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金釵記:前鎮加工區女性勞工的口述記憶

點閱數

作者
蕭伊伶

出版社
麗文文化

格式
PDF

那是一個沒有KTV的年代,卡拉OK尚未出現,夜生活只有舞廳與酒吧,電視也只有三台,好萊塢電影帶來了貓王(Elvis Presley)的藍調搖滾與阿哥哥舞(A-gogo Dance)。換下藍色工作服,這些加工區的女性勞工也曾是穿著普普風緊身上衣、大喇叭褲與大墨鏡,跳著阿哥哥舞(A-gogo Dance)的時尚女郎。那還是戒嚴的年代,電台裡放著是鄧麗君、瓊瑤的電影配樂與劉家昌的愛國歌曲。這些閒暇時光的記錄構築了七○年代臺灣日常生活與通俗文化的樣貌。余光開始介紹西洋流行音樂,ABBA與披頭四,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的「周末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引領了迪斯可風潮。這些日常生活的片斷,看似平淡無奇卻是我們隨時可以觸摸的風景,建構「知面」(Studium)與層層堆疊的文本。
十二位受訪者從閒談間各別提供了零散的記憶拼圖與影像,拼湊出彼時女性勞工的總體生活樣貌,從工作、家庭生活甚至休閒生活,這些充滿「懷舊」的記憶口述,其實是試圖抓住現代化的碎片,一如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筆下的「俄羅斯玩具」,利用個別言說下跳越與斷裂的時空懷想,進行工業遺址與城市空間的想像,這些片片段段甚至零碎的回憶與「真實」產生了距離感,甚至是「超現實」的美好感受。
蕭伊伶
出產自港都高雄,曾就讀私立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書寫狀態跨越藝術評論與文史田野調查。文字散見《藝術認證》、《今藝術》、《文化研究月報》、《高雄文獻》等期刊,2011年以《金釵記-前鎮加工區女性勞工的口述記憶》入選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1書寫高雄創作獎助計劃」,2013年同時以「尋找蕭水妹」家族史寫作計劃及《金釵記-前鎮加工區女性勞工的口述記憶》出版計劃入選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3寫高雄-年輕城市的微歷史」文史出版獎助計畫。2013年通過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推薦甄試,錄取為103學年度博士班研究生。
前言
01王錦燕
02-阮蘭英
03凌淑金
04-陳美貞
05-黃秋雪
06-葉素卿
07-劉安民
08-劉美珠
09-蔡宮慧
10-蕭秀金
11-蕭秀滿
12-謝秀美
後記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