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惠活動
系列書
出版資訊
出版日期
2024-10-11
線上出版日期
2024-10-11
ISBN
EISBN
9789570874921(EPUB)
分級
普級
語言
繁體中文
閱讀更多
簡介
★★ 聯經 50 週年特別企劃,50 種跨時代經典說書計畫 ★★
超過40位重量級領讀人,引你重返經典回應當下的疑問
成立於1974年的聯經出版,今年迎接創社五十週年,特別規劃「經典聯聯看」Podcast說書節目,由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副總編輯陳逸華共同主持,精選五十年來,具代表性的五十種作品,每集節目邀請專業領讀人,對談一部跨時代的經典,分享他們與書相遇的時刻、作品的跨時代意義、讀者可以如何閱讀。
聯經 50 經典分成文學、歷史、思想三大類,涵蓋翻譯作品與中文創作,從柏拉圖、康德到馬克思;從莎士比亞、普魯斯特到康拉德;從錢穆、余英時到林毓生;從龍瑛宗、高陽到高行健。這些作品出版至今,不斷再版、也不斷被閱讀。在每一個時代裡,都佔有重要位置,給予讀者一種思考,對他當下的疑問,提供解答、參考,或者產生一種辯論、對話。
第四輯收錄第16集至第20集內容,將節目完整內容編輯成文字,推出E-only原生電子書版。特別收錄名家選讀重要段落,以及3000字試讀內容,邀請不同世代的讀者重返經典。
EP16:《羅馬帝國衰亡史》,領讀人:楊肅献、主持人:林載爵
羅馬帝國的偉大不只在光明面,它晦暗的歷史也成為提點後世的珍貴教材;吉朋整合史料從社會經濟、軍事及與他國關係全方面入手,探究這個文治武功且又壯盛的羅馬帝國究竟為什麼衰亡?全書一共六大卷,內容梳理羅馬一千三百年的歷史軌跡,出版迄今其文學光采與史學成就仍為讀者稱頌。
本集邀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楊肅献,他提及在大學時期修讀世界通史,授課老師將《羅馬帝國衰亡史》,稱為一部文學著作,強調其文筆優雅,但歷史解釋部分乏善可陳。這樣的描述顯然是低估了吉朋的作品,儘管吉朋的學術研究從現代角度來看有很多缺陷,但生活在18世紀的他,建立出的歷史結構,即便到了現代有無數投入古典研究,也沒有人能完全取代他建構的羅馬史。《羅馬帝國衰亡史》全書8,000個註釋,吉朋充分利用註釋來表達思想和觀念,與讀者和史料進行對話。
EP17:《堂吉訶德》,領讀人:張淑英、主持人:涂豐恩
《堂吉訶德》主角堂吉訶德是個沒落的貴族,因痴迷於閱讀騎士小說,在早已沒有騎士的時代自命為游俠騎士,遍遊世界鋤強扶弱,維護正義和公道,實行他所崇信的「騎士道」。作者塞萬提斯歷經貧窮、下獄、創作不被賞識,而後參與戰爭及被俘,總被命運耍弄直至69歲而終。正是這種種經歷,賦予他創作的養分,因此這部小說成為他生命的見證,也是他個人經歷的真實反映。
本集節目邀請專長西班牙文學研究的張淑英教授,她認為以當今觀點來看,一部作品被認為是經典,必先受到同儕的認可,公認這部作品價值高,值得模仿和效法。《堂吉訶德》正是這樣一部經典作品,作為一部寫實主義章回小說,後世作家托爾斯泰和契訶夫曾表示受到《堂吉訶德》的啟發,在創作過程中汲取了靈感,這不僅是對塞萬提斯的致敬,也是對他文學創新性的肯定。當代的學者,如米蘭‧昆德拉以及西班牙語文學研究者,都認為塞萬提斯是小說文類的創始者,顯示了他對文學的深遠影響。
EP18:《希臘羅馬英豪列傳》,領讀人:楊肅献、主持人:林載爵
「傳記之王」蒲魯塔克相信,一個偉大民族經歷考驗,必然留下令後人景仰不已的豐功偉業,古代英雄豪傑的勇氣、智慧、剛毅和仁慈所留下的事蹟,不能讓它就此湮滅無蹤。因此以篇幅龐大的文字描繪帶領我們見證古希臘羅馬的雄偉和光榮,體驗城邦的興衰和人事的滄桑。
在經典傳世之作──《希臘羅馬英豪列傳》中,蒲魯塔克描寫人物時,不但生動描述了外表,更細膩的掌握其內心活動,呈現出每個人物的特殊性,所以傳記就有了吸引力。在為希臘羅馬人作傳時,每章幾乎都取一位希臘時代與羅馬時代的人物互相對照,先分別細訴平生事蹟和成敗得失,最後總結個人意見綜合評述兩個人物。以此突顯傳主特質和風格,更增加了閱讀希臘羅馬史料的不同切角,增添了趣味性。
EP19:《莎士比亞四大悲劇》,領讀人:何一梵、主持人:涂豐恩
《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和《馬克白》並稱為「四大悲劇」,是戲劇之王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品,更是認識西方文化的敲門磚。聯經版由潛心研究莎士比亞的著名教授、詩人孫大雨先生所翻譯。孫先生特別著重解釋劇本文字的深層意義,並給出譯者視角的解讀,若說閱讀是作者與讀者間的對話,那閱覽孫先生的譯本,就如同參與一場三方對談,為閱讀增添許多趣味性。
