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惠活動
-
現 折好書,隨心所閱!電子書單本88折
-
現 折好書,隨心所閱!電子書兩本85折
系列書
更多
出版資訊
出版日期
2025-05-22
線上出版日期
2025-05-22
ISBN
9789570876239
EISBN
9789570877038(EPUB)
分級
普級
語言
繁體中文
閱讀更多
簡介
十七世紀以後,
中國與朝鮮的關係是「父子關係」,
與日本的關係是「養父子關係」,
與越南的關係是「兄弟關係」,
臺灣孤懸海外,發展出獨特的「遺民關係」型的中華意識。
《中華秩序追求與華夷論辨:近世以來東亞知識人的鄉愁》嘗試提煉出一個簡要關係,說明17世紀以後東亞知識人圍繞在中華秩序上的複雜關係,依其地理遠近或屏障的難易程度,以及政治、文化的吸收深淺,分成了數種關係。
本書分上下兩篇,含緒論共計12章,【上篇】分析近世知識人追求中華秩序的四種關係類型,是作為宏觀的整體視野,來看待東亞區域的發展趨勢,【下篇】則以比較微觀的個別視角,或以知識人,或以官員訪問,或以漂流人事件等,扣緊「華夷論辨」涉及敏感的「中華╱中國」意識,佐證前面所爬梳的四種關係類型。
中國與朝鮮的關係是「父子關係」,
與日本的關係是「養父子關係」,
與越南的關係是「兄弟關係」,
臺灣孤懸海外,發展出獨特的「遺民關係」型的中華意識。
《中華秩序追求與華夷論辨:近世以來東亞知識人的鄉愁》嘗試提煉出一個簡要關係,說明17世紀以後東亞知識人圍繞在中華秩序上的複雜關係,依其地理遠近或屏障的難易程度,以及政治、文化的吸收深淺,分成了數種關係。
本書分上下兩篇,含緒論共計12章,【上篇】分析近世知識人追求中華秩序的四種關係類型,是作為宏觀的整體視野,來看待東亞區域的發展趨勢,【下篇】則以比較微觀的個別視角,或以知識人,或以官員訪問,或以漂流人事件等,扣緊「華夷論辨」涉及敏感的「中華╱中國」意識,佐證前面所爬梳的四種關係類型。
閱讀更多
作者
作者:張崑將
台灣台南人。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博士。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以及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現任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著有《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陽明學在東亞:詮釋交流與行動》、《電光影裏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臺灣書院的傳統與現代》(與張溪南合著)等書。
台灣台南人。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博士。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以及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現任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著有《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陽明學在東亞:詮釋交流與行動》、《電光影裏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臺灣書院的傳統與現代》(與張溪南合著)等書。
閱讀更多
目錄
序 東亞歷史地平線上「中華」的呼喚 黃俊傑
自序
緒論: 近世東亞「中華秩序」的多元體系及其關係類型
一、前言:
1.「中華秩序」追求的認同因素
2.「知識人」、「東亞」與「近世」的界定
二、中華秩序的多元體現:「自成天下」與「各有中國」
三、近世東亞儒者對「中華秩序」追求的親屬關係類型
四、結語:兩種「鄉愁」的中華秩序
上篇引言
第一章 朝鮮儒者「小中華」意識中的自我情感因素
一、前言:父子關係型的小中華意識
二、「小中華」意識中的「檀君」與「箕子」情感
三、華夷變態中的「唯我是華」之自任情感
四、結語
第二章 朝鮮朱子學者的「真儒」與「道統」之論
一、前言:真儒、醇儒與俗儒
二、真儒典範與全體大用之學
三、真儒在朝鮮與道脈之傳
四、千載何以無真儒?真儒何以難為?
