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霖/流路的香愁

流路的香愁。圖/李政霖
流路的香愁。圖/李政霖

所以稱「香魚」,是因為新鮮的魚體明顯帶有瓜類般的香氣,鹽烤之後,肉骨結構易於啃食,彈牙無腥,吃過就難以忘卻。

在某些人心中更難忘的,是自然溪流中成群優游、啄食岩面藻類的野生香魚。

1960年以前,台灣北半部重要河川曾遍布香魚,淡水河一年的捕撈量可以十噸計,但豐收年之後伴隨的往往是族群懸崖式跌降,然後一年年漸次回升,再一個豐收,再一個暴跌……

以往淡水河支流新店溪的香魚,在今碧潭至中正橋一帶感潮區產卵,卵隨水流下,仔稚魚在河口鹹水中成長,食浮游生物,直到器官發育完整,有能力啄食藻類、微小動物後,才慢慢溯入純淡水,向上遷徙,在水溫清涼、溶氧豐沛、塊石滿覆矽藻等食物的中上游安居,大者體型可至四十公分──卻是一年生動物,生長極快,到了秋末,便要同步兩至四歲的毛蟹們,順流而下,降河至下游感潮帶邊緣產卵……身上所持,是單程車票。

1956年,石門水庫興建,之後,全台也進入興壩治水時代,1968年前後,香魚歷經族群的低谷,再也沒有回升,野生香魚就此消失。

香魚、櫻鮭,於日本都是日常文化中的自然生活元素,在殖民地發現的野外族群,接起故鄉的熟悉感;而台灣亦有鄭成功帶來香魚苗放流,俗稱「國姓魚」的鄉野奇譚。曾有日人積極與台人合作,引入來自日本各地的香魚苗放流,努力多年而在1990年代成功建立野外族群,繁衍至今。

許多地名仍保有「魚」這樣的香魚別名,地方耆老,談起過往總少不了如何以「友釣法」等等源自日本的各種奇巧方式捕捉香魚;對他們來說,香魚或許代言著懷念的青春歲月?

自然書寫者若有涉獵河溪自然史,免不了寫上幾段感嘆香魚衰滅的文字,就連某些生物學者,也以「香魚回家」作為友善河溪工程的號召,他們的鄉愁,是否更像香魚們自己?

大甲溪上游晶透的水下,靜待一會便可見到香魚群自遠處結隊而來,在食物豐富之處減速,以大口猛力啄食岩塊上的藻,發出「喀」聲悶響,鰓後黃斑閃耀,競爭者苦花聞聲閃避。台灣野外現存的香魚,早已演變適應為陸封型,體型減半,以純淡水湖泊水庫作為產卵與發育的終起點,也正因如此才能在河溪已高壩林立、水庫橫陳的現代台灣島傳宗接代。

牠們不知道自己承載的,是人們對於降海香魚的最深懷想,是短暫的一年生命,能在物種源始的海水中開眼,通過沖積平原、通過淺山、進入巨石溪谷,長到所向披靡的四十釐米,然後豪邁地降河,迎向終點。

那是一條河自山至海的順暢流路,上通下達方能養出的豐饒。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玉米鍋小姐/小鎮急診室與動物朋友們

謙實/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淑華/123,223,一起跳舞吧

艾莉貓/【網路徵文優勝作】下班路上的意外療癒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