本集節目邀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何一梵擔任領讀人,他坦言年輕時候排斥莎士比亞,因為老師們總灌輸莎翁是偉大的文學家,作品被譽為文學經典。生怕被「偉大」、「經典」限制了思考,甚至將莎士比亞視為附庸風雅、裝模作樣和虛榮心的代名詞。直到從戲劇角度重新接觸莎士比亞,進而理解莎士比亞。除了劇本本身,時代、舞台與觀眾的關係,以及劇場與社會的互動,都和今天臺灣所熟悉的面貌截然不同。正是這些差異激發了何一梵對莎士比亞的興趣與好奇,進而成為一位研究者。
莎士比亞的劇本原本是為了讓演員在舞台上向觀眾表演而作,本質上是針對觀眾,而非讀者。但在莎士比亞去世後七年,1623年,由當年劇團的兩位同事首次將劇本彙集出版。這一出版標誌著莎士比亞從一位專注於舞台的劇作家,轉變為擁有大量讀者的文學作家。讓莎士比亞的作品能夠更快速地傳播,並到達更廣泛的地方。
EP20:《荷馬史詩》,領讀人:江蘭貞、主持人:涂豐恩
荷馬史詩是由古希臘盲眼詩人荷馬創作,包含兩部作品:《伊利亞圍城記》和《奧德修斯返國記》。荷馬通過豐富的故事情節和生動的角色描寫,探索人性與生命緊密相關的主題,更成為理解古希臘文化、哲學和信仰的重要資料。荷馬史詩在文學、藝術和思想上,對後世都有深遠的影響。
在古希臘時代,故事和詩歌是通過口頭表達的,詩人會依據格律的創作技巧向眾人表演故事情節。古希臘人認為盲眼代表智者,因為失去視覺之後,這些人往往能以另一種方式「看見」事物的本質,更能洞察深刻的真理。在荷馬史詩中,神祇與平民一樣有感情與慾望,會因為情緒嫉妒,更會因為敵意發生衝突,神祇與人類也可以通婚,生下半人半神的英雄。例如《伊利亞圍城記》中,即是由於三位女神的私慾爭搶引發戰爭,故事主角阿基里斯則是人類國王與海洋女神之子。如此描寫出神祇的人性特徵及感情糾葛,甚至會因為個人情感恩怨影響人類命運,這樣的矛盾也反映出古希臘人對於神權與命運力量的複雜理解。
本書特色
50種經典作品:文學、歷史、思想三大類,涵蓋翻譯作品與中文創作。
40位名家領讀:由各領域專家、學者、作者,專業解讀經典。
4位主題人專業提問:由聯經出版發行人、總編輯、副總編輯,《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共同主持。
經典精讀與試讀:由領讀人精選300-500字重要段落精讀,另選3000字試讀內容。
有聲內容同步聽:各集內容另附有聲內容,可同步至《經典聯聯看》Podcast頻道線上收聽。
超過40位重量級領讀人,引你重返經典回應當下的疑問
成立於1974年的聯經出版,今年迎接創社五十週年,特別規劃「經典聯聯看」Podcast說書節目,由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副總編輯陳逸華共同主持,精選五十年來,具代表性的五十種作品,每集節目邀請專業領讀人,對談一部跨時代的經典,分享他們與書相遇的時刻、作品的跨時代意義、讀者可以如何閱讀。
聯經 50 經典分成文學、歷史、思想三大類,涵蓋翻譯作品與中文創作,從柏拉圖、康德到馬克思;從莎士比亞、普魯斯特到康拉德;從錢穆、余英時到林毓生;從龍瑛宗、高陽到高行健。這些作品出版至今,不斷再版、也不斷被閱讀。在每一個時代裡,都佔有重要位置,給予讀者一種思考,對他當下的疑問,提供解答、參考,或者產生一種辯論、對話。
第四輯收錄第16集至第20集內容,將節目完整內容編輯成文字,推出E-only原生電子書版。特別收錄名家選讀重要段落,以及3000字試讀內容,邀請不同世代的讀者重返經典。
EP16:《羅馬帝國衰亡史》,領讀人:楊肅献、主持人:林載爵
羅馬帝國的偉大不只在光明面,它晦暗的歷史也成為提點後世的珍貴教材;吉朋整合史料從社會經濟、軍事及與他國關係全方面入手,探究這個文治武功且又壯盛的羅馬帝國究竟為什麼衰亡?全書一共六大卷,內容梳理羅馬一千三百年的歷史軌跡,出版迄今其文學光采與史學成就仍為讀者稱頌。
本集邀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楊肅献,他提及在大學時期修讀世界通史,授課老師將《羅馬帝國衰亡史》,稱為一部文學著作,強調其文筆優雅,但歷史解釋部分乏善可陳。這樣的描述顯然是低估了吉朋的作品,儘管吉朋的學術研究從現代角度來看有很多缺陷,但生活在18世紀的他,建立出的歷史結構,即便到了現代有無數投入古典研究,也沒有人能完全取代他建構的羅馬史。《羅馬帝國衰亡史》全書8,000個註釋,吉朋充分利用註釋來表達思想和觀念,與讀者和史料進行對話。