五、結論
第三章 從東亞視域看鄭成功形象的「中華」意識之爭
一、前言
二、鄭成功形象在日本的脈絡性轉換:「大和魂」取代「中華心」
明治維新以後《国姓爺合戦》出版一覽表
三、近代中國作為「恢復中華」形象的鄭成功
四、日據時期臺灣鄭成功形象的爭議:中華心與大和魂之爭
五、鄭成功「奉明正朔」在朝鮮士大夫引起的激盪
六、結語:作為遺民的中華意識
第四章 日本德川時代神儒兼攝學者對
「神道」「儒道」的解釋特色
一、前言
二、日本「神道」的內涵與對中國「儒道」之對抗
(一)日本「傳統」之內涵與「恢復傳統」三階段
(二)日本「神道」對中國「儒道」之對抗:以吳太伯是否為神武天皇為例
三、神、儒之道的共通性:「神儒合一」與「神儒一其揆」
(一)追求神、儒之「道」的「共通性」之兩種附會方式:
(二)「神儒合一」與「神儒一其揆」
四、神、儒之道的緊張性焦點:堯舜禪讓與湯武放伐
五、結論:兼論主體性膨脹的問題
第五章
從近世「王道」到近代「皇道」的轉折
一、前言
二、江戶時代:「王道」注入「神道」內涵階段
(一)王道與神道無別
(二)王道輔佐神道
三、明治維新至戰前:「王道」轉折到「皇道」內涵階段
1.「王道」與「皇道」的四大區別
2.「皇道」早於「王道」說
3.「王道」理想需要透過「皇道」來實現
4.王道有廣狹二義,中國是狹義的王道,日本皇道是廣義的王道
5.王道是相對的,皇道是絕對的
四、結論
【附錄】1932年滿州國成立後至戰前有關「皇道」與「王道」之著作(依年代)。第六章 越南「史臣」與「使臣」對「中國」意識的分歧比較
一、前言
二、史臣「各帝其國,各華其華」的「中國」思維
三、使臣的「同華意識」與「競華意識」
(一)越南使臣的「同華意識」
(二)越韓使臣的「競華」意識
四、結論:三種中華意識的比較
下篇引言
第七章
明代朝鮮與琉球關係的「中國」因素
一、前言
二、朝貢體系下的朝鮮、琉球關係比較
三、國書回覆所涉及的中國因素
四、對漂流人處置的「中國因素」
五、餘論:「中國因素」與「周邊國因素」之間
第八章 朝鮮陽明學者鄭霞谷與朱子學者閔彥暉的華夷論辨
一、前言
二、鄭霞谷對「和議」的權變理解
三、既奉「正朔」是否行「跪拜」之爭
四、出仕標準之爭議
1. 仕避之義與「君臣之倫」、「華夷之辨」的關係
2. 「出處第一等義」之辨
五、「正統與非正統」之辨
六、結論:陽明學對朱子學華夷論的挑戰
第九章 日本德川學者的「夷夏之辨」思想論爭及其轉變
一、前言
二、「倭」字考證
三、誰是「中華」?
四、「中華論」的脈絡性轉移
五、「中華」論爭的消逝:幕末支那論的「緣起」
六、結語:國家名稱的詞語「誤解」問題
第十章 透過他者以窺自我:晚清官員訪日所投射的中華形象
一、前言
二、甲午戰前的中國投射話語
(一)甲午戰前日人為徐福之裔的投射話語
(二)中日合作興亞的投射話語
三、文明教育比較下所投射的中華落後形象
四、民族挫折感所投射的中華形象
五、結論
第十一章 結論:思考「中華秩序」的方法
一、中華情感在東亞近世以來脈絡性的多元辯證關係
二、中華道統的「互為傳遞」與「互為轉移」關係
三、中華秩序追求過程中「求同共異」的方法論
1.從「西昇東降」到「東昇西降」的文明衝突
2.以「求同共異」關係進行文明對話之可能
參考書目
自序
緒論: 近世東亞「中華秩序」的多元體系及其關係類型
一、前言:
1.「中華秩序」追求的認同因素
2.「知識人」、「東亞」與「近世」的界定
二、中華秩序的多元體現:「自成天下」與「各有中國」
三、近世東亞儒者對「中華秩序」追求的親屬關係類型
四、結語:兩種「鄉愁」的中華秩序
上篇引言
第一章 朝鮮儒者「小中華」意識中的自我情感因素
一、前言:父子關係型的小中華意識
二、「小中華」意識中的「檀君」與「箕子」情感
三、華夷變態中的「唯我是華」之自任情感
四、結語
第二章 朝鮮朱子學者的「真儒」與「道統」之論
一、前言:真儒、醇儒與俗儒
二、真儒典範與全體大用之學
三、真儒在朝鮮與道脈之傳
四、千載何以無真儒?真儒何以難為?
