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台灣
11-12月號/2020第54期
所有期數30
所有期數
出版資訊
出版日期
2020-11-01
線上出版日期
2020-11-05
分級
普級
語言
繁體中文
閱讀更多
本期介紹
浪湧晴江雪
浪涌晴江雪,風飜晚照霞;
醉憶山中味,渾忘是貴家。
距今八百多年前,南宋文人林洪在其著作《山家清供》中回憶自己吃火鍋的經驗,並為其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撥霞供」:拿著片薄彷彿晚霞顏色的肉片,在翻騰如浪湧的鍋中撥兩下涮熟。只是林洪第一次提及,涮的是在山中剛獵到的野兔肉;不過他又補充:「豬羊皆可作」。
火鍋這樣豐儉由人的烹調方式,八百年年來歷久不衰,於今尤盛,只是林洪當年涮的是兔肉,如今在台灣,高檔海鮮、日本和牛,都可見於鍋中。台灣街頭林立的各式火鍋店,無論春夏秋冬,每到吃飯時間總是滿座。有論者以為,火鍋滿足了較少下廚的現代人「烹調煮食」的欲望或願望;也有論者以為,街頭之所以火鍋店林立,是因為火鍋不需要太多烹飪專業,全都交給客人,因此可儉省不少成本。
但事情或許沒有這麼簡單。
這期的【特別企劃】就是要找出「火鍋的專業」。精品火鍋但馬家涮涮鍋,老闆林命群問:「我們要怎麼定義火鍋?」這個簡單的問題卻不好答。對於在生活中似乎已如呼吸般存在的火鍋飲食方式,頂多會因為珍稀高檔食材而眼睛為之一亮,或為滿鍋生猛海鮮而自嘲吃的是「痛風鍋」。但馬家涮涮鍋卻從鍋中水開始講究。
台南阿裕牛肉涮涮鍋的高湯,每天要用200斤牛腩加上牛筋、牛骨、牛尾、大量蔬果。因政治新聞而爆紅的高雄汕頭泉成火鍋的扁魚湯與沙茶香,是其細膩的基調。詹記麻辣鍋為了讓鴨血口感軟嫩多汁,甚至研發將鴨血滷後冷卻的機器。
今年《料理‧台灣》年度飲食趨勢論壇,邀請台北晶華酒店晶華軒的中餐廚藝總監鄔海明與蘭餐廳主廚李信男,從粵菜與西餐的角度分析廚房裡的海味知識。李信男主廚提到,秋天吃蟹,大家都知道,但,「今年的哪一種蟹在哪個時間點,品質達到最高點」則是一個專業料理人必須掌握的。鄔海明師傅則從掏洗鮮蠔開始,說明如何製作蠔油,鉅細靡遺令聽者神往。
藏在細節裡的不只魔鬼,還有極海量的知識。
浪涌晴江雪,風飜晚照霞;
醉憶山中味,渾忘是貴家。
距今八百多年前,南宋文人林洪在其著作《山家清供》中回憶自己吃火鍋的經驗,並為其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撥霞供」:拿著片薄彷彿晚霞顏色的肉片,在翻騰如浪湧的鍋中撥兩下涮熟。只是林洪第一次提及,涮的是在山中剛獵到的野兔肉;不過他又補充:「豬羊皆可作」。
火鍋這樣豐儉由人的烹調方式,八百年年來歷久不衰,於今尤盛,只是林洪當年涮的是兔肉,如今在台灣,高檔海鮮、日本和牛,都可見於鍋中。台灣街頭林立的各式火鍋店,無論春夏秋冬,每到吃飯時間總是滿座。有論者以為,火鍋滿足了較少下廚的現代人「烹調煮食」的欲望或願望;也有論者以為,街頭之所以火鍋店林立,是因為火鍋不需要太多烹飪專業,全都交給客人,因此可儉省不少成本。
但事情或許沒有這麼簡單。
這期的【特別企劃】就是要找出「火鍋的專業」。精品火鍋但馬家涮涮鍋,老闆林命群問:「我們要怎麼定義火鍋?」這個簡單的問題卻不好答。對於在生活中似乎已如呼吸般存在的火鍋飲食方式,頂多會因為珍稀高檔食材而眼睛為之一亮,或為滿鍋生猛海鮮而自嘲吃的是「痛風鍋」。但馬家涮涮鍋卻從鍋中水開始講究。
台南阿裕牛肉涮涮鍋的高湯,每天要用200斤牛腩加上牛筋、牛骨、牛尾、大量蔬果。因政治新聞而爆紅的高雄汕頭泉成火鍋的扁魚湯與沙茶香,是其細膩的基調。詹記麻辣鍋為了讓鴨血口感軟嫩多汁,甚至研發將鴨血滷後冷卻的機器。
今年《料理‧台灣》年度飲食趨勢論壇,邀請台北晶華酒店晶華軒的中餐廚藝總監鄔海明與蘭餐廳主廚李信男,從粵菜與西餐的角度分析廚房裡的海味知識。李信男主廚提到,秋天吃蟹,大家都知道,但,「今年的哪一種蟹在哪個時間點,品質達到最高點」則是一個專業料理人必須掌握的。鄔海明師傅則從掏洗鮮蠔開始,說明如何製作蠔油,鉅細靡遺令聽者神往。
藏在細節裡的不只魔鬼,還有極海量的知識。
閱讀更多
目錄
閱讀更多
雜誌簡介
此電子雜誌為PDF格式。
購買提醒:
1.《料理.台灣》為電子雜誌,不會有紙本雜誌寄送。購買前請先免費試閱,了解其閱讀形式。
2. 訂購《料理.台灣》電子雜誌產品,享有 udn 網站會員提供的服務,恕無法享有《料理.台灣》雜誌紙本提供的訂戶服務。
《料理.台灣》雙月刊由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自2012年發行,每年1、3、5、7、9、11月出刊,一年共6期。是一本涵概餐飲趨勢、專業知識、教育文化的專業雜誌,為餐飲人士交流平台。
主要讀者以餐飲業之經營者、廚師,以及大專院校之餐飲科系教師、學生等對飲食有興趣的相關人士為主,為國內餐飲界提供一份專業人士必看的前瞻性雜誌,並提供即時、深入、有價值的餐飲相關報導。創刊至今歷經餐飲業蓬勃發展、新興社群媒體崛起,飲食成為炙手可熱話題,也增加許多對飲食有興趣的大眾讀者。內容多元涵蓋廣闊,適合所有對台灣文化、餐飲新知有興趣的讀者翻閱。
秉持基金會推廣飲食文化,《料理.台灣》持續紀錄飲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個人專欄」透過企業家、社會與人類學者、資深美食記者討論飲食議題。第二部份注入文化元素,〈風土識食〉、〈地方滋味踏查〉、〈飲食書寫〉專欄走入更深層食物文化、教育與永續,重新梳理台灣在地觀點的飲食敘事。第三部份〈職人細語〉、〈餐飲市場〉、〈舌尖設計學〉、〈打造餐飲人氣店〉、〈文食飲像〉,從廚師職涯到挑選食材、行銷活動或餐飲進修,與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等,精準拿捏未來市場動態。並同時利用出版品結合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積極舉辦各類活動,以期讓更多大眾知道,達到飲食文化資源互動與整合目的。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