EP17:《堂吉訶德》,領讀人:張淑英、主持人:涂豐恩
《堂吉訶德》主角堂吉訶德是個沒落的貴族,因痴迷於閱讀騎士小說,在早已沒有騎士的時代自命為游俠騎士,遍遊世界鋤強扶弱,維護正義和公道,實行他所崇信的「騎士道」。作者塞萬提斯歷經貧窮、下獄、創作不被賞識,而後參與戰爭及被俘,總被命運耍弄直至69歲而終。正是這種種經歷,賦予他創作的養分,因此這部小說成為他生命的見證,也是他個人經歷的真實反映。
本集節目邀請專長西班牙文學研究的張淑英教授,她認為以當今觀點來看,一部作品被認為是經典,必先受到同儕的認可,公認這部作品價值高,值得模仿和效法。《堂吉訶德》正是這樣一部經典作品,作為一部寫實主義章回小說,後世作家托爾斯泰和契訶夫曾表示受到《堂吉訶德》的啟發,在創作過程中汲取了靈感,這不僅是對塞萬提斯的致敬,也是對他文學創新性的肯定。當代的學者,如米蘭‧昆德拉以及西班牙語文學研究者,都認為塞萬提斯是小說文類的創始者,顯示了他對文學的深遠影響。
EP18:《希臘羅馬英豪列傳》,領讀人:楊肅献、主持人:林載爵
「傳記之王」蒲魯塔克相信,一個偉大民族經歷考驗,必然留下令後人景仰不已的豐功偉業,古代英雄豪傑的勇氣、智慧、剛毅和仁慈所留下的事蹟,不能讓它就此湮滅無蹤。因此以篇幅龐大的文字描繪帶領我們見證古希臘羅馬的雄偉和光榮,體驗城邦的興衰和人事的滄桑。
在經典傳世之作──《希臘羅馬英豪列傳》中,蒲魯塔克描寫人物時,不但生動描述了外表,更細膩的掌握其內心活動,呈現出每個人物的特殊性,所以傳記就有了吸引力。在為希臘羅馬人作傳時,每章幾乎都取一位希臘時代與羅馬時代的人物互相對照,先分別細訴平生事蹟和成敗得失,最後總結個人意見綜合評述兩個人物。以此突顯傳主特質和風格,更增加了閱讀希臘羅馬史料的不同切角,增添了趣味性。
EP19:《莎士比亞四大悲劇》,領讀人:何一梵、主持人:涂豐恩
《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和《馬克白》並稱為「四大悲劇」,是戲劇之王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品,更是認識西方文化的敲門磚。聯經版由潛心研究莎士比亞的著名教授、詩人孫大雨先生所翻譯。孫先生特別著重解釋劇本文字的深層意義,並給出譯者視角的解讀,若說閱讀是作者與讀者間的對話,那閱覽孫先生的譯本,就如同參與一場三方對談,為閱讀增添許多趣味性。
本集節目邀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何一梵擔任領讀人,他坦言年輕時候排斥莎士比亞,因為老師們總灌輸莎翁是偉大的文學家,作品被譽為文學經典。生怕被「偉大」、「經典」限制了思考,甚至將莎士比亞視為附庸風雅、裝模作樣和虛榮心的代名詞。直到從戲劇角度重新接觸莎士比亞,進而理解莎士比亞。除了劇本本身,時代、舞台與觀眾的關係,以及劇場與社會的互動,都和今天臺灣所熟悉的面貌截然不同。正是這些差異激發了何一梵對莎士比亞的興趣與好奇,進而成為一位研究者。
莎士比亞的劇本原本是為了讓演員在舞台上向觀眾表演而作,本質上是針對觀眾,而非讀者。但在莎士比亞去世後七年,1623年,由當年劇團的兩位同事首次將劇本彙集出版。這一出版標誌著莎士比亞從一位專注於舞台的劇作家,轉變為擁有大量讀者的文學作家。讓莎士比亞的作品能夠更快速地傳播,並到達更廣泛的地方。
EP20:《荷馬史詩》,領讀人:江蘭貞、主持人:涂豐恩
荷馬史詩是由古希臘盲眼詩人荷馬創作,包含兩部作品:《伊利亞圍城記》和《奧德修斯返國記》。荷馬通過豐富的故事情節和生動的角色描寫,探索人性與生命緊密相關的主題,更成為理解古希臘文化、哲學和信仰的重要資料。荷馬史詩在文學、藝術和思想上,對後世都有深遠的影響。
在古希臘時代,故事和詩歌是通過口頭表達的,詩人會依據格律的創作技巧向眾人表演故事情節。古希臘人認為盲眼代表智者,因為失去視覺之後,這些人往往能以另一種方式「看見」事物的本質,更能洞察深刻的真理。在荷馬史詩中,神祇與平民一樣有感情與慾望,會因為情緒嫉妒,更會因為敵意發生衝突,神祇與人類也可以通婚,生下半人半神的英雄。例如《伊利亞圍城記》中,即是由於三位女神的私慾爭搶引發戰爭,故事主角阿基里斯則是人類國王與海洋女神之子。如此描寫出神祇的人性特徵及感情糾葛,甚至會因為個人情感恩怨影響人類命運,這樣的矛盾也反映出古希臘人對於神權與命運力量的複雜理解。
本書特色
50種經典作品:文學、歷史、思想三大類,涵蓋翻譯作品與中文創作。
40位名家領讀:由各領域專家、學者、作者,專業解讀經典。
