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期數
出版資訊
出版日期
2025-03-28
線上出版日期
2025-03-28
分級
普級
語言
繁體中文
閱讀更多
本期介紹
4月手記
嘉義市的「木都」之路
近年來,隨著高效工程木材(如交叉層壓木材 CLT、膠合木 GLT、層積木 LVL)的開發,木構建築的強度與抗震力因而提升,高層木構建築已經從概念走向實踐;因應這個趨勢,澳洲、紐西蘭、歐盟等多國已修訂建築法規,放寬對木結構建築高度的限制。目前,位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Ascent(2022)高86.6公尺(25層),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木構混合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全木結構建築目前最高的是挪威的Mjøstårnet(2019),高85.4公尺(18層);澳洲Atlassian HQ預計興建高度達180公尺的木構建築,日本住友林業的「W350 計畫」更計畫興建超過300公尺的木造摩天大樓。斯德哥爾摩的「Stockholm Wood
City」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城市建設項目之一,占地25萬平方米。包括7,000個辦公空間、2,000套住宅,以及各類餐廳和商店等設施,計畫於2025年動工,2027年完成第一階段建設。
然而在國內,木構建築仍然極少,一般人仍有木構造不耐震、不耐火、不耐久的錯誤觀念,筆者曾經設計一所幼兒園,原採用木構造,卻被機關以國內營造廠不會施工木構造為由,硬生生地改為鋼構;其實,透過自炭化保護內部的防火機制和防火塗層,木材的耐火性能可以符合嚴格的建築規範;木構造在燃燒時不會釋放有害氣體,木材具有碳封存能力,又可再生,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嘉義市曾是台灣重要的林業中心,有「木都」的美譽,至今仍保留超過6,000棟木造建築,因為歷史悠久的木材加工產業、深厚的木業傳統與工藝技術,以及阿里山的國際知名度,都是其豐富的林業資源。近年來,嘉義市政府積極推動「木都2.0」策略,結合中央的「木竹產業振興計畫」,試圖重振木業經濟,發展綠色建築與文化觀光產業。
嘉義「木都」的策略首先應在市政府法規與政策支持,放寬木結構建築法規,提升高層木構造的可行性,並提供補助與獎勵機制;引進木結構建築技術,與學術機構、木材產業合作培育專業人才,推動「國產木材認證」,減少進口依賴;推動「木都學校」、「木構造設計與施工學程」、「台灣木構造中心」,並結合數位技術發展智慧木工業,如CNC機具、雷射雕刻、機器人生產、3D列印等培育新一代的木工藝職人,確保產業傳承。除了修復與活化歷史建築外,推動木構造新建建築,在公共建築、都市更新與住宅建設以實際範例作為推廣與教育;更可以發展木業循環經濟,建立廢木材回收與再利用系統,成為「木業永續循環基地」。
此外,也可以與觀光產業結合,舉辦木業相關節慶活動(如木雕藝術節、木構造建築展覽、嘉義木都博覽會等),發展木業文化體驗(如木業博物館、DIY工藝體驗、木作工坊等),發展木工與職人經濟,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高附加價值產品,吸引遊客與年輕創業者參與,推動嘉義木都品牌化。
近年來,嘉義市以一系列的各種相關推廣與文創計畫獲得很好的成果,許多高品質的旅行社、甚至高級車主活動都以嘉義及阿里山為對象,本期「嘉屋」計畫也是其中之一,感謝王進坤秘書長的協助策劃,希望這些木宅示範案能夠催生木構產品進入房地產市場,啟動新式木宅做為住居生活的選項。嘉義市作為台灣的「木都」,具備獨特的歷史與地理優勢,若能法規鬆綁、技術升級、跨領域及國際合作,結合文化觀光推動,有望成為亞洲木構造建築的示範城市,期許嘉義成為台灣的永續建築與地方創生的典範「木都」。
總監 黃長美
嘉義市的「木都」之路
