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十年前,余德慧就跟楊國樞教授在台灣大學心理系,開設了國內第一門「生死學」課程。當時,每一堂課都大大爆滿,可見國內對於「到底什麼是生死學?」有著強烈的求知需求。
後來,余德慧離開台北,來到花蓮的東華大學,並持續在花蓮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擔任志工,開始接觸臨終病人,親身體證生死,既深刻體會到身體一步步毀敗對人們心理的撞擊;同時也見證到人們身上的靈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剝落之後,幽然顯現。生與死,在安寧病房的特殊時空中,更清晰浮現出互為表裡的本質和意味。
活著是一齣熱鬧繁華的戲,死去也可以是一首轉化之歌。余德慧自己這兩年也曾遭逢重病,對於死亡有更切近的照看,因而導引出更寬闊的對生死之學的體悟。
「我們在世的繁華有多少操心?多少遮蔽?我們如何能突圍而出,尋得澄澈的本真,讓自己從日常世界走進靈性世界,瞭解回到宇宙的母體是人們最終的歸返。於是向死而生,因瀕臨之心而行於生死學的修行之路,在生活中既認真又不認真,遊戲而又自然,了悟生寄死歸,死亡也是一種存在。」余德慧認為,貼身近觀死亡之後,對生命將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二○○○年起,余德慧於慈濟大學重開生死學課程,本書是二○○二年的上課記錄,文中以海德格、齊克果的思想為經緯,作者學養與體驗交織,融合了臨終照顧實務、研究累積的學術理論及自身體驗,文聲如清水潺潺,提供人們一條「通往徹念的擺渡」之路,也是一本寓世修行之書。
推薦: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慧開法師(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教授)、蔡錚雲(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陳福濱(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吳庶深(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教授)
後來,余德慧離開台北,來到花蓮的東華大學,並持續在花蓮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擔任志工,開始接觸臨終病人,親身體證生死,既深刻體會到身體一步步毀敗對人們心理的撞擊;同時也見證到人們身上的靈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剝落之後,幽然顯現。生與死,在安寧病房的特殊時空中,更清晰浮現出互為表裡的本質和意味。
活著是一齣熱鬧繁華的戲,死去也可以是一首轉化之歌。余德慧自己這兩年也曾遭逢重病,對於死亡有更切近的照看,因而導引出更寬闊的對生死之學的體悟。
「我們在世的繁華有多少操心?多少遮蔽?我們如何能突圍而出,尋得澄澈的本真,讓自己從日常世界走進靈性世界,瞭解回到宇宙的母體是人們最終的歸返。於是向死而生,因瀕臨之心而行於生死學的修行之路,在生活中既認真又不認真,遊戲而又自然,了悟生寄死歸,死亡也是一種存在。」余德慧認為,貼身近觀死亡之後,對生命將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二○○○年起,余德慧於慈濟大學重開生死學課程,本書是二○○二年的上課記錄,文中以海德格、齊克果的思想為經緯,作者學養與體驗交織,融合了臨終照顧實務、研究累積的學術理論及自身體驗,文聲如清水潺潺,提供人們一條「通往徹念的擺渡」之路,也是一本寓世修行之書。
推薦: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慧開法師(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教授)、蔡錚雲(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陳福濱(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吳庶深(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