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紐約時報》暢銷作者,《柯克斯評論》2015年最佳非小說獎、《書商》雜誌編輯選書
★《紐約客》雜誌譽為「最擅長說器物故事的大師」。
簡單的白瓷,堪稱是促成東西方交流的最重要文物。1291年,馬可波羅帶回來自中國的第一件瓷瓶,從此掀起西方對白瓷的渴望與痴狂。艾德蒙.德瓦爾結合旅遊、回憶與史料的豐富之旅,引人入勝。
「對白色的迷戀,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
「我讀過《白鯨記》,所以我知道白色的危險,我想我也瞭解沈迷於白色的危險是什麼,就是被純淨所吸引拉扯過去。在它所構築的虛擬實境中,整個人被轉型和改變,你覺得你獲得了新生。」
一趟追索白瓷源頭的旅程,一個走訪瓷器串聯起近代東西交流路程的朝聖之旅。暢銷史學作家、國際知名的陶瓷藝術家艾德蒙•德瓦爾(Edmund de Waal), 繼《琥珀眼睛的兔子》之後又一力作,用半生的期待與準備,皓首窮經,18個月的時間,踏上白瓷的尋根與朝聖之旅。
他深入走訪了白瓷源頭的三地:中國景德鎮、德國德勒斯登、英國普利茅斯,檢視了景德鎮由盛至衰的過程,也補充了納粹德國時期,一段史書從未提及的殘酷白瓷史。發現,白瓷不僅是串連東西方交流歷史的最具代表性文物,也是一種堪令無數人以身殉職的危險迷戀。
1291年馬可孛羅將第一件瓷器從中國帶回遙遠的威尼斯,這是進入歐洲的第一件瓷器。從此全歐洲的王侯貴族,全都瘋狂地愛上了來自東方的CHINA, 並以超過金子的高價進口。
在這之前,歐洲能做出陶器與軟瓷,卻從未曾見過如此晶瑩堅硬又輕巧的硬瓷。
軟瓷一刮,上面的釉彩就掉了,硬瓷則不然。白瓷的主要原料是兩種:瓷土與高嶺土,看似單純,但四百年來歐洲皆無法破解,硬瓷的燒製配方成為中國的不傳之秘,以致來自中國的白瓷有如黃金般貴重。
十六、七世紀,天主教耶穌會士紛紛來到中國,以傳教之名進入康熙宮廷,或長住到景德鎮,當起商業間諜,以便近身觀察書寫陶瓷的製程,寫成書信報告,在歐洲出版。除了研究瓷器,也研究中國這個神秘、強大、富庶又美麗的國家的一切。整個歐洲陷入對中國風的狂熱,眾多王侯不惜萬金,迢迢買來精美China,蓋出瓷宮,進而渴望白瓷秘方,找尋頂尖煉金師,投入官窯一再嘗試淬煉……。
十八世紀初,1708年,歐洲第一件白瓷,終於在德國薩克森王奧古斯特二世的實驗室中,被成功地燒製出來。秘方被盜,流傳出去。
半世紀之後,英國商人,也靠研發精神,成功破解了硬瓷秘方。英國的Wedgwood,德國的Meissen成為御用精品,歷久不衰且愈發精美貴重。數十年後,景德鎮卻成了英國瓷器的代工廠。
1966年文革開始,景德鎮成了「破四舊」的對象。除了生產毛像、革命相關的主題,舊有的藝術創作和非關實用的設計都成了禁忌。中國數千年來,瓷器作為一項藝術精品,早就達到了巔峰造極的成就,卻在這百年之中迅速地衰退。
德瓦爾以溫柔又人道的眼光,委婉地走訪出一個個真實、動人、豐富的故事。24萬字的篇幅,無數典籍的旁徵博引,也完整地寫出了瓷器史的迷人面貌。無論是否對瓷器有所認識,接觸此書後都將深受此書的吸引。
本書特色
白瓷的朝聖之旅
「這純粹是一趟朝聖之旅,……一個走上白土山丘的機會。」
來自中國山丘的一小撮瓷土帶著一個承諾:它混合了正確的材料,它也許能存活過窯火的考驗,融入瓷器:半透明,明亮,純白。
八百年前,東方的瓷器經由貿易進入西方,迷住了帝王、煉金術士、哲學家、工匠與收藏者,四百餘年之久,他們無法參透瓷器的秘方。他們能製造軟瓷,卻無法燒出硬瓷。歐洲貴族與王侯全都渴望得到這萬用又有價值的物質的祕方。人們努力想解開這「白金」的密碼,而將瓷器溶解、打碎、燒化、輾成碎屑。
