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陶趣5-1】潘家欣/一起Rojak吧!

不完美的陶仍能重生
某天早上煮茶,一個手滑,將日常喝茶用的柴燒陶杯摔破了。因為是自己做的茶杯,倒沒有很心疼,撿起來看看碎片,就順手擱在架上。
後來,剛好陶藝工作室開設一場新加坡藝術家的示範工作坊,示範主旨是已燒成的作品回鍋亂亂燒。藝術家Todd說,要大家回家去找幾件被摔壞的、不美好的,各種想要回頭重塑的作品帶來製作新作品,我們要給作品一個重生的機會。已經燒過的陶,再重燒是什麼意思呢?
我帶著摔壞的陶杯破片,踏進工作室小院,日光清淡,灑落在戶外長桌上,長桌上已經擺好了大大小小的各色釉料桶和泥漿盆。Todd老師示範的是他自己創作的「Rojak燒」。馬來西亞華語的「囉惹(Rojak)」,老師說,就是把所有食材一起大雜燴,拌混在一起的意思。
「囉惹(Rojak)」怎麼做呢?把切好的各種新鮮蔬菜、水果、油條,拌上棕糖、檸檬汁、魚露、蝦醬、辣椒、花生碎,有些會加入其他切碎的香料,混合均勻吃。我上網找到了照片,褐黑的醬料包裹住所有食材的顏色,這南洋小吃的賣相看起來真是一團亂。但是,味道非常酸辣開胃,隨時隨地都可以來上一盤。
食材沒有限制,什麼都可以。未熟的青芒果、土鳳梨、澀口的土芭樂、土蓮霧、小黃瓜……統統切一切拌進去,喜歡吃甜的就多加糖、喜歡吃酸多加檸檬,喜歡花生醬也加進去。沒有什麼經典配方,每個小攤子配方都是獨特的創作。Todd說,其實這樣的混血,就是他做為新加坡藝術家成長的過程,什麼都Rojak,隨地而生的一切,都融入血脈。
錯誤本就是常態
啊,懂了。所以桌上那一桶一桶的,都是Rojak的調料。我們開始幫自己的「食材」加工:泥漿混入衛生紙碎紙漿,變成混凝土,可以接合破碎的陶杯;淋上混合的草木釉,趁濕甩上一些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產生變奏,隨意撒上各色長石碎粒或熟料、玻璃碎片,像是給蛋糕抹奶油撒巧克力碎片……工作室的院子的苦楝樹也有份,隨著輕輕的風,撒黏幾片飄落的黃葉。好像米其林餐廳擺盤喔!搞不清楚是在做菜還是在做陶。
有同學把兩件失敗的作品黏合在一起,變成新的雕塑,有同學幫作品厚厚穿上龜裂的化妝土外套。不管我們問老師幾次:「老師,這個可以這樣做嗎?」「老師,我可不可以把這個這樣再那樣……」老師的反應都是:「可以!試試看!」
太歡樂了,太Rojak了!
作品們都混拌完工了,送入瓦斯窯升溫重燒。大家在旁邊喝咖啡,Todd老師說自己很多作品都會回頭重燒,甚至不只燒一次,不滿意,就修改,再回去燒。與其說是容許自己犯錯,不如說,把錯誤視為常態。這道理,在混血繽紛的南方島上真是太通透了,對啊,錯誤本來就是常態,錯了才會有新的可能。這邊混一點,那邊借一點,然後你就會有這邊的效果、那邊的光澤,南島人民的世界本來就是如此寬闊。
多功能的無用之物
我又想起,曾經聽一位環境教育講師說過,台灣的都市綠化有很多都是錯的、失敗的,錯在用溫帶國家造景的方式在思考,引入不適合亞熱帶氣候的庭園植物,過於單一的物種存活率也低。而成功的都市綠化,是要思考如何讓這塊土地真正的多元林相長出來。原生種植物才能在台灣氣候環境存活,才會形成健全的生態系統。我們要用自己的方式思考,用自己的節奏茁壯。
我問:「那,老師,我做完的茶杯,重燒還是很破爛不能用欸,那怎麼辦?」
老師說:「那就不要當茶杯用啊。」
於是我的茶杯就變成多功能的「無用之物」了,它有時候是筷插,有時候是花器,有時候什麼也不做,就乖乖站在桌子上。我每次覺得自己搞砸什麼事情,就回頭看看它。
●作者簡介:潘家欣,1984年春天出生於台南,圖像與文字跨域創作者。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楊牧詩獎等,著有詩集《負子獸》、《雞卵糕仔雲》等八冊;散文集《玩物誌》;最新作品為與畫家林廉恩合作的繪本《媽媽商店》。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看更多捏陶趣:
【捏陶趣5-2】陳翠玲/泥與心的對話
【捏陶趣5-3】張卉君/有人愛著你的不完美
【捏陶趣5-4】林怡芬/與土共生
【捏陶趣5-5】Soupy Tang/不只是捏陶
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