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錢文穎
672元
作者 仉家彪
5折 100元
作者 顧粉團
7折 154元
作者 簡春安、鄒平儀
7折 385元
作者 傘下的人
7折 256元
售價 68折 245元
作者 約翰.克勞
售價 7折 455元
作者 莊瑩
售價 140元
作者 河合敦
售價 7折 294元
他,為台灣宣教史留下權威見證,首度漢譯
她,塵封於浩瀚檔案的百年信件,終於出土
本書由巴克禮牧師的《為基督贏得福爾摩沙》(Formosa for Christ, 1935)及伊莉莎白牧師娘的《從台灣遙寄給男孩女孩的書信》(Letters from Far Formosa to Boys and Girls, 1910)兩書合譯而成。
1875年,26歲的巴克禮牧師由英國長老教會差派來台,一生在台宣教60年,1935年以86高齡逝於台南。巴牧師創設台灣最早的大學、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大力推行白話字、重譯白話字《聖經》、增補《廈英大辭典》等,是宣教巨擘,更是推動台灣歷史的關鍵人物。《為基督贏得福爾摩沙》一書,是巴牧師在智慧圓熟的晚年,為關心海外宣教的英國長老教會青年所寫。巴牧師在書中回顧了台灣教會從無到有,從草創到蓬勃的發展歷程,他向讀者介紹當時的台灣社會及在日本教育下成長的新興世代的整體面貌,概述教會身處這般社會背景,如何在醫療、教育事工做出種種努力,最終得到何種成果及面臨怎樣難題。
伊莉莎白牧師娘是巴牧師的牽手,她在生命的晚期,為英國的少年寫了《從台灣遙寄給男孩女孩的書信》。牧師娘在書中描述隨同巴牧師進入獵首者的部落,參與和解儀式的驚險經歷;也談到搭船前往東台灣,與阿美族人共度的美好時光。她還說了七個漢人信徒的故事,當中有抽鴉片、殺女嬰的惡習,也有好善樂施的基督徒老人的善舉。牧師娘用溫柔幽默的文字,為讀者勾勒出早期台灣人的鮮活形象。
巴克禮牧師夫婦以其虔誠的信仰,數十年如一日的服事,成就了為台灣奉獻一生的典範身影,其著作早已超越宗教界線,不僅是他們鍾愛台灣的最佳見證,更是台灣人要共同珍惜的精神資產。
|本書特點|
一、 《為基督贏得福爾摩沙》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奠基者巴克禮博士所撰,英文原版出版於1935年,歷來被視為台灣教會發展史的權威著作,卻遲遲未有漢譯本,因而這次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企劃,聘請熟稔教會史料的專家細心翻譯、校註,終於推出這本期待已久的漢譯版,本書除了完整精譯原文之外,更補充萬餘字的註解,並附上數十張珍貴的相關圖片,讓現代讀者更能親近這本經典作品。
二、 巴克禮牧師在《為基督贏得福爾摩沙》一書中,詳細回顧台灣教會從無到有,從草創到興盛的發展歷程,他用親身參與者的角度,逐一檢視台灣傳統社會的面貌、日治時期新一代台灣青年的心態、外籍宣教師在台灣的傳教方式、教會醫院及教會學校的營運狀況等,既是個人宣教生涯的總回顧,也是當時台灣社會的總面向,因而史料價值遠遠超越宗教界線,堪稱是認識台灣歷史必讀的作品。
三、 《從台灣遙寄給男孩女孩的書信》是伊莉莎白牧師娘的作品,她是正規的護理人員,1892年與巴克禮牧師結婚,婚後三個月隨夫來台,以醫療專業結合宣教服務,她照護患者,自身卻為腦疾所苦,加上長期舟車勞頓,體力耗損極大,1909年病逝於上海,本書則於隔年1910年出版,原書未見於英國的大學圖書館或公立圖書館,2013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才在微片中發現這本傳說之書,塵封於浩瀚檔案的百年信件,終於出土。
四、 伊莉莎白牧師娘在《從台灣遙寄給男孩女孩的書信》一書中,向英國的少年講述自己在台灣經歷的許多故事,包括她隨同巴牧師進入獵首者的部落,參與和解儀式的驚險經歷,也談到搭船前往東台灣,乘坐螃蟹轎旅行,跟阿美族人共度的美好時光,也分享七個漢人信徒的故事,當中有抽鴉片、殺女嬰的惡習,也有好善樂施的基督徒老人的善舉,她的文字溫暖趣味,她的筆觸廣及台灣各族群,更難得的是,她以獨特的女性視角,鮮活重現當時台灣各族群的具體形象,現代人若想瞭解自己祖先的言行舉止,本書當是極佳的入門指引。
|文史專家一致推薦|
方真真|國北教大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宋澤萊|作家.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文學家
林欣宜|師大歷史學系副教授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曾齡儀|臺北醫學大學一般通識組副教授
鄭仰恩|長老教會總會兼任研究員
蔡錦堂|師大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依照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巴克禮(Thomas Barclay, 1849-1935)
為蘇格蘭出身的牧師,是格拉斯哥大學「三傑」之一,專精電學,曾名列百科全書之中。1865年他16歲時立志宣教,寫下著名的〈獻身文〉,每年生日皆再次簽署,妻子伊莉莎白在婚後也逐年簽字,直到安息。巴克禮於1875年抵台,之後無論是1885年的二崙反教案件、1895年的日軍進城事件等,他皆以智慧與勇氣善處之,最後也埋骨於台南。巴克禮服務一甲子的人生,對台灣的教會發展、神學與中學教育、聖經翻譯、報業及語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台南市東區亦有「巴克禮紀念公園」,緬懷他的社會貢獻。
伊莉莎白(Elisabeth A. Turner, 1858-1909)
也稱巴伊莉或巴以利,是蘇格蘭的正規護理師,熱心教會服事和兒童主日學事工,1892年與回國述職的巴克禮結婚,三個月後隨夫來台,以醫療專業結合宣教服務。她經常暗中賙濟貧寒,低調行善奉獻,1903年召聚新樓醫院的員工、病患及家屬等成立佈道所,為今台南東門教會的前身。1909年她因腦疾逝於上海,曾接受她照護的日籍好友細川瀏牧師說:「身為女人,她是我遇過最有成就的女性之一;身為宣教師,她總是躋身於最認真而能幹的工作者之列;身為朋友,沒有人比她更真誠而富同情心。」
譯者簡介:
張洵宜
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普林斯頓神學院神學碩士。
專長基督教筆譯,最喜歡翻譯注釋書,曾經翻過幼兒教養、小動物寓言、食譜等等。最近在翻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史料,覺得文字的表面跟背後都很有故事。
校註者簡介:
阮宗興
1957年出生於彰化縣員林市東山,台南神學院宗教哲學系畢業。
曾任:《使者雜誌》採訪編輯,美國洛城《國際日報》美工組長,台灣教會公報社業務經理兼台南門市店長,錫安旅行社顧問與台南分公司經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委員,台南湖美教會長老。
現任:洛城基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老,Mikayahu Travel。
曾經企劃出版:《安平追想曲》、《員林街紀事》、《南中教會誌》、《北門嶼足有情》、《聚珍堂史料》全集、《台灣教會公報全覽》、《使信全覽》(The Messenger)。校註:《台南教士會議事錄》、《素描福爾摩沙》、《蘭醫生媽的老台灣故事》、《福爾摩沙的呼召:巴克禮牧師夫婦文集》。
譯者簡介
張洵宜
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普林斯頓神學院神學碩士。
專長基督教筆譯,最喜歡翻譯注釋書,曾經翻過幼兒教養、小動物寓言、食譜等等。最近在翻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史料,覺得文字的表面跟背後都很有故事。
序 王昭文
序 劉炳熹
致謝 盧啟明
BOOK1《為基督贏得福爾摩沙》(巴克禮牧師,1935)
前 言 英國長老教會的青年,平安!
第一章 台灣:昨日與今日
第二章 宗教背景與新興世代
第三章 將信息傳進人心
第四章 我們的醫院如何幫助?
第五章 什麼是我們基督教學校的貢獻?
第六章 台灣的教會:今日與明日
附 錄:
1895年的台灣──戰爭、宣教事工、前景關於白話文新約聖經新譯本的想法
BOOK2《從台灣遙寄給男孩女孩的書信》(伊莉莎白牧師娘,1910)
導讀 黃哲彥
第一封信 風土民情
第二封信 獵首者
第三封信 阿美族(一)
第四封信 阿美族(二)
第五封信 四位已逝朋友的故事
第六封信 三位健在朋友的故事
附錄:
六封信件的英文原版
Elisabeth A. Turner (Mrs. Barclay), Letters from Far Formosa to
Boys and Girls (London: privately printed, 1910)
校註隨筆/阮宗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