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女孩Kit(方妙)/山裡物:底片機
對於攝影這件事,又愛又恨。單眼嫌重,手機畫素不夠,變焦鏡太淡,大三元鏡頭太狂,一切的一切都有過猶不及,難得一次進山,便什麼也不想捨棄。比起他人已經沒有空拍了,難道還捨不得升級全片幅嗎?
攝影的世界裡總是這樣愈墜愈深,前仆後繼的山友們人手一台GoPro、空拍機,連在「能高安東軍」這樣的深山裡,還能隱約聽到兩台小白前後起飛的聲音,更別說手上各種威力十足、功能皆備的高階單眼相機了。
我深愛富士的顏色,那種略帶顆粒感的獨有世界觀,整體偏藍且綠色滿溢,山在鏡頭裡既深潤又古老,充滿了神祕。連續兩台單眼獨鍾富士,JPG直出的品質也從不令人失望。也對Sony有所嚮往,深具故事感的全片幅自然是首選,整體上愈來愈輕的機身更適合女生帶上山。
但不論單眼是富士或Sony,我仍以底片機為主力拍攝機。每一次上山,至少要帶上八到十卷膠卷底片,重量加上現在所費不貲的底片,怎麼算都不划算。
但我就無法戒掉這個癮。不即時又容易對焦失敗,昂貴而不環保,但每一次拍完三十六張,那膠卷回卷的聲音,讓我無法戒斷。自然中萬千細節,光影間絕美微妙,唯有底片能捕捉山的風姿綽約。可能是覆雪的南湖大山與中央尖,可能是黃金時刻的秀姑巒刀片岩,透過觀景窗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整台底片機隨著悅耳的回卷聲微微震動,就像是整個宇宙也微微震動。
現役的幾台輕便底片相機隨著我上山,幾年來已經傷痕累累。Contax T3在2018年,美國的約翰繆爾步道上,被我遺忘在零度左右的Donohue Pass上一整晚,鏡頭前的伸縮簾幕早已變形。有時候開機,簾幕沒有辦法完全地打開,於是沖洗出來的照片中,常常有幾條又粗又黑的線條,攔住整片風景。
我看著這些不完美的照片時,都會有一種原始的衝動。通常值得拿起底片機的當下,都是令人動容的此時此地,甚至是正看著我不認識的人事物景。最初眼睛接收了輪廓或影像,但大腦還無法邏輯分析,下意識先按下快門記錄,然後滿心期待。若底片洗出來若干黑影阻擋了全貌,卻令人更激發想像,好想掙脫其禁錮,跨越柵欄再回到那個地方。
好幾次翻閱手上的照片,都能瞬間記起那海拔五千公尺的風。那邊的空氣,既辛辣又冷冽,是絕對公平的世界。看著看著,好想立刻前往步道,踏上山裡的輸送帶,一路返回那個令我心跳加速的場景。比戀愛更癡迷、更猛烈的想念。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