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富春山居圖〉為元代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全畫以七紙繪成,自從吳問卿火殉後斷成兩卷,第一紙被燒去一半,殘存的半紙51.4公分被補綴成〈剩山圖〉,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而後方較完整的六紙636.9公分,則稱為〈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兩畫合計尚有688.3公分,是黃公望所有傳世作品中長度最長的畫作,也是黃公望的代表作。
畫家黃公望被譽為元四大家之首,在當時的畫壇聲名顯赫,在許多書畫記冊中都留下了許多記載,然而黃公望中晚年入道後雲游四方、居無定所,造成許多史料記載不一,為了盡可能的貼近黃公望真實的生活狀況,我們蒐集了現存的人物誌、地方誌,與黃公望在書畫上的落款、題詩及著作,包含畫論與丹書,耗費許多時間進行考證與整理。
〈富春山居圖〉畫作的內容為浙江省富春江沿岸的山水,自古即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美名,根據黃公望於畫卷上的跋文:「至正七年,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逐旋填劄,閱三、四載,未得完備。」我們可以知道,黃公望於至正七年( 西元1347 )歸隱富春,便偕師弟鄭樗共遊富春山水,並將所見山水繪成此長卷,在題跋之際,作畫時間至少歷經了三、四個寒暑。
畫卷流傳的過程彷彿戲劇、小說般精彩,先有畫家沈周失畫,痛心疾首之下背臨一幅,再有董其昌得畫卷大呼「吾師乎、吾師乎」之感嘆,後有吳問卿死前火殉,姪子捨身搶救,遂使長卷一分為二,分別流傳於海峽兩岸,至西元2011年兩卷方能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
而清代乾隆時期於宮中先後收進了兩幅〈富春山居圖〉,也引起當時君臣們的議論,最終竟誤以另一張偽本〈子明卷〉為真跡,而錯判真本〈無用師卷〉為假,直到民國二十二年由徐達邦重新鑑定後才得以昭雪,民國七十年代,徐復觀先生再度引發論戰,辯論兩卷的真偽,更為研究〈富春山居圖〉的人們增添了許多話題。
這幅〈富春山居圖〉全畫以深淺不一的墨色繪成,無半點艷麗的色彩,令觀畫者的評價處於兩極,乾隆、徐復觀把它認為是偽品,而沈周、董其昌、吳問卿卻珍愛無比,這大概是黃公望晚年入道後,去除貪嗔癡愛,獨全其真的效果,令〈富春山居圖〉全畫樸實無華,卻隱隱顯露一種天真平淡的雅致。就算是認為它是偽品的乾隆,也不得不承認其畫格秀潤可喜。
全書先以〈畫家黃公望生平故事〉、 〈富春山居圖成畫與流傳〉、〈黃公望的繪畫內涵與成就〉三篇文章概述〈富春山居圖〉的作者、內涵、流傳、成就,俾使讀者有初步的認識,書末以〈結語〉分析全畫結構、技法與意涵,使讀者對黃公望亹亹布置經營的〈富春山居圖〉有更深入的了解。
全書中段是〈富春山居圖〉全畫的分段解說,根據黃公望的繪畫佈局,將全畫七紙區分成七個段落:啟卷津渡、富春灣、大嶺橫雲、子陵釣台、七里灘、一峰陡立、末尾跋文,細細分析畫卷的佈局、結構與意涵。除了起首與結尾兩段受到紙張侷限外,中間五個場景皆大展其勢,向左右畫紙延伸,場景與場景相互交融,秀麗的富春山水在長卷上緩緩舒展開來。
黃公望的山水畫論〈寫山水訣〉,對山水畫的用筆、用墨、構圖、意涵留下許多論述,幫助我們理解〈富春山居圖〉,而其筆法直承五代董源、巨然的南方畫風,與其師趙孟頫提倡的「文人畫」,也直接影響到黃公望畫作,都是我們分析畫作的根據。
