讓國際上更多人支持庫德斯坦。他現在正一步一步實現這個想法……這本書有家華跟善德共同的奮鬥與努力。他們用愛情、政治,以及溫馨的角度,從兩人的故事,讓台灣人能更深入瞭解庫德的歷史。」

  陳牧民(駐印度公使):「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庫德族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國家,但是20世紀初一連串的國際政治事件讓他們失去這個機會……《庫德的勇氣》應該是華文世界首次有人將伊拉克庫德斯坦自治區政治發展過程作如此詳細的介紹。本書內容除了善德個人的經歷,更重要的是介紹他家鄉過去三十年來發生的一切。」
許善德(Zanst Othman)

  伊拉克庫德族人,1981年生於伊拉克北部的庫德族自治區,是家中么子,上有三個哥哥及一個姊姊。兩伊戰爭期間,他的父母堅持,儘管空襲不斷,孩子仍要正常上學,年幼的他因而對戰爭與死亡有過切身的體驗。1991年波斯灣戰爭期間,在海珊政府派軍屠殺庫德族人前夕,他與家人舉家逃難,在寒冷的雪天徒步逃亡至伊朗,過程中大哥、爺爺奶奶皆不幸喪命。直到美國與聯合國介入,確保庫德自治區成立,善德一家人才回到家鄉。

  2007年,他在英語學習網路上認識了日後的台灣妻子家華,兩年後為愛來到台灣。十多年來,他在台灣結婚、生子,並於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以中文寫下了庫德族的政治發展,並經常出席各類談話與政治評論節目,為台灣帶來第一手關於庫德族的歷史文化與政治局勢的資訊。未來,善德、家華,與他們的孩子,計畫返回庫德斯坦,繼續為庫德族的獨立自主奮鬥打拚。

  Facebook粉絲專頁 | Zanst從台灣放眼中東

陳鳳瑜──採訪、撰述

  立法委員管碧玲辦公室主任,兼任生活環境博物園雜誌副社長,東吳大學政治系學士、台灣師範大學藝術行政暨管理研究所碩士,為業餘電影愛好者與評論人。與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陳牧民合著有《電影與國際關係》及《電影與政治》等書。
推薦序(一) 蕭美琴(駐美代表)
推薦序(二) 簡嘉宏(鏡新聞國際中心主任)
地圖:伊拉克庫德斯坦地圖
年表:庫德族人大事紀
彩色插圖
前言 庫德族人的百年滄桑╱陳牧民(駐印度公使)
序言、千里姻緣
第一章、 陌生的國家
第二章、 山是庫德族最好的朋友
第三章、 無國之民
第四章、 海珊政權下的生活回憶
第五章、 起義與自治區政府的成立
第六章、 新政府成立與雙重經濟制裁
第七章、 海珊真的死了嗎?
第八章、 伊斯蘭國的崛起與入侵
第九章、 獨立公投與各國的反應
第十章、 獨立公投的結果及影響
第十一章、 庫德族的現在與未來
後記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