4位主題人專業提問:由聯經出版發行人、總編輯、副總編輯,《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共同主持。
經典精讀與試讀:由領讀人精選300-500字重要段落精讀,另選3000字試讀內容。
有聲內容同步聽:各集內容另附有聲內容,可同步至《經典聯聯看》Podcast頻道線上收聽。
閱讀更多
作者
【節目主持人】
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曾任《歷史月刊》總編輯,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在擔任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期間因在台推廣法國文學並促進台法之間的文化交流,受法國政府頒贈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的騎士勳位。獲得金石堂書店年度出版風雲人物(2010),金鼎獎圖書類特別貢獻獎(2012)。
研究專長以日據時期臺灣文學與中、西近代思想史為主。在出版領域,致力於人文與社會科學圖書,將出版作為開展視野與國際文化合作的窗口,推動彼此文化及思想的交流。近年來致力於東亞出版圈的聯繫與交流,與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香港、冲繩等六地出版人共組「東亞出版人會議」(East Asia Publishers Conference),展開交流與合作計畫。
王聰威
小說家,一九七二年生,臺大哲學系、臺大藝術史研究所畢業。曾獲巫永福文學獎、中時開卷十大好書獎、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選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臺灣文學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臺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
雜誌人,現任《聯合文學》雜誌事業群副總經理兼總編輯。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聯合文學》雜誌在其主導的改版後,於二○一六年首次榮獲金鼎獎年度雜誌大獎與最佳人文藝術類雜誌獎,二○一七年榮獲金鼎獎「雜誌類個人獎:設計獎」(視覺設計指導陳怡絜)。
著有長篇小說《生之靜物》(日文版《ここにいる》)、《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中短篇小說集《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散文故事集、《編輯樣Ⅱ:會編雜誌,就會創意提案》《編輯樣》、《作家日常》、《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詩集《微小記號》等。
涂豐恩
聯經出版總編輯、故事 StoryStudio 創辦人。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歷史所。2014年創立「故事 StoryStudio」網站,曾任職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著有《大人的日本史》、《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等。
陳逸華
聯經出版副總編輯。曾任九歌出版社編輯、總書記二手書店店長。嗜書者,過去曾於舊書店服務。曾任台灣首場「舊書珍品鑑定會」鑑定者、台北文學季文學書塾系列講座講者等。執編書籍曾獲Openbook好書獎、台北書展大獎、香港書獎、金鼎獎等。
【經典領讀人】
楊肅献
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中國近代史組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人、《新史學》雜誌主編、《台大歷史學報》雜誌主編、九五歷史課綱小組委員、九八歷史課綱小組委員。研究領域為英國近代史、歐洲近代史、啟蒙運動史、法國大革命史。
張淑英