國際知名的作家與陶瓷藝術家愛德蒙.德瓦爾(Edmund de Waal)決定排除萬難,進行一場白瓷的追索之旅。他去了數個瓷器的代表性地點:橫跨瓷器原鄉的中國景德鎮,到法國凡爾賽宮、德國德勒斯登、英格蘭普利茅斯與倫敦,最後回到紐約。
起初,德瓦爾為了親眼看到一件十四世紀的蓋尼爾方堤瓶,去到都柏林,接著,他想看1291年馬可波羅帶回歐洲的第一件瓷器――一件白瓷罐子,造訪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每晚他看著自己多年來寫下必須造訪的朝聖清單,中國、德國與英國,清單越來越長,慾望越來越強;作為一位已經是皇家美術館收藏的國際級陶藝家,他的時間很寶貴,展期很緊湊,要讓他下定決心實非易事,但他為了一了心願,毅然排除萬難,就此啟程。他花了18個月,走完這趟朝聖之旅。
行前與路程中,他看了無數史料――從耶穌會士的訪華書信到王侯與煉金師的傳記、地區史,來驗證並述說這個全球性的執迷,未被打破的故事。他為了這次朝聖之旅已經準備了相當多年的功夫,出版過多本其他陶瓷著作。我們不得不深深佩服此書中他對這些史料的強大理解與靈活運用的能力,讓此書增添了大量旁徵博引的樂趣,從耶穌會士的書信、王侯的傳記、地區史以至於清朝庫府的收藏清單到詩詞,所有外行人看來枯燥的史料,經他畫龍點睛地安插與提點便顯然有意義。
而譯者林繼谷(目前在德國哥廷根大學攻讀法學博士),在面對作者以英文寫出中國的收藏典籍史料後,還煞費苦心將其一一考究還原,若無以考究則盡可能仿真,也讓閱讀更為順暢,毫無隔閡,譯筆信實雅達,益增其可讀性。
如今隨手可得的白瓷,歷史上竟然是如此強大的鏈結,串連了東西世界。從一個點,就可以衍伸出前後脈絡的世界史、藝術史,相信是名瓷愛好者、史料愛好者的讀者在這本書必然會有的收穫。
★《紐約客》雜誌譽為「最擅長說器物故事的大師」。
簡單的白瓷,堪稱是促成東西方交流的最重要文物。1291年,馬可波羅帶回來自中國的第一件瓷瓶,從此掀起西方對白瓷的渴望與痴狂。艾德蒙.德瓦爾結合旅遊、回憶與史料的豐富之旅,引人入勝。
「對白色的迷戀,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
「我讀過《白鯨記》,所以我知道白色的危險,我想我也瞭解沈迷於白色的危險是什麼,就是被純淨所吸引拉扯過去。在它所構築的虛擬實境中,整個人被轉型和改變,你覺得你獲得了新生。」
一趟追索白瓷源頭的旅程,一個走訪瓷器串聯起近代東西交流路程的朝聖之旅。暢銷史學作家、國際知名的陶瓷藝術家艾德蒙•德瓦爾(Edmund de Waal), 繼《琥珀眼睛的兔子》之後又一力作,用半生的期待與準備,皓首窮經,18個月的時間,踏上白瓷的尋根與朝聖之旅。
他深入走訪了白瓷源頭的三地:中國景德鎮、德國德勒斯登、英國普利茅斯,檢視了景德鎮由盛至衰的過程,也補充了納粹德國時期,一段史書從未提及的殘酷白瓷史。發現,白瓷不僅是串連東西方交流歷史的最具代表性文物,也是一種堪令無數人以身殉職的危險迷戀。
1291年馬可孛羅將第一件瓷器從中國帶回遙遠的威尼斯,這是進入歐洲的第一件瓷器。從此全歐洲的王侯貴族,全都瘋狂地愛上了來自東方的CHINA, 並以超過金子的高價進口。
在這之前,歐洲能做出陶器與軟瓷,卻從未曾見過如此晶瑩堅硬又輕巧的硬瓷。
軟瓷一刮,上面的釉彩就掉了,硬瓷則不然。白瓷的主要原料是兩種:瓷土與高嶺土,看似單純,但四百年來歐洲皆無法破解,硬瓷的燒製配方成為中國的不傳之秘,以致來自中國的白瓷有如黃金般貴重。