〈富春山居圖〉生動的筆法與恬淡的意趣令人難以忘懷,甚至被喻為畫中〈蘭亭〉,為山水畫的最高評價。希望讀者們在本書圖文解構式的論述與平實的介紹中,得以一覽富春山水之美好,並玩味黃公望構圖的巧思,六百年來這幅畫持續感動了許多人,進入21世紀,這幅畫仍以天真平淡的水墨洗滌人們的性靈,心思滌淨宛若富春山水般清明透亮。
畫家黃公望被譽為元四大家之首,在當時的畫壇聲名顯赫,在許多書畫記冊中都留下了許多記載,然而黃公望中晚年入道後雲游四方、居無定所,造成許多史料記載不一,為了盡可能的貼近黃公望真實的生活狀況,我們蒐集了現存的人物誌、地方誌,與黃公望在書畫上的落款、題詩及著作,包含畫論與丹書,耗費許多時間進行考證與整理。
〈富春山居圖〉畫作的內容為浙江省富春江沿岸的山水,自古即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美名,根據黃公望於畫卷上的跋文:「至正七年,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逐旋填劄,閱三、四載,未得完備。」我們可以知道,黃公望於至正七年( 西元1347 )歸隱富春,便偕師弟鄭樗共遊富春山水,並將所見山水繪成此長卷,在題跋之際,作畫時間至少歷經了三、四個寒暑。
畫卷流傳的過程彷彿戲劇、小說般精彩,先有畫家沈周失畫,痛心疾首之下背臨一幅,再有董其昌得畫卷大呼「吾師乎、吾師乎」之感嘆,後有吳問卿死前火殉,姪子捨身搶救,遂使長卷一分為二,分別流傳於海峽兩岸,至西元2011年兩卷方能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
而清代乾隆時期於宮中先後收進了兩幅〈富春山居圖〉,也引起當時君臣們的議論,最終竟誤以另一張偽本〈子明卷〉為真跡,而錯判真本〈無用師卷〉為假,直到民國二十二年由徐達邦重新鑑定後才得以昭雪,民國七十年代,徐復觀先生再度引發論戰,辯論兩卷的真偽,更為研究〈富春山居圖〉的人們增添了許多話題。
這幅〈富春山居圖〉全畫以深淺不一的墨色繪成,無半點艷麗的色彩,令觀畫者的評價處於兩極,乾隆、徐復觀把它認為是偽品,而沈周、董其昌、吳問卿卻珍愛無比,這大概是黃公望晚年入道後,去除貪嗔癡愛,獨全其真的效果,令〈富春山居圖〉全畫樸實無華,卻隱隱顯露一種天真平淡的雅致。就算是認為它是偽品的乾隆,也不得不承認其畫格秀潤可喜。
全書先以〈畫家黃公望生平故事〉、 〈富春山居圖成畫與流傳〉、〈黃公望的繪畫內涵與成就〉三篇文章概述〈富春山居圖〉的作者、內涵、流傳、成就,俾使讀者有初步的認識,書末以〈結語〉分析全畫結構、技法與意涵,使讀者對黃公望亹亹布置經營的〈富春山居圖〉有更深入的了解。
全書中段是〈富春山居圖〉全畫的分段解說,根據黃公望的繪畫佈局,將全畫七紙區分成七個段落:啟卷津渡、富春灣、大嶺橫雲、子陵釣台、七里灘、一峰陡立、末尾跋文,細細分析畫卷的佈局、結構與意涵。除了起首與結尾兩段受到紙張侷限外,中間五個場景皆大展其勢,向左右畫紙延伸,場景與場景相互交融,秀麗的富春山水在長卷上緩緩舒展開來。
黃公望的山水畫論〈寫山水訣〉,對山水畫的用筆、用墨、構圖、意涵留下許多論述,幫助我們理解〈富春山居圖〉,而其筆法直承五代董源、巨然的南方畫風,與其師趙孟頫提倡的「文人畫」,也直接影響到黃公望畫作,都是我們分析畫作的根據。
〈富春山居圖〉生動的筆法與恬淡的意趣令人難以忘懷,甚至被喻為畫中〈蘭亭〉,為山水畫的最高評價。希望讀者們在本書圖文解構式的論述與平實的介紹中,得以一覽富春山水之美好,並玩味黃公望構圖的巧思,六百年來這幅畫持續感動了許多人,進入21世紀,這幅畫仍以天真平淡的水墨洗滌人們的性靈,心思滌淨宛若富春山水般清明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