臺大外文系教授。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文學博士,二○一六年膺選西班牙皇家學院外籍院士。現任臺北醫學大學臨醫所教授兼副校長,曾任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臺灣大學國際事務處國際長兼科技部全球事務與科學發展中心(GASE)主任、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校長室特別顧問、清華大學「閩南-西班牙辭典手稿&文獻」跨國團隊、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兼任教授、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暨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學術專長為當代拉丁美洲、西班牙文學,翻譯研究,西語作品中譯二十本,中詩西譯北島的《零度以上的風景》。
何一梵
英國亞伯威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Aberystwyth, Wales)戲劇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專長是西方戲劇史,特別集中研究古希臘戲劇,英國文藝復興戲劇,與現代戲劇三個階段,以及戲劇構作(dramaturgy)。著有《劇場敘事學:劇本分析的七個命題》(揚智,2018),《莎士比亞不做的事》(遠流,2016),審譯《青春就是要讀莎士比亞》》(遠流,2016)一書, 並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江蘭貞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希臘神話與哲學、生命教育、生死學。
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曾任《歷史月刊》總編輯,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在擔任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期間因在台推廣法國文學並促進台法之間的文化交流,受法國政府頒贈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的騎士勳位。獲得金石堂書店年度出版風雲人物(2010),金鼎獎圖書類特別貢獻獎(2012)。
研究專長以日據時期臺灣文學與中、西近代思想史為主。在出版領域,致力於人文與社會科學圖書,將出版作為開展視野與國際文化合作的窗口,推動彼此文化及思想的交流。近年來致力於東亞出版圈的聯繫與交流,與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香港、冲繩等六地出版人共組「東亞出版人會議」(East Asia Publishers Conference),展開交流與合作計畫。
王聰威
小說家,一九七二年生,臺大哲學系、臺大藝術史研究所畢業。曾獲巫永福文學獎、中時開卷十大好書獎、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選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臺灣文學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臺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
雜誌人,現任《聯合文學》雜誌事業群副總經理兼總編輯。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聯合文學》雜誌在其主導的改版後,於二○一六年首次榮獲金鼎獎年度雜誌大獎與最佳人文藝術類雜誌獎,二○一七年榮獲金鼎獎「雜誌類個人獎:設計獎」(視覺設計指導陳怡絜)。
著有長篇小說《生之靜物》(日文版《ここにいる》)、《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中短篇小說集《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散文故事集、《編輯樣Ⅱ:會編雜誌,就會創意提案》《編輯樣》、《作家日常》、《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詩集《微小記號》等。
