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科尼尼/吃飯,應該是件快樂的事

生小孩前,我天真的以為吃飯是一種本能,不需要教,孩子也會自己張開口討食。
一直到寶寶進入副食品階段,我才知道原來吃飯也是需要被「訓練」的,那些大人看似不需要動腦的動作,從拿起湯匙、舀起碗中的食物、精準的把食物送入口中、咀嚼到吞嚥,對寶寶來說,是一個多麽複雜的連續動作。
而許多新手爸媽煩惱的副食品,有著各種學派理念,不論是少量多樣的試敏,或是從十倍粥開始漸進式的嘗鮮,只要能讓寶寶吃上那麼幾口,心裡就有莫大的安慰:「哇!小寶寶開始學習吃飯了耶!」
當我親身經歷寶寶副食品時期時,才發現,最大的壓力源不是寶寶吃或不吃,也不是究竟要走哪種學派,而是那些身邊閒雜人等對「吃飯」的各種碎嘴。
「妳都做成冰磚,不會不新鮮嗎?」、「這麼小就吃外食產品,寶寶好可憐喔!」、「妳都在網路買生鮮喔?菜市場比較新鮮吧!」
身為職業婦女,因工作繁忙沒有辦法現煮三餐,每個周末都得花一天在家準備小寶寶一整周的「便當」,再交給保母。有時真的太忙,也會買市面上的寶寶粥應急一下。每每被長輩們看到寶寶吃冰磚、市售副食品,總免不了被數落,耳邊的種種質疑似乎都在暗示著我「不是一個用心的媽媽」。
即便我自己跟先生很清楚,很多市售副食品衛生管控甚至比自製的還嚴謹,食材選擇也很多樣均衡,偏偏「自己問心無愧就好」,這種想法有時對我來說只是自我安慰,當身邊的質疑聲此起彼落時,就算知道自己沒有錯(這本來就沒有所謂對錯),還是忍不住會落寞、自我懷疑。有人說「你就做你自己就好」,但看看身邊又有多少人能真的活得自由奔放呢?
當我疲憊不堪又逼迫自己煮飯時,常常會把情緒移嫁到寶寶身上,對著還不懂世故的小孩喃喃著「為什麼不好好吃飯呢?」這種情緒勒索的樣子我並不喜歡。歷經過這些迷茫,我漸漸找到「出口」。我發覺當自己心情愉悅時,不論是吃市售產品還是現煮餐點,寶寶都會笑得很開心,我也更有耐心去承接他的情緒。或許,情緒是真的會感染的,要讓孩子喜歡吃飯,得先從愉悅的用餐氣氛開始。
轉眼間,寶寶即將從嫩嬰邁向小童,副食品也正式變成了正餐。想跟所有還在照顧嫩嬰階段或是煩惱孩子吃飯的新手爸媽說:做讓自己快樂的選擇,爸媽快樂,寶寶就會快樂!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