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心情】劉秀敏/回家吃飯的兩難

媽媽生性熱情,經常煮滿桌佳肴款待朋友,對回娘家吃飯的女兒也不例外。

就算不是過年過節,可坐八至十人的長桌上擺滿了自製鹹豬肉、紅糟肉、鮮魚、炸花枝丸、香酥芋頭片、炒三蔬、猴頭菇燉湯、白菜滷等各式料理,這還沒加上飯後甜點與水果。

年輕時的媽媽,爽朗的笑聲不時從廚房傳來,從早忙到晚依然樂在其中。從幾天前的採買,做菜前的預備,兩大冰箱的調度,媽媽總是像管理大師那樣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創意發揮,讓回家的我們大快朵頤。

如今媽媽已經八十歲。膝蓋不好,不宜久站。炒菜到一半,得坐在板凳上稍事休息,才有力氣再戰。不喜外食,外帶菜色也吃不慣,姊妹們的手藝在媽媽眼中又「尚未出師」,端不上檯面。所有想到的解決方案似乎都比不上「媽媽的味道」強,要改變一位八十歲老人家的思維與習慣,談何容易!

回家吃飯漸漸變成負擔。想回去看老母,又不捨她忙到腰痠背痛、手軟腿麻。因此斟酌著改變回娘家的頻率,讓媽媽多點時間休息,同時改變回家的時間點,有時選在周末媽媽午睡過後,有時吃過晚餐才去探望,避開飯點。媽媽平日吃得清淡,幾碟養生小菜就打發,省時又健康。母女倆就泡茶聊天吃點心,分享近況。

回家的重點未必是吃飯,但為家人準備餐食卻是上一代傳遞愛的方式,也奠定在家中的地位與價值。回家與否是「靠關係」,交流情感卻未必需要吃飯。能把握相聚,珍惜彼此,就不會有遺憾。

「今天做了蘿蔔糕和芋頭粿,妳下班後要不要來拿?」媽媽特意打了LINE電話告知。看來要媽媽少動多休息依舊不容易,她總說:「能動就是福。」雖說不吃飯,也可以傳遞關愛,但媽媽的持續付出,是我身為子女之福。我定要身在福中,知福。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兒女心情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黃珠玉/MIR

高素娟/市場的美麗風景

市佳/留白之美

觀景窗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