近年來,隨著高效工程木材(如交叉層壓木材 CLT、膠合木 GLT、層積木 LVL)的開發,木構建築的強度與抗震力因而提升,高層木構建築已經從概念走向實踐;因應這個趨勢,澳洲、紐西蘭、歐盟等多國已修訂建築法規,放寬對木結構建築高度的限制。目前,位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Ascent(2022)高86.6公尺(25層),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木構混合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全木結構建築目前最高的是挪威的Mjøstårnet(2019),高85.4公尺(18層);澳洲Atlassian HQ預計興建高度達180公尺的木構建築,日本住友林業的「W350 計畫」更計畫興建超過300公尺的木造摩天大樓。斯德哥爾摩的「Stockholm Wood
City」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城市建設項目之一,占地25萬平方米。包括7,000個辦公空間、2,000套住宅,以及各類餐廳和商店等設施,計畫於2025年動工,2027年完成第一階段建設。
然而在國內,木構建築仍然極少,一般人仍有木構造不耐震、不耐火、不耐久的錯誤觀念,筆者曾經設計一所幼兒園,原採用木構造,卻被機關以國內營造廠不會施工木構造為由,硬生生地改為鋼構;其實,透過自炭化保護內部的防火機制和防火塗層,木材的耐火性能可以符合嚴格的建築規範;木構造在燃燒時不會釋放有害氣體,木材具有碳封存能力,又可再生,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嘉義市曾是台灣重要的林業中心,有「木都」的美譽,至今仍保留超過6,000棟木造建築,因為歷史悠久的木材加工產業、深厚的木業傳統與工藝技術,以及阿里山的國際知名度,都是其豐富的林業資源。近年來,嘉義市政府積極推動「木都2.0」策略,結合中央的「木竹產業振興計畫」,試圖重振木業經濟,發展綠色建築與文化觀光產業。
嘉義「木都」的策略首先應在市政府法規與政策支持,放寬木結構建築法規,提升高層木構造的可行性,並提供補助與獎勵機制;引進木結構建築技術,與學術機構、木材產業合作培育專業人才,推動「國產木材認證」,減少進口依賴;推動「木都學校」、「木構造設計與施工學程」、「台灣木構造中心」,並結合數位技術發展智慧木工業,如CNC機具、雷射雕刻、機器人生產、3D列印等培育新一代的木工藝職人,確保產業傳承。除了修復與活化歷史建築外,推動木構造新建建築,在公共建築、都市更新與住宅建設以實際範例作為推廣與教育;更可以發展木業循環經濟,建立廢木材回收與再利用系統,成為「木業永續循環基地」。
此外,也可以與觀光產業結合,舉辦木業相關節慶活動(如木雕藝術節、木構造建築展覽、嘉義木都博覽會等),發展木業文化體驗(如木業博物館、DIY工藝體驗、木作工坊等),發展木工與職人經濟,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高附加價值產品,吸引遊客與年輕創業者參與,推動嘉義木都品牌化。
近年來,嘉義市以一系列的各種相關推廣與文創計畫獲得很好的成果,許多高品質的旅行社、甚至高級車主活動都以嘉義及阿里山為對象,本期「嘉屋」計畫也是其中之一,感謝王進坤秘書長的協助策劃,希望這些木宅示範案能夠催生木構產品進入房地產市場,啟動新式木宅做為住居生活的選項。嘉義市作為台灣的「木都」,具備獨特的歷史與地理優勢,若能法規鬆綁、技術升級、跨領域及國際合作,結合文化觀光推動,有望成為亞洲木構造建築的示範城市,期許嘉義成為台灣的永續建築與地方創生的典範「木都」。
總監 黃長美
閱讀更多
目錄
7 編輯室手記
8 新聞
國家公園季刊2025春季號好文節選
14 我們與森林的百年之約
黃詩茹
讀者投稿
16 故事空間的記憶與遺忘——以葉石濤的小說為例
徐鉦儒
「嘉屋」木造集居示範設計競圖
論述
21 競圖規範及基地說明
陳正哲
論述
22 要做台灣木造的典範/看嘉義「木都」的實踐
王進坤
訪談
24 嘉義「木都」計畫的起源及挑戰
採訪:王進坤
受訪:許懷群、陳正哲
論述
28 正視推動木構造建築作為邁向2050淨零目標的策略
陳啟仁
論述
34 為何台灣需要木構造?
