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 琅琅悅讀

活動專區 馬伯庸最新小說《筆靈》上市 作者系列電子書展85折起	《誰說農業不賺錢?》限時優惠單書85折 寶瓶文化《無肉之歡》雙書85折


取消 確認

News
【儲備善終知識最佳讀本:《斷食善終1-4》套書】:《斷食善終》+《有一種愛是放手》+《如何好好告別生命》+《走在推廣善終的路上》
  • 優惠組合

【儲備善終知識最佳讀本:《斷食善終1-4》套書】:《斷食善終》+《有一種愛是放手》+《如何好好告別生命》+《走在推廣善終的路上》

優惠組合 NT$ 1197
NT$ 1197
優惠組合 NT$ 1197
NT$ 1197

組合商品內容

簡介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當親耳聽見母親說:「如果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
該如何抉擇?
面對「送母遠行」的生死之約,最後一段旅程該如何陪伴;
當生命僅餘痛苦,人們是否有自主善終的權利!

行醫超過四十年的畢柳鶯醫師,親耳聽母親說:當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

母親家族有小腦萎縮症病史,這是一種小腦退化的遺傳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藥物。二○二○年冬天,畢柳鶯帶著行李,從台中自宅前往一小時車程的台北娘家,赴一個最遙遠的生死之約。六十五歲的她,展開行醫以來最奇幻的一趟旅程──陪伴八十三歲的母親斷食,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這是母親教導她的最後一堂生死課。

現代社會有許多意外、疾病以及醫療的介入造成越來越多的人失去意識、重度癱瘓、依賴維生系統而沒有意義的歹活著。當生命僅餘痛苦,不再有樂趣,且造成家人和社會的重大負擔時,人們是否有自主善終的權利?

畢醫師說:死亡的過程也是醫療的一部分。
書寫此書的目的,是分享母親積極面對疾病的樂觀與毅力、豁達面對死亡的勇氣與智慧、斷食善終的過程以及家人支持的重要。斷食善終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凸顯尊嚴善終法立法的迫切性。……希望喚起更多民眾的注意,平時就討論死亡議題,為善終作準備。並督促政府以及醫界順應民意及世界潮流,通過尊嚴善終法案,讓台灣成為更具有人道自由的國家。

全書從畢柳鶯醫師母親的身世、母親家族遺傳的小腦萎縮症,到母親如何勇敢面對死亡;也從如何幫助母親斷食想法的由來、陪伴母親斷食善終的歷程,到探討台灣現階段有關善終議題的現況以及可以再努力的空間。畢醫師將這些歷程與思考,一段段特殊的學習經驗,以醫者和女兒纖細的觀察,娓娓道來……除了有感性的故事,更有理性的探討。

讓我們不只是讀一個感人的故事而已;從此刻起,讓我們一起為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尊嚴,慎重思考,並且付諸行動。


●《有一種愛是放手——《斷食善終》2》

善終並非遙不可及,條件是必須有所準備
第一手個案接觸經驗,最圓滿的生命自主實踐
拒絕無效醫療,傳達在宅善終、臨終照顧知識
期待走向善終的讀者最佳指引參考


摯親的死亡,其實是在教導我們怎麼活,也教導我們如何善終。
生命的最後一哩路,如何善終?

畢柳鶯醫師出版了《斷食善終》之後,接到許多尋求她協助的個案,經常被問到,家裡的長輩害怕死亡,他們自己也害怕死亡,雖然有在家善終的想法,但是不知臨終時會有什麼痛苦,要如何照顧?也常有人詢問:哪些人適合斷食往生?斷食往生是餓死嗎?斷食往生是不是自殺?斷食往生合法嗎?斷食往生是否符合醫學倫理……

在接觸了許多個案及協助經驗之後,畢醫師深有感觸,動筆完成了這本兼顧台灣醫療現況思辨與如何自主善終經驗分享的珍貴讀本。

全書從台灣現代醫療的進程、全民健保的利與弊談起,探討無效醫療,醫病關係,斷食往生的法律與倫理問題;並有協助家屬陪伴老衰重症者斷食往生的經驗分享,包括執行細節、可能面對的疑問與困境、家屬的心情糾結與轉折、臨終靈性照顧到病人安詳往生的過程等,更援引許多國內外案例與先進作法,作為參照,對想要了解死亡,正確看待死亡的讀者,深有助益;書末並有陪伴斷食的家人感人的心聲,充滿生命共感價值。