五、結論
第三章 從東亞視域看鄭成功形象的「中華」意識之爭
一、前言
二、鄭成功形象在日本的脈絡性轉換:「大和魂」取代「中華心」
明治維新以後《国姓爺合戦》出版一覽表
三、近代中國作為「恢復中華」形象的鄭成功
四、日據時期臺灣鄭成功形象的爭議:中華心與大和魂之爭
五、鄭成功「奉明正朔」在朝鮮士大夫引起的激盪
六、結語:作為遺民的中華意識
第四章 日本德川時代神儒兼攝學者對
「神道」「儒道」的解釋特色
一、前言
二、日本「神道」的內涵與對中國「儒道」之對抗
(一)日本「傳統」之內涵與「恢復傳統」三階段
(二)日本「神道」對中國「儒道」之對抗:以吳太伯是否為神武天皇為例
三、神、儒之道的共通性:「神儒合一」與「神儒一其揆」
(一)追求神、儒之「道」的「共通性」之兩種附會方式:
(二)「神儒合一」與「神儒一其揆」
四、神、儒之道的緊張性焦點:堯舜禪讓與湯武放伐
五、結論:兼論主體性膨脹的問題
第五章
從近世「王道」到近代「皇道」的轉折
一、前言
二、江戶時代:「王道」注入「神道」內涵階段
(一)王道與神道無別
(二)王道輔佐神道
三、明治維新至戰前:「王道」轉折到「皇道」內涵階段
1.「王道」與「皇道」的四大區別
2.「皇道」早於「王道」說
3.「王道」理想需要透過「皇道」來實現
4.王道有廣狹二義,中國是狹義的王道,日本皇道是廣義的王道
5.王道是相對的,皇道是絕對的
四、結論
【附錄】1932年滿州國成立後至戰前有關「皇道」與「王道」之著作(依年代)。第六章 越南「史臣」與「使臣」對「中國」意識的分歧比較
一、前言
二、史臣「各帝其國,各華其華」的「中國」思維
三、使臣的「同華意識」與「競華意識」
(一)越南使臣的「同華意識」
(二)越韓使臣的「競華」意識
四、結論:三種中華意識的比較
下篇引言
第七章
明代朝鮮與琉球關係的「中國」因素
一、前言
二、朝貢體系下的朝鮮、琉球關係比較
三、國書回覆所涉及的中國因素
四、對漂流人處置的「中國因素」
五、餘論:「中國因素」與「周邊國因素」之間
第八章 朝鮮陽明學者鄭霞谷與朱子學者閔彥暉的華夷論辨
一、前言
二、鄭霞谷對「和議」的權變理解
三、既奉「正朔」是否行「跪拜」之爭
四、出仕標準之爭議
1. 仕避之義與「君臣之倫」、「華夷之辨」的關係
2. 「出處第一等義」之辨
五、「正統與非正統」之辨
六、結論:陽明學對朱子學華夷論的挑戰
第九章 日本德川學者的「夷夏之辨」思想論爭及其轉變
一、前言
二、「倭」字考證
三、誰是「中華」?
四、「中華論」的脈絡性轉移
五、「中華」論爭的消逝:幕末支那論的「緣起」
六、結語:國家名稱的詞語「誤解」問題
第十章 透過他者以窺自我:晚清官員訪日所投射的中華形象
一、前言
二、甲午戰前的中國投射話語
(一)甲午戰前日人為徐福之裔的投射話語
(二)中日合作興亞的投射話語
三、文明教育比較下所投射的中華落後形象
四、民族挫折感所投射的中華形象
五、結論
第十一章 結論:思考「中華秩序」的方法
一、中華情感在東亞近世以來脈絡性的多元辯證關係
二、中華道統的「互為傳遞」與「互為轉移」關係
三、中華秩序追求過程中「求同共異」的方法論
1.從「西昇東降」到「東昇西降」的文明衝突
2.以「求同共異」關係進行文明對話之可能
參考書目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