木構造高層住宅在市場中被實現的關鍵
許浩銘
木造教練團提案
40 都市中的田園 Vertical GARDEN CITY
洪育成,AIA(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考工記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42 生活濃度實驗室
德豐木業× 無名樹設計
43 木洞Woodhole
德豐木業× Arup × 孔維傑
44 城市代謝——木構增生計畫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46 一方涼屋
實式木造+貳壹建築師事務所
48 四十五
擊壤設計 × 台科大木質空間構造研究室
50 代謝派建築2.0
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
本屆得獎作品
首獎
52 構嘉未來——Desig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NALA(美國)+NABUMA Lab(台灣)
森獎
54 柘居計畫
原型建築有限公司╱陳冠帆結構技師╱張家維建築師
林獎
56 森山住居
王昕俞
木獎
58 躍林間
董冠儀
論述
60 「嘉屋」木造集居示範設計競圖
——入圍到決選之審查議論
陳正哲
訪談
62 藉著「嘉屋」計畫來扭轉嘉義市
採訪:王進坤
受訪:許懷群、陳正哲
ta好作品徵集
作品檔案2439
66 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自然構築計畫
初樸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440
76 鼎宇建設森林之星集合住宅
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 CHE FU CHANG ARCHITECTS
作品檔案2441
84 桃園市平鎮一號基地社會住宅
陳章安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442
92 山與霧之家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443
100 共聚之家
黎光樺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444
108 煉光
水相設計有限公司
8 新聞
國家公園季刊2025春季號好文節選
14 我們與森林的百年之約
黃詩茹
讀者投稿
16 故事空間的記憶與遺忘——以葉石濤的小說為例
徐鉦儒
「嘉屋」木造集居示範設計競圖
論述
21 競圖規範及基地說明
陳正哲
論述
22 要做台灣木造的典範/看嘉義「木都」的實踐
王進坤
訪談
24 嘉義「木都」計畫的起源及挑戰
採訪:王進坤
受訪:許懷群、陳正哲
論述
28 正視推動木構造建築作為邁向2050淨零目標的策略
陳啟仁
論述
34 為何台灣需要木構造?
木構造高層住宅在市場中被實現的關鍵
許浩銘
木造教練團提案
40 都市中的田園 Vertical GARDEN CITY
洪育成,AIA(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考工記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42 生活濃度實驗室
德豐木業× 無名樹設計
43 木洞Woodhole
德豐木業× Arup × 孔維傑
44 城市代謝——木構增生計畫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46 一方涼屋
實式木造+貳壹建築師事務所
48 四十五
擊壤設計 × 台科大木質空間構造研究室
50 代謝派建築2.0
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
本屆得獎作品
首獎
52 構嘉未來——Desig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NALA(美國)+NABUMA Lab(台灣)
森獎
54 柘居計畫
原型建築有限公司╱陳冠帆結構技師╱張家維建築師
林獎
56 森山住居
王昕俞
木獎
58 躍林間
董冠儀
論述
60 「嘉屋」木造集居示範設計競圖
——入圍到決選之審查議論
陳正哲
訪談
62 藉著「嘉屋」計畫來扭轉嘉義市
採訪:王進坤
受訪:許懷群、陳正哲
ta好作品徵集
作品檔案2439
66 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自然構築計畫
初樸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440
76 鼎宇建設森林之星集合住宅
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 CHE FU CHANG ARCHITECTS
作品檔案2441
84 桃園市平鎮一號基地社會住宅
陳章安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442
92 山與霧之家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443
100 共聚之家
黎光樺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444
108 煉光
水相設計有限公司
閱讀更多
雜誌簡介
此電子雜誌為PDF格式。
購買提醒:
1.《台灣建築雜誌》為電子雜誌,不會有紙本雜誌寄送。購買前請先免費試閱,了解其閱讀形式。
2. 訂購《台灣建築雜誌》電子雜誌產品,享有 udn 網站會員提供的服務,恕無法享有《台灣建築雜誌》雜誌紙本提供的訂戶服務。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創刊於1995年10月,它忠實地記錄了台灣當前建築設計的整體面貌,一直是業界、學術界及政府相關單位的重要參考資料,堪稱台灣建築界最有影響力的一本雜誌,也是目前在台灣發行量最大的一本建築設計雜誌。《台灣建築》月刊扮演台灣建築暨空間設計發展的見證者,忠實地紀錄台灣當下之整體面貌及創作力。29年的歲月中,不僅是成熟建築人精選作品的匯集地,也為新一代的建築生力軍打造一處發光的舞台。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