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量.度 (Measure for Measure)

點閱數

作者
威廉‧莎士比亞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PDF

你們怎樣判斷人,也必怎樣被判斷;
你們用甚麼標準衡量人,也必照樣被衡量。

一樁死刑案 揭開寬恕遊戲的序幕
兩種罪與罰 隱藏道德慾念的角力
三方情理法 試煉人性情欲的騷動
莎劇研究權威彭鏡禧教授繼《哈姆雷》、《威尼斯商人》後,又一權威譯本!

「你們怎樣判斷人,也必怎樣被判斷;你們用甚麼標準衡量人,也必照樣被衡量。」本劇劇名《量‧度》典故出自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是莎士比亞著名的「問題劇」。

維也納多年來司法不彰,社會風氣敗壞。主事的公爵請安其洛代理攝政,公爵則喬裝為神父,調查民情。安其洛一向鐵面無私,執法嚴謹,有一年輕人柯樂迪與未婚妻朱莉發生關係,朱莉即將臨盆,安其洛卻以通姦罪名判處柯樂迪死刑。

見習修女伊瑟貝是柯樂迪的姊姊,她向安其洛求情,安其洛見她美貌,便要求以其貞操換取弟弟的性命。公爵知道後,便設計以安其洛拋棄的未婚妻馬蓮娜代替伊瑟貝前去。一夜繾綣之後,安其洛竟急令將柯樂迪斬首!

公爵相當驚訝,恰巧獄中有死囚暴斃,便用此事來騙過安其洛,但公爵卻隱滿伊瑟貝,使她以為弟弟已死。

公爵後來再想到一個法子,要伊瑟貝和馬蓮娜在公爵回城時,當街告狀。公爵命令安其洛與馬蓮娜結婚,再判處安其洛死刑。以為弟弟已死的情況下,伊瑟貝願意為安其洛求情嗎?安其洛犯了與柯樂迪相同的罪行,真的會被處死嗎?

誰有罪,誰又真的能罰誰?
有了罪的人,是否永遠無法走向善的那一面?
在「法、理、情」面前,誰又能做全知的主宰者?
莎劇研究權威彭鏡禧教授指出:「莎士比亞在『量罪』的時候,其實已經超越了『一報還一報』、『惡有惡報』、或『自作自受』這些世俗觀念,而進入了寬恕的更高層次。」
作者: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莎士比亞(1564-1616),俗稱莎翁,被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傳世的作品包括38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等。

他早期的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1600年之後,創作了主要的悲劇,包括著名的《哈姆雷》、《奧賽羅》、《李爾王》、《馬克白》。後期作品轉為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並與其他劇作家合作。

莎士比亞在世時被尊稱為詩人和劇作家,到了19世紀,因為浪漫主義作家的推崇,聲望到達顛峰,迄今不衰。

如今莎士比亞的作品依舊廣受歡迎,跨越時空與文化,在全世界不同國家以不同形式和語言演出。

譯注者:彭鏡禧
新竹縣人。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及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於耶魯大學、牛津大學、芝加哥大學研修。歷任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客座教授、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戲劇學會理事長、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主任、戲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特聘教授。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輔仁大學客座教授、中華民國筆會會長。曾獲第一屆梁實秋文學獎詩翻譯及散文翻譯第一名、中國文藝協會翻譯獎、香港翻譯學會榮譽會士榮銜。

研究領域為莎士比亞與文學翻譯。編、著、譯作品三十餘種,其中與莎士比亞相關者包括《發現莎士比亞:臺灣莎學論述選集》(臺北:貓頭鷹,2000,2004)、《哈姆雷》(臺北:聯經,2001)、《細說莎士比亞: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威尼斯商人》(臺北:聯經,2006)、《與獨白對話:莎士比亞獨白研究》(臺北:書林,2009)、豫莎劇《約╱束》(與陳芳合著,改編自The Merchant of Venice;臺北:學生,2009)、Dialogue with Monologue: A Study in Shakespearean Soliloquy(Taipei: Bookman Books, 2011)。
目次
相關圖片與臺大戲劇系演出劇照
致謝
緒論

量‧度
劇中人物

第一場
場景一:公爵府內一廳堂
場景二:一公共場所
場景三:一修道院
場景四:一修女院

第二場
場景一:一法庭
場景二:鄰近法庭,可能是安其洛官邸
場景三:某監獄
場景四:安其洛的官邸

第三場
場景一:監獄
場景二:同前

第四場
場景一:聖路加教堂邊圍有壕溝的農莊
場景二:監獄
場景三:監獄
場景四:在維也納
場景五:城外
場景六:城門附近

第五場
場景一:城門口

附記/臺大戲劇學系首演《量‧度》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