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 琅琅悅讀

活動專區 愛貓提案單本85折 寶瓶文化《冒牌獨立》推薦雙書85折 尖端出版  每月精選推薦(6月)


取消 確認

從物性看飲食

從物性看飲食

集  數
13集
總 長 度
3 小時36 分鐘42 秒
分  類
健康養生
上 架 日
2020/04/01
紫林齋主
主講人 - 紫林齋主
紫林書院校長
紫林中醫創辦人
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專家委員
NT$ 224
NT$ 350
加入購物車
注意事項:
購買後欲收聽,請下載 一刻鯨選App 享受更完整地收聽體驗(如:看文稿、下載音頻於離線播放)。網站僅提供試聽與購買。
音頻列表
課程簡介
  • 01發刊詞:從物性看飲食

    試聽
    09:58
  • 02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使用兩千年前就存在的知識?

    試聽
    13:29
  • 03為什麼要說「藥食同源」?

    16:31
  • 04為什麼要說「以形補形」?

    18:49
  • 05為什麼吃食物前不先看營養素而是看物性?

    17:06
  • 06為什麼太極米漿粥可以適合所有體質使用?

    17:25
  • 07為什麼米、麵是我們必須每日大量攝取的主食?

    17:05
  • 08為什麼要多肉、蛋而少蔬果?

    19:11
  • 09為什麼動物油比植物油好?

    19:21
  • 10為什麼同樣有咖啡因,喝茶比喝咖啡好?

    16:52
  • 11為什麼多吃鹽反而較能退水腫?

    15:34
  • 12為什麼多吃蔗糖對孩子、對用腦多的人比較好?

    17:38
  • 13為什麼要求「食必天然」?

    17:43

白米、小麥、豬肉、雞肉、蛋、大豆、茶、鹽、糖、蜂蜜……你可曾經想像過:這些平日常見、隨處可買的食材,居然是助你調養身體、找回健康的契機?

既然人有人性,食物當然也有屬於自己的個性,那便是所謂「物性」。這並不單純是近代中醫的性味歸經,更不像西方醫學只看氮氫氧碳、鈣磷鈉鉀。這一套論述還原了兩千年前中醫古藉的寫作精神,重現醫家依循著食材本身的生命特徵,研究出:將他們吃下去以後,對我們人體會產生怎麼樣的反應。

課程講師紫林齋主,多年來深入鑽研《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古籍,瞭解到古人智慧的保護傘,依然有機會在現代發揮功效,照顧我們。透過多年經驗累積,運用邏輯思維的理解整合,終於完成「物性飲食」的概念,用現代語言重新表述中醫經典的精神。

在這個課程裡,精心提出了「十二個為什麼」的疑問,期望用最快速且易懂的方式,與你分享千年不變的飲食保健養生祕訣!

分集內容

01:發刊詞:從物性看飲食

  • 為什麼要談物性?認識與掌握的契機

02: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使用兩千年前就存在的知識?

  • 只要人體結構沒有改變,物性仍是最好的食材認知法

03:為什麼要說「藥食同源」?

  • 中醫的食藥不分家理論以及提升胃氣指南

04:為什麼要說「以形補形」?

  • 從數學與陰陽五行的哲學高度,發現人體與自然界相互補用的邏輯

05:為什麼吃食物前不先看營養素而是看物性?

  • 如果只單看現代營養素理論,容易忽略掉更多更重要的細節

06:為什麼太極米漿粥可以適合所有體質使用?

  • 潛心鑽研集大成,對於白米最好的炮製詮釋

07:為什麼米、麵是我們必須每日大量攝取的主食?

  • 主食不光只是澱粉,更掌握許多促進人體健康的重大契機

08:為什麼要多肉、蛋而少蔬果?

  • 以形補形,吃肉補血的法則,其實有跡可循,更貼合事實

09:為什麼動物油比植物油好?

  • 用物性的角度,找到適合家常飲食的用油黃金比例與原則

10:為什麼同樣有咖啡因,喝茶比喝咖啡好?

  • 關注如何從日常飲料的清濁升降,尋找養護人體陽氣的關鍵

11:為什麼多吃鹽反而較能退水腫?

  • 從血液的物性來觀照天然食鹽平衡氣血代謝的重要性

12:為什麼多吃蔗糖對孩子、對用腦多的人比較好?

  • 精選天然甘味來源調和脾胃,是中醫入藥的理論結晶之一

13:為什麼要求「食必天然」?

  • 現代食品工業的便利性之下,含有對人體造成過度強刺激的隱憂

適合對象

  • 身體老是病痛纏身的你
  • 渴望藉由飲食調身體你
  • 對中醫智慧感興趣的你

獲得什麼

  • 從東方千古中醫智慧認識何謂物性。
  • 學習如何從日常飲食當中找回健康。
  • 了解天然原形的食物帶來什麼好處。

主講人

紫林齋主
紫林齋主

本名林祥榮,十三年前罹患膽結石,不定時炸裂的劇痛,讓他試過各種排石偏方,更一度想開刀把膽拿掉,後來因緣際會下他轉而尋求中醫的力量,從而發現失傳千年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的養生方法,成功自療。

〇五年開始於雅虎奇摩部落格留下學習《桂林古本》的心得。其時多以「IL」為筆名,在與網友交流,討論中醫藥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同樣看到許多朋友在自學之際,碰到與今日世道主流相左的矛盾之處,也看到許多一時流行的健康養生觀念,實在與古籍立論精神相去甚遠。在多位同道朋友的積極邀約與鼓勵之下,〇七年開設「中醫生活講座」,由最基本的陰陽、五行、六氣、生剋概念入門,徹底說明古籍中醫架構與今日世人所認知的差異,重新檢視今日的疾病預防與保健觀念。

目前往返兩岸進行演講和開課。

著有:《太極米漿粥》、《物性飲食‧非吃不可與少吃為妙的全食物養生法》(上下兩冊)、《中醫師也想學的25形人養生攻略:算體質!來自黃帝內經的零死角全息調理法》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