涂豐恩
聯經出版總編輯、故事 StoryStudio 創辦人。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歷史所。2014年創立「故事 StoryStudio」網站,曾任職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著有《大人的日本史》、《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等。
陳逸華
聯經出版副總編輯。曾任九歌出版社編輯、總書記二手書店店長。嗜書者,過去曾於舊書店服務。曾任台灣首場「舊書珍品鑑定會」鑑定者、台北文學季文學書塾系列講座講者等。執編書籍曾獲Openbook好書獎、台北書展大獎、香港書獎、金鼎獎等。
【經典領讀人】
楊肅献
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中國近代史組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人、《新史學》雜誌主編、《台大歷史學報》雜誌主編、九五歷史課綱小組委員、九八歷史課綱小組委員。研究領域為英國近代史、歐洲近代史、啟蒙運動史、法國大革命史。
張淑英
臺大外文系教授。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文學博士,二○一六年膺選西班牙皇家學院外籍院士。現任臺北醫學大學臨醫所教授兼副校長,曾任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臺灣大學國際事務處國際長兼科技部全球事務與科學發展中心(GASE)主任、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校長室特別顧問、清華大學「閩南-西班牙辭典手稿&文獻」跨國團隊、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兼任教授、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暨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學術專長為當代拉丁美洲、西班牙文學,翻譯研究,西語作品中譯二十本,中詩西譯北島的《零度以上的風景》。
何一梵
英國亞伯威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Aberystwyth, Wales)戲劇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專長是西方戲劇史,特別集中研究古希臘戲劇,英國文藝復興戲劇,與現代戲劇三個階段,以及戲劇構作(dramaturgy)。著有《劇場敘事學:劇本分析的七個命題》(揚智,2018),《莎士比亞不做的事》(遠流,2016),審譯《青春就是要讀莎士比亞》》(遠流,2016)一書, 並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江蘭貞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希臘神話與哲學、生命教育、生死學。
閱讀更多
目錄
EP16:《羅馬帝國衰亡史》:以史學家的一支筆,洞見羅馬傳奇的興起與衰亡。
EP17:《堂吉訶德》——壞天氣也要有好心情,塞萬提斯藉小說反映現實人生
EP18:《希臘羅馬英豪列傳》:以一部龐大的列傳,彰顯文藝復興推崇致甚的人物美德。
EP19:《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以戲劇形式,呈現真實的生命苦難及複雜人性。
EP20:《荷馬史詩》:經典的永恆魅力,在於揭示了人性的不同面貌及相似的生命課題。
EP17:《堂吉訶德》——壞天氣也要有好心情,塞萬提斯藉小說反映現實人生
EP18:《希臘羅馬英豪列傳》:以一部龐大的列傳,彰顯文藝復興推崇致甚的人物美德。
EP19:《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以戲劇形式,呈現真實的生命苦難及複雜人性。
EP20:《荷馬史詩》:經典的永恆魅力,在於揭示了人性的不同面貌及相似的生命課題。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