畢醫師呼籲,我們要勇敢拒絕無效醫療,打破對死亡的禁忌;重拾失傳已久、照顧生命末期病人的知識與能力的「死亡識能」。不管是病人本身,或者是家屬,這一堂生命終點前的「生死課」,我們要學習做好「放手的抉擇」,找到「生命自主決定的善終權」。


●《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斷食善終》3》

自主善終最詳實的指引手冊
個案故事,案例分析,執行步驟,觀念釐清

它將幫助我們——
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如何好好告別生命
面對家人的逝去,如何重啟新的人生

人生不是只有生與死的二元分法,還有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生命的意義何在?生活的品質如何?畢醫師在接觸了大量需要協助的病人及家屬後,發現台灣需要一本有關「如何善終更詳實的指引手冊」,因此動筆完成此書。

本書以一百九十個案例的臨床經驗,首先詳述兩個醫療死與十六個斷食往生案例的「全程經歷」,每個案例故事之後,有畢醫師針對該案例的「個案分析」,幫助我們從中理解應該有的應對與思索;接著說明哪些病人適合或不適合斷食往生;然後詳述斷食往生的每個步驟;最後說明居家安寧、在宅醫療團隊和家屬的重要角色,並呼籲各界(包括病人、病人家屬、醫療相關機構、政府相關部門……),大家一起來寫歷史,為台灣的善終權作努力。

經由書中的案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病人及家屬在進行斷食自主善終的過程中——不管是自我心理的建設,與家人協調的共識,尋找可提供協助的單位,或者與醫護人員的爭取溝通……從焦慮、無所適從,到完滿。不僅當事人學習了一堂生命尊嚴的生死課,也讓我們增長了對臨終照顧的知識與能力,對死亡有了更健康的認知。

畢醫師說:因為這些菩薩,我曾經走過大街小巷,進入他們的家庭空間,感受親人之間的深情大愛,接到他們充滿感恩的安詳往生回報。感恩病人、照顧者、家屬、安寧緩和及居家醫療團隊,大家共同的努力,讓死亡成為柏拉圖所說的「至善」。


●《走在推廣善終的路上——《斷食善終》4》

「生命權」誠可貴,「死亡權」要捍衛;
醫院是治療疾病的地方,不是死亡的地方

善終不一定要斷食,但有些人沒有斷食就無法善終!
怎麼做才符合人道?才是以病人為中心?

觀念釋疑,問題思辨;儲備善終知識的最佳讀本

畢醫師的著作,帶領我們從不同角度站在生命終點前的十字路口,提醒人們應及早思考自己的「善終」安排。——楊斯棓(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什麼情況「只有斷食才能善終」?斷食往生是自殺或者殺人嗎?
「不想吃」、「吃不下」是可以的嗎?
推廣斷食自然善終侵害了誰的利益?「倫理」與「法律」孰重……

推廣「隨順斷食.自然善終」的志工醫師畢柳鶯,在她母親斷食往生後的五年間,閱讀了近百本國內外探討死亡、靈魂與臨終照護的書籍,這些書對她有著深厚的啟發,她在本書中擇要介紹,讓我們看到國內外善終死亡權的發展、爭取歷程。

本書以畢醫師走入推廣善終運動這幾年的經驗為軸線,除了分享國內外善終先行者的創見、他(她)們遇到的阻力與助力外,畢醫師也把自己出版三本有關斷食善終的書後,所遇到的貴人幫助、衍生問題、醫界框架、病人或家屬的迷思等,作完整的闡述與思辨。

「畢醫師的經驗」已不只是她自己的經驗,而是足以作為有需要或想理解「死亡善終權」的讀者,極重要的參考。

經由這本書,讓我們知道,台灣走在爭取善終權這條路上,目前有哪些情況;當遇到這些問題時,可以怎麼因應,以及未來的路應該如何繼續走下去……

在政策法規還不夠完善、醫療體系仍存有某些框架的現在台灣,民眾想要善終,仍要靠平時多儲備相關的醫學與法律知識,才能爭取自身的權益。

這本書,將會是幫助我們增長善終知識、提升醫學識能的必備好書。
閱讀更多

更多推薦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