十六、七世紀,天主教耶穌會士紛紛來到中國,以傳教之名進入康熙宮廷,或長住到景德鎮,當起商業間諜,以便近身觀察書寫陶瓷的製程,寫成書信報告,在歐洲出版。除了研究瓷器,也研究中國這個神秘、強大、富庶又美麗的國家的一切。整個歐洲陷入對中國風的狂熱,眾多王侯不惜萬金,迢迢買來精美China,蓋出瓷宮,進而渴望白瓷秘方,找尋頂尖煉金師,投入官窯一再嘗試淬煉……。
十八世紀初,1708年,歐洲第一件白瓷,終於在德國薩克森王奧古斯特二世的實驗室中,被成功地燒製出來。秘方被盜,流傳出去。
半世紀之後,英國商人,也靠研發精神,成功破解了硬瓷秘方。英國的Wedgwood,德國的Meissen成為御用精品,歷久不衰且愈發精美貴重。數十年後,景德鎮卻成了英國瓷器的代工廠。
1966年文革開始,景德鎮成了「破四舊」的對象。除了生產毛像、革命相關的主題,舊有的藝術創作和非關實用的設計都成了禁忌。中國數千年來,瓷器作為一項藝術精品,早就達到了巔峰造極的成就,卻在這百年之中迅速地衰退。
德瓦爾以溫柔又人道的眼光,委婉地走訪出一個個真實、動人、豐富的故事。24萬字的篇幅,無數典籍的旁徵博引,也完整地寫出了瓷器史的迷人面貌。無論是否對瓷器有所認識,接觸此書後都將深受此書的吸引。
本書特色
白瓷的朝聖之旅
「這純粹是一趟朝聖之旅,……一個走上白土山丘的機會。」
來自中國山丘的一小撮瓷土帶著一個承諾:它混合了正確的材料,它也許能存活過窯火的考驗,融入瓷器:半透明,明亮,純白。
八百年前,東方的瓷器經由貿易進入西方,迷住了帝王、煉金術士、哲學家、工匠與收藏者,四百餘年之久,他們無法參透瓷器的秘方。他們能製造軟瓷,卻無法燒出硬瓷。歐洲貴族與王侯全都渴望得到這萬用又有價值的物質的祕方。人們努力想解開這「白金」的密碼,而將瓷器溶解、打碎、燒化、輾成碎屑。
國際知名的作家與陶瓷藝術家愛德蒙.德瓦爾(Edmund de Waal)決定排除萬難,進行一場白瓷的追索之旅。他去了數個瓷器的代表性地點:橫跨瓷器原鄉的中國景德鎮,到法國凡爾賽宮、德國德勒斯登、英格蘭普利茅斯與倫敦,最後回到紐約。
起初,德瓦爾為了親眼看到一件十四世紀的蓋尼爾方堤瓶,去到都柏林,接著,他想看1291年馬可波羅帶回歐洲的第一件瓷器――一件白瓷罐子,造訪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每晚他看著自己多年來寫下必須造訪的朝聖清單,中國、德國與英國,清單越來越長,慾望越來越強;作為一位已經是皇家美術館收藏的國際級陶藝家,他的時間很寶貴,展期很緊湊,要讓他下定決心實非易事,但他為了一了心願,毅然排除萬難,就此啟程。他花了18個月,走完這趟朝聖之旅。
行前與路程中,他看了無數史料――從耶穌會士的訪華書信到王侯與煉金師的傳記、地區史,來驗證並述說這個全球性的執迷,未被打破的故事。他為了這次朝聖之旅已經準備了相當多年的功夫,出版過多本其他陶瓷著作。我們不得不深深佩服此書中他對這些史料的強大理解與靈活運用的能力,讓此書增添了大量旁徵博引的樂趣,從耶穌會士的書信、王侯的傳記、地區史以至於清朝庫府的收藏清單到詩詞,所有外行人看來枯燥的史料,經他畫龍點睛地安插與提點便顯然有意義。
而譯者林繼谷(目前在德國哥廷根大學攻讀法學博士),在面對作者以英文寫出中國的收藏典籍史料後,還煞費苦心將其一一考究還原,若無以考究則盡可能仿真,也讓閱讀更為順暢,毫無隔閡,譯筆信實雅達,益增其可讀性。
如今隨手可得的白瓷,歷史上竟然是如此強大的鏈結,串連了東西世界。從一個點,就可以衍伸出前後脈絡的世界史、藝術史,相信是名瓷愛好者、史料愛好者的讀者